APP下载

浅谈《边城》的艺术趣味

2021-11-12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

长江丛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天保鼓声黄狗

■裴 昱/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表现和谐民间生活的小说。它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船家少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用散文的笔法、优美的语言及妙趣横生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小镇自然和谐、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状态。这部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却对读者有强大的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具有浓郁的艺术趣味。

《边城》的艺术趣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之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语言应当是生动有趣的。《边城》的语言正是这样的,它生动、含蓄、幽默、简约,令人回味。

沈从文对边城河街吊脚楼的皮肉生意的介绍特别有趣:“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个由短语、短句构成的长句,写得非常简练、含蓄、有趣,信息量很大,从性交易这个特别的角度生动表现了边城的风俗民情,令人忍俊不禁。在作者的笔下,在当地人的眼里,这种两性的交易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更不是什么犯罪行为,而是一种有情有趣的正常现象。

在写到老船夫同翠翠谈到船总顺顺的为人时,祖孙两人的对话十分有趣。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回应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这个对话写得太妙了!祖孙双方都说得极为简洁含蓄,话中有话,都隐含着丰富、微妙的信息。祖父强调“这一家人都好”,意在提醒翠翠注意“大老这个小伙子很好的”,为后面试探翠翠是否愿意做大老的媳妇做铺垫;而翠翠的反问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你认识他们家的二老吗?我觉得二老更好,我喜欢的是二老。”祖父的话反映了他对翠翠自尊心及害羞心理的照顾,符合他作为祖父的身份;翠翠的话则透露了她心中装着二老又不肯明说的微妙心理,符合她作为船家少女的年龄和身份。这种语言描写看似轻描淡写,简简单单,却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信息,具有浓郁的艺术趣味。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这些对话既是语言描写又是心理描写。老船夫的提问表面上好像是闲谈,实际上是一种含蓄的问法,目的是试探翠翠对天保的态度。这位老人心里想的是翠翠的婚姻大事,可谓用心良苦。翠翠的回答表现出了她作为少女的天真无邪和娇气,反映了她既害羞又得意的微妙心理。这些对话内涵丰富,十分有趣,令人回味。

二、风俗之趣

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湘西边城独特的风俗之趣。

小说中对边城河街的吊脚楼这一“红灯区”的描写特别有趣。在这里谋生的女人,“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做鞋子……到了晚间,则轮流的接待商人同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说这些妓女为那些有需要的商人及水手“尽义务”,说得非常幽默风趣。在作者看来,这些妓女并不是什么坏女人,因为,“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在作者的笔下,边城的妓女并非只追求金钱,她们也有真情,特别对相好的水手更是“痴到无可形容”,做梦都见到水手回到她身边。而且,这些妓女似乎是严格遵守“妓德”的,“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作者把吊角楼作为展现边城独特民情风俗的舞台,从人性的角度、以宽容的态度去描述男人与女人间某种常态的生活,表现了男女间的“公平交易”,也表现了自由真诚的、不那么典型的爱恋关系。这种写法是情与趣的统一。

《边城》中对端午节相关娱乐民俗的描写也向读者传达了许多乐趣。小说第三节写道:端午日那天,“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可见当地人对龙舟比赛的兴趣非常大。比赛开始后,“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的,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雷鸣般的鼓声、呐喊助威声震耳欲聋;而且,“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这真是其乐融融,热闹非凡。更有趣的是,赛船过后,还有下水捉鸭子的节目。“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这个节目既好玩又有福利可争,确实给端午节增添了许多乐趣。笔者看到这里,也能体会到端午节的欢乐氛围。

小说中所描述的所谓“车路”与“马路”的求婚风俗也很有趣。“车路”是指通过媒人提亲,这是一般的、常规的做法;“马路”是指通过唱歌来求爱,这也是为当地习惯所认可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求婚形式。大哥天保与弟弟傩送在双方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时爱上了翠翠,冥冥之中成了一对情敌。天保为了得到翠翠的爱,先行一步,走了“车路”,但得不到翠翠方面的回应。在兄弟俩摊牌的情况下,弟弟傩送提议以“走马路”的方式来“决斗”。哥哥天保先是同意了这种做法,但随后又知难而退,只有弟弟傩送自己去了对溪的高崖上为翠翠唱了一晚上的歌。当傩送在对溪的悬崖上为翠翠唱歌时,她正在梦中听着这种极好听的、又软又缠绵的歌声。这种“走马路”的求婚形式无疑是浪漫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富有情趣的。

二、黄狗之趣

《边城》中的黄狗相当于老船夫家庭的一个成员,它善解人意,敏捷、活泼、可爱,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调节气氛的作用,为这部作品增加了不少趣味。

每当渡船即将靠岸时,这只黄狗就像一个称职的船工,它“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这黄狗通人性,勤快、敏捷、能干人事,是老船夫和翠翠开船的好助手。由于它反应迅速,动作熟练,所以能“引起每个过渡人的兴味”。

有时,这黄狗还能通风报信。你看,在端午节的前夕,龙舟竞赛的选手开始进行训练,水面上响起了鼓声。当鼓声传到渡船头时,最先注意到鼓声的是黄狗。“那黄狗汪汪的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渡船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黄狗对鼓声很敏感,它跑去跑来并对着鼓声传来的方向吠,大概是想告诉翠翠:那边有人敲鼓赛龙舟了,快过去看看吧。它的表现活跃了气氛,使翠翠增添了节日的乐趣。

有一次,有个过渡的小伙子人坚持要把钱给老船夫,但老船夫坚持不要,双方“争持”一番后,过渡人趁渡船靠岸时“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急得叫翠翠帮他拉着那个撒钱的小伙子,“不许他走”。当翠翠拉着那小伙子不让他走时,“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这场景、这黄狗太有意思了,竟然使得“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

黄狗似乎能听懂翠翠的话。有时遇到陌生人带着狗上船过渡,它就有些轻狂,“或者向狗主人轻轻吠着,或者逐着那陌生的狗”;但当翠翠命令它“好好蹲到那边去”时,它“俨然极其懂事,便即刻到它自己原来地方去,只间或又像想起什么似的,轻轻的吠几声。”乖巧活泼的黄狗为翠翠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使它成了翠翠工作和生活上的伙伴。

黄狗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为这部小说涂抹了一层喜剧色彩,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之,《边城》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它的语言表达以及其中所描绘的民间风俗和黄狗形象,具有浓郁的艺术趣味。

猜你喜欢

天保鼓声黄狗
黄狗和红公鸡
一面鼓
向日葵的故事(下)
小黄狗
麻雀
炭灵记
说与做
快快停止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