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知人论世”与当代文学批评关联性探析

2021-11-12向书锐

散文百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文学批评交友

向书锐

中共鹤峰县委宣传部

“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批评方法。他的本质不是如何去评论读诗写作的问题,其本质是教导古人如何去交友。但因为涉及到一些诗歌,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慢慢发展成了孟子的一门文学批评理论。“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在后续传播传承的过程中,被文人墨客解读为诗文的基础理论著作,成为我国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著作。“知人论世”不仅帮助我们去解读和理解、批评文学作品,还奠定了孟子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同时为后代学者的文学批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就从孟子的“知人论世”学说进行详细解读,了解当代文人如何通过书中理论进行文学批评活动。

一、“知人论世”背景与当代影响

1.“知人论世”的历史由来。

孟子“知人论世”的观点,现如今引用到文学批评活动是一个广泛的行为,一度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在我国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书中模板,还是语文教师对每一部文学作品加以解读时,都采用了“知人论世”的方法。如解读诗文时候,一定是根据作者的生平简介,然后引入正文从而解析。“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一则重要理论,文中记载: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2.“知人论世”与择友观。

孟子曾对弟子万章说:“影响一乡的贤达人士自然与一乡的贤达人士交朋友,影响一国的贤达人士自然与一国的贤达人士交朋友,影响天下的贤达人士自然与天下的贤达人士交朋友,已经与天下的贤达人士成为朋友但自我还是感觉不满足,于是想到了与古人交友,通过文学作品和后世流传来了解古代朋友的人品和处事。诵读他们的诗歌,阅读他们的书籍,但是不知道他们的为人,是万万不可的。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与古人成为朋友。”这里,孟子与学生万章谈论的实际问题就是交友问题。儒家十分重视与人交友,正确的交友不仅可以促使自己在学业上有所进步,更可以帮助你在事业上有所提升,孟子一直教导弟子要懂得人以类聚的道理,贤德之士应该与人为善,与善良之人交友。放到现在来看,当生活交际圈扩大,交友对象也随之会变大。交友的数量变多,但择友不应当有时间上的局限,可以与新朋友交友,也可以与“古之人”交友,择友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维度的限制,在如今看来这些思想都是十分先进的。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择友为的是获得自身情谊的升华。孟子说要想与古人成为朋友,我们不能光通过古人的诗、书去了解他们,通过后世的阅读,了解古人的为人处世,人品道德,这些都是交友应该要考虑和注意的事情。孟子通过对弟子交友的教导,也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交友的方法来赏析文学作品。因此“知人论世”就从一种择友观变成了如今可以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并逐渐发展成我们现在常用的对文学作品欣赏和评析的一种手法与工具。

二、“知人”和“论世”的文学批评

1.关注“作者本人”。

不同的人在对同一部作品的赏析时,也会有着不同的审美和要求,那如何通过静态的文字让大众更精确的去了解文学作品中最核心的意蕴呢。快速、深刻的去领略作者的含义是每一位读者想要获得的能力。文学作品在字里行间都包含着作者创作时的个人情感,创作的情感自然要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去探究。因此关注文章的作者就是我们在进行文学批评过程中需要完成的第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文学作品的文本以文字语言的形式呈现在大众读者面前,而既然是一种文字语言符号,其自身往往会隐藏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即言有尽而意无穷,伽达默尔曾提出“能够被理解之物从不可能完全被理解”和“既然理解者和文本之间存在着历史间距,理解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理解者的主观偏见和误解”的观点,充分说明读者和作者之间永远都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沟壑,而读者想通过文字语言符号这座桥梁抵达作者之喻,这就需要读者借助一些其他的手段去翻越障碍,深入的了解作者自身的各个方面,包括情感经验、成长经历、思想品行等便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学批评活动时,应尽可能地了解作者乃至其背后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更大的偏差。

读者应怎样在进行文学批评活动的过程中关注作者本身,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即生平。可能有读者认为,文学作品只是单纯的艺术品,成长经历对作品的形成和文章内容没有明显影响,但若你细细品味便会发现,个人的成长经历将会直接影响作家世界观的形成,它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例如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和从小生活在乡村的同龄人,他们在看待同一问题的时候,便会用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城市孩子缺少大自然的淳朴,相比,农村孩子便缺少开阔的眼界,可能即使在各自人生的后半段能够有幸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在生活体验的过程中也会拥有不同的感悟。再比如,为什么同样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的作品就能够直达人心灵的深处,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我认为这一定同鲁迅先生早年刻苦学习,曾经弃医从文,经历过辛亥革命,做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曾兼任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大学讲师等种种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如果你不清楚鲁迅先生过往的种种,也不了解他的成长轨迹,在阅读其文章时,你一定会有“不知其所以云”的感触,因为读过鲁迅文学作品的读者都知道,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单单通过文字,是很难弄清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其次,要关注作者的情感经验。情感经验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作家感情丰富,其文章便贴近生活,总是能够精准的道出常人无法悟出的道理,能直达读者心灵深处,有醍醐灌顶之功效,而情感经验相对较弱的作家,其文章写作的深度则也相对浅显,略有不足。最后,还要对作家的思想品行有一定

程度的了解。这与文章导向性有很大的关联,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如果一位作家本身思想偏激,就不要期望他能够提出如何辩证的观点,写出怎样理性的文章。除此之外,读者还要对作者的文学创作侧重点有些许了解,

2.关注“作者之世”。

要想对文学作品做到准确合理地解读,除了上文我们要正确“知人”外,还要“论世”。何为“论世”,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里,孟子通过文字来表达了自己对于“论世”的阐述,觉得光写的诗歌,阅读其著作,不知道其为人处世就算了解这个人的作品吗?肯定是不能够的。李清良先生就曾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表达过自身的观点:“孟子此种说法,显然预设了一个基本观念,即‘世’—‘人’—‘文’之间具有一致性。”当今的批评文学,想要准确的去评判,这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论世”就马上变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所谓“论世”,就是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品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读者了解文学作品所处的年代还要了解社会现实,也就是让读者在进行文学批评的时候多关注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当时的时代精神,正如上文所述,在孟子看来,“论世”可以有效地完善读者仅仅通过“知人”这一途径来进行文学批评活动的弊端和不足,这在当时是无人能够想到的,是孟子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特别于其他人的地方。

三、“知人论世”的价值阐释

1.“知人”和“论世”缺一不可。

我们说,文学作品是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与时代背景两者相碰撞下产生的精神产物,所以文学作品必然会受到两者的制约,即“知人”和“论世”缺一不可。因此,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知人论世”学说就应该是把“知人”和“论世”有机的联系起来,正如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诚先生所说:“是则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这就决定了“知人”和“论世”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彼此不可分割。清人吴乔在其书中曾说过:“问曰:‘唐人命意如何?’答曰:‘心不孤起,仗境方生。熟读新旧《唐书》、《通鉴》、稗史、杂记,乃能于作者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这是在谈论如何把握唐诗命意时吴乔提出的观点,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吴乔所要传达的思想正与孟子的“知人论世”学说不谋而合,他强调诗人的命意都是源于时势和境遇的影响,情、景不同,触发的感情也便不同,而作品的形成依赖于作者,导致作品也会随之各异,致使人们对作者和创作情境的了解越多,理解的空间就越大。所以,吴乔实则也是在告诫我们要通过“知人”和“论世”两种手段来进行文学批评活动。我们知道对于一部文学作品,作者和读者都是主要的参与人员,孟子的“知人论世”则更多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作者对文章的决定作用。

2.“读者”与“作者”的解构。

当代法国提出“解构主义”的著名理论家罗兰·巴特在1968年就曾写过一篇叫做《作者之死》的文章,我认为此作品是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回答。文章中,巴特首先对传统的作者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应该否定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的支配性地位,即否定由作者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存在方式。并将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引入到他的论证中,认为作者一旦完成作品的创作,角色本身便没有任何意义,文学作品和作者就成为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个体,作者原本用以传达情感的文字也瞬间转化成语言符号而行使它新的职能,不再是个人化的专属品,而是一种社会制度,语言不再是被作者所控制的,或者更准确的说,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语言所操控的,因此读者就成为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可以根据对文学作品语言符号的解读,自在的进行理解和阐释,在巴特的眼中,读者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读者的诞生就必然使“作者死亡”,所以他明确的提出“作者死了”的理论,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写作是对任何声音、任何起因的破坏。写作,就是使我们的主体在中销声匿迹的中性体、混合体和斜肌,就是使任何身份——从写作的躯体的身份开始——都会在中消失的黑白透视片”。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孟子的“知人论世”学说对于文学批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也合理的反映了孟子对于文学作品的现实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要求,能帮助读者更准确的抓住批评活动和成果,对我们了解作者,认识作者,进行文学批评活动具有历史性的借鉴意义。“知人论世”作为文学鉴赏批评的一种方法论,在理论层面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理论转为实践却不是一个容易遵循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到了,需要去真正的拜读历代作者的朝政历史和政治观点,同时要了解作者的情感经历与人品、思想,需要读者从实际出发,坚持自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踏实的求学心态才能真正的做到“知人论世”。反之,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只选择片面的材料,仅仅从诗歌本身来看,无视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那既不能知人,也不能论世。因此,对于“知人论世”的解读还存在着不小的难题。“知人论世”学说在今人可能只是一个常规的理论点,但是孟子是在距离今天两千多年前时代提出这个观点,可想而知在当时有多么的难能可贵。“知人论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得到历朝历代文人学者的推崇和称赞,是与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密不可分的。它既符合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同时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原理。鲁迅曾这样说道:“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不管从批评文学还是交友来看,孟子都是伟大的,他的“知人论世”理论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传颂至今,仍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文学批评交友
文学批评新生代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闲谈“交友”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