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推进高校党建研究
2021-11-12钟彩英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许 祝 钟彩英 郑 婷/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立德树人”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党的前途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无论何时,教育都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出合格人才,才能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自己就掌握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经常在演讲与发表的文章中引经据典。他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中华特色的正能量价值的文化基因,如道德情操、高尚人格等精神早已是民族生命里流淌的血液,他们铸就了我们民族风貌,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要素基因与新时代“立德树人”思想是一致的,能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立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云:“人皆可为尧舜”,这是倡导人们加强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品行。中华文化开源之作《周易》强调: “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名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儒家思想坚持只有完成自我德行的修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对社会和国家起积极作用。所以“‘立德’也就是培养德性,这是一个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根本。”
先秦典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这里的太就是最高的意思,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要立功,再其次要立言,这就是“三不朽”,人的不朽首要的是立德的不朽。
《孟子》云: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 孟子坚持 “人只要品行好,道德好,就是治天下第一流的人才。” 《资治通鉴》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性统帅才学,才学对德性只起辅助作用。德胜过才称为君子,才胜过德则称为小人。溯本逐源,我们看到“德”字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礼义廉耻的人格品质,中华民族文化人格崇尚天地之间大德。
道德教育明师高震东先生认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 蔡元培先生指出,“德育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高校育人要认真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应培育高校大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君子人格’为理想人格,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觉追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夯实品行修养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中,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品性修养,也能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二、高校党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机制
(一)高校党委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2018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要求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共同参与,党政群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才能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序推进。”“高校党委要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组织推动学校各部门,各基层党组织协同合作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育人工作。
(二)利用课堂阵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
首先,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伟大使命就是要 “铸魂育人,立德魂”。高校党委应鼓励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授课内容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道德情操、理想信念、高尚人格、家国责任与担当、人类命运与共的大同思想等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格进入课堂、进入大学生头脑,激发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立德”的认同,形成自己崇高的文化品格,追求人间大德。
其次,增设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所有大学生都应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注重添加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最后,鼓励一些具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面对全校大学生,甚至可以跨大学园区,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程,如《易经》《礼记》《老子》《庄子》等经典,让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三)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坊
高校党委可以领导学校建立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坊专门负责本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相关工作。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发展5000多年了,全国各地都有多种多样历史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坊要积极推动本校与富含当地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单位如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等建立联系,建设本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实践教育基地。然后定期组织学生去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深化学生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其次,要推进打造本校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品牌项目。古诗词、书法、国画、乐赋、曲艺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工作坊要结合本地最具韵味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本校的学情、学风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探寻出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本校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品牌项目,通过这样的项目潜移默化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入大学生的脑心,完成他们对中华文化传统人文品行的认知。
最后,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现如今,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坊要利用现代传媒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要组织学校的主流媒体如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开展宣传工作,也要利用好当下普遍受大学生欢迎的自媒体,将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微视频、微动画、优秀传统文化微课程等通过自媒体推送给学生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鉴力。
(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研究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努力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研究课题,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科学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水平、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提升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高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比如每年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教育工作者可以指导学生对本地的一些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研究,让他们在研究中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热爱中华文化并愿意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学校党委也应该组织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级科学研究项目,鼓励师生共同加深理论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结语
从古至今,“德”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古人的德育思想对今天的“立德树人”教育极具启迪价值。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高校教育者理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教育活动中,让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厚重精神资源成为教育永不枯竭的源泉。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非常重视,高校党委应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高校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典范,从而更好地陶冶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成长为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