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哲学

2021-11-12周家全刘继科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家本质

■周家全 刘继科/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哲学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身边的自然现象还不了解,每当自然灾害降临于人间,脆弱的人类便显得十分无助与迷茫。随着人类的长期发展,这些令人不解的自然现象与机缘巧合的神明发生了联系,于是人们开始依赖于以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里各种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待文字产生以后,人类的智商也得到了提高,一部分智者试图挑战神话传说的权威,开始反思世界的本质、研究人本身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这些智者的观点就是最早产生的哲学思想,而这些智者就是人类最早的哲学家。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受那个黄金时代人们崇拜塞浦路斯的爱神的影响,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对世间的变化作了解释,世间万物均是由土、气、火、水四种元素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万物都是由“爱”产生,当斗争将之毁灭以后,“爱”又会逐渐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而每次结合的实体都是短暂的,只有元素以及爱与斗争才是永恒的。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恩培多克勒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质料和形式组合而成。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强调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便是出自亚里士多德之口,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还创立了形而上学、形式逻辑学等等研究方法。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定义应该就是追求真理,但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智慧就是寻求原因和原理的知识”,因为古希腊人常把智者成为哲学家,所以相对于“真理”,古希腊人仿佛对于“智慧”一词更加情有独钟,哲学家也认为哲学就是“爱智之学”。因此,从词源来看,古希腊对“哲学”一词的解释是“爱”与“智慧”两字组成的复合词,“爱智慧”即是“哲学”,“哲学”在古希腊是“爱智慧”的意思,然而“爱智慧”是动词,即“哲学”是动词,表示对真理不断的追问。

在东方,“哲”来源于西周,指的应该是“治理”。因为那时候中国已有“先哲”、“圣人”等词,专指那些能言善辩、知识渊博的思想家,近似于西方的“哲学家”。但这些思想家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对生活的某种看法等等,往往都被统治者拿来作为巩固皇权的工具。

而到了东周时期,更是产生了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家们开始反思世界的本质、研究人的本质等等,如出自《周易》的“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出自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此,从古代中国哲学的起源来看,“哲学”是关于“道”或者“形而上学”的学问。

二、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

在回答什么是哲学之前,无法避免的是回答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我们下面来讨论几种常常会与哲学相混淆的学科,看看哲学到底是什么。

哲学和科学的区别:第一,哲学是提出问题的学问,哲学家总在追问“为什么”,而科学是回答问题的学问,科学家总是在于分析“是什么”,研究事物的表象,加以归纳和概括。第二,科学可以代际传递,具有连续性。比如在进行科学论证时,可以完全引用上一代人用过的方程式,创造一套更加实用的方程。而哲学思想是大智慧,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理解问题的方式和能力不一样,不可能继承和前人一模一样的思想。第三,科学成果是对事实的描述,而哲学思想是对事实的价值的阐释,体现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哲学和日常思维的区别:日常思维是经过累积、概括和归纳得出的经验性思维,日常思维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并不可靠。哲学思想是经过对思想本身的再思考得出的思想,是经过不断反思得出的理性思想,甚至可以通过论证去证明经验思维的错误,并且理性思维得出的结论都具有必然性。

哲学和艺术的区别:艺术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的事物,好的艺术还具有美学价值,引发人们的思考。而哲学思想都是哲学家经过反思事物背后的内在关系后得出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智慧。

哲学和政治的区别:政治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政治的目标是为了追求“最高的善”。哲学没有政治立场,也没有政治意识形态。

哲学和美学的区别: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解释体系,为人类谋幸福。而美学是为了使主体的尺度和客体的尺度达到统一,给人一种和谐和舒适感。哲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不断向美学接近的,正如康德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从认识论到实践领域再到审美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哲学家的界定

(一)存在论与本体论

存在论,顾名思义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说:“存在是不动的、完满的、充实的。”从中可以看出,巴门尼德是在研究存在的根源,这里面包含三个问题:什么是存在(to be),“存在”(being)着什么,“存在”(being)如何存在(to be)。

本体论,是研究一切实在的本质属性的理论。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对being的探讨,为本体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体论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比如,一个杯子,在你面前,你是知道它是杯子,杯子本身是作为什么样子的存在?如果你看到一个红色的杯子你会认为它是红色,如果一个色盲看,会认不出红色,他看到是另外一种颜色。换句话说,倘若有一个视觉结构和我不一样的生物,来看这个“红色”,它看到的会是另一种颜色,因为它的视觉结构和我们人不一样。那么,颜色仅仅是人的一种主观的对色彩的判断。那么问题来了:“红色”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眼睛结构看到“红色”是不同的颜色,那么在不同的颜色的背后它所共同的一个本质是什么?它是不是以动物眼睛结构的不同,导致所看到的颜色不同?

总而言之,本体论在于探讨这个颜色(being)的背后的根本本质是什么,即这种存在(to be)是什么?这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即使你用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去观察杯子,你观察到的结果还是现象,即使有比人更高的物种,看到这个杯子也是看到的现象。科学再怎么发展,也是看到现象,至于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要用哲学去解决。哲学关键在于回答存在(being)如何存在(to be)的问题。

(二)认识论

认识论,即关于知识是如何形成的理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独创了一套苏格拉底反诘法,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然规律,总结得出正确的知识。所以,认识论研究的是知识形成的原则。比如人在研究物理学并获得物理知识的时候,需要遵守什么原则?你可能会说,通过一个概念去认识事物,那么接下来,你要回答哲学家的是这些概念有什么本质特征,人为什么需要通过概念去认识事物?人通过概念去认识事物是人认识事物的唯一方式吗?为什么不通过测量、实地调研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人通过概念去认识事物的方式在人的认知结构里面占据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总而言之,认识论研究的是知识形成的原则。知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目前这种形成方式有何利弊?知识形成的方式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又是什么样的规律?这些问题的发问都属于哲学范畴,需要用哲学去解决。

(三)伦理学

伦理学旨在定义诸如:善与恶、对与错、美德与恶习、正义与犯罪等概念来解决道德问题,也探讨什么是聪明或愚蠢。大英百科全书将伦理学定义为一种研究道德中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对与错的学术领域。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定义,伦理学是处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时,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个人在群体社会中生活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假若缺少伦理学的督导,则很容易会带来冲突与动乱。公元前6世纪以后,随着古代科学的兴起和希腊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尤其是奴隶主阶级内部民主派和贵族派之间斗争的深化,不少思想家的眼光逐渐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

智者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身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从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出发,探讨了“至善”问题,建立了理念论的道德理论体系。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凭什么认为它是对的,凭什么认为它是错的。当不同的正当标准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抉择?比如以分配为例,假有10块钱需要进行分配给两个人,那么是不是每人分5块钱就是公平的呢?把这10块钱,按照作出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是不是就不公平?那么把这10块钱,按照两人的劳动时间多少进行分配,是不是更公平呢?

所有这一切,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最高的正当的标准原理。它必然需要有一条最高的正当的原理去抉择。哲学必须追求这样的一个最高的正当的原理。

四、个人对什么是哲学的理解

哲学起源于对世界的思考,从起源开始就肩负着指导人们认识、理解世界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使命。但究其本质,哲学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追问。哲学一直在用理性思维和批判性的方法寻求真理,追问存在如何存在。哲学的追问有的已经有了答案,哲学家把它们整理成认识客观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的还没有得出答案,但哲学家也不会停止追问,比如当代哲学里就有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和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哲学。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哲学的话,笔者会认为哲学是一门一直追问存在如何存在的学问,它能让人的思维不断地深化,帮助人们对科学有一定的理解和深入。

猜你喜欢

古希腊哲学家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船夫和哲学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榨橄榄器
放缩
泥泞处脚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