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思考

2021-11-12陈数风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心灯品格精神

■陈数风/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纵观教师角色变化,教师职业角色经历了三次演变,分别是道德本位、知识本位以及人本主义。不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同,无论是教育事业本身对教师角色的需求还是社会层面对教师角色的需求,教师角色重塑的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

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精神的发展过程。教育意义的精神关怀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心里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旨趣等方面的关心和关注。首先,精神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支柱,每个人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价值观都还未成型,难以分辨利弊好坏,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细心的关怀来滋润受教育者的心灵,使他们的成长更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目的。作为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精神关怀者,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师生关系的连接,也是一个不知觉地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其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教育活动是一个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师生交互过程,再这一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精神的关怀让学生产生主体意识,从而使学生获得归属感与幸福感。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灯的点亮者

教育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提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只有是心心相印的才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教师是学生心灯的点亮者。这盏心灯可能是兴趣之灯,激发了学生对某个学科或领域的兴趣;这盏心灯可能是视野之灯,扩大了学生对某个方面的视野;这盏心灯可能是自主习惯之灯,陪伴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师生交往氛围是打开学生心灵的条件。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一部分,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相处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谈论的话题可以是关于生活方面的,可以是关于人生理想的。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学生更愿意与老师交流,老师也因此可以顺势点亮学生的心灯,从而促进了学生心灵的健康和发展。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者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关键。《学会生存》里说道教师的角色是更少的教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富有创造性活动上,彼此互相激励、讨论以及彼此影响。

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好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且学生是喜闻乐见的鲜活个体,在课堂活动中,设置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吸引力的导入环节就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感知到这们课是有趣的,那么自然地学生就会爱学,乐学,从而使学习的过程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课堂效率也得到提高。常用的课堂导入法有很多,比如以故事的形式导入、以社会现象导入、新闻导入、漫画导入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教学要联系生活,实践自主性学习活动。学习应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并获得经验,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理论性知识一般是间接经验,实践活动一般是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心智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引进实际生活的案例,增强学生对间接经验的理解,也是激发学生自主性的过程。

(四)教师应成为学生品格塑造者

品格是人的一项能力。从小打下良好的品格的基础,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把学生培养成有品质、有道德、有品位的个体也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形象所应具备的。

一方面,品格培养融化在日常活动的细节里。良好品格的表露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谢谢您”“对不起”“请原谅”“不客气”这些话语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经常所说的话语,而“信用、宽容、感恩”也应该成为每位学生常怀的心理意识。学生与生俱来就有向师性的特点,所以,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日常中,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往的过程,强化良好行为,使学生之间的交往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过程,从而使品格的塑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另一方面,品格是一种精神境界的熏陶,也是实现自己的高级境界。超越了自我就是一种品格的升华。精神指导行为,这种精神的本质是超越。品格是一种行为,品格表现在一切的行为举止中,反之,人的所有活动和行为都烙上了“品格”的印记,这也是人区别于他人的外在表现之一。从另外一方面说,一个人的品格是无形流露的,一种品格只有形成了习惯,达到了自动行为的状态,即无需他人的提醒的自觉,才算是一种真正意义上所拥有的一项品格。这种品格的精神境界的熏陶是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行为以及坚定的意志,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塑造学生的品格,为学生的良好品德发展打下基础。

(五)教师应该是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者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都还未成熟,教师要注重思考力的培养。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记下老师所教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优化地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应该把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是专业知识的获取放在首位。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

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思考之前,懂得思维方法是必要的。思维方式有很多,要注意掌握思维技巧。比如思维导图法、表格法、九宫格法,层级法、分类概括法、逻辑推理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要会善于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张楚延教授曾强调过一堂好课应该要有有效性提问,也就是要能唤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还没有能力回答,那么,这样的课堂是优质课了。他还进一步指出:“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者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进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思考能力的培养经过大量的思维训练可以获得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整体设计,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和价值性,不要因提问而提问,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提问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心智水平;提问的对象要因人而异;提问的时机要恰到好处;在课堂中,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进而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不仅获得了提高,教师也从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批判思维的启发者

保持独立思考,获得批判思维是当今社会学生所需要的一项技能。批判思维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或者社会问题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地看待每件事情,这也获得是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设计有效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是要有效的,有效问题也就是能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引起学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基本思考,同时,能在这个基本思考之上批判地提出自己对事情或者问题的独到见解,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如果能够适时鼓励学生表达,通过课堂的教学或者是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和体验各类实践活动,积累更多的直接经验,从而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结语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于教师而言,带来的更多的是挑战。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要有清晰的认知,为适应这一角色从而为培养新时代的学生做好准备。笔者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更多的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是学生心灯的点亮者、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启发者。

猜你喜欢

心灯品格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让书香浸润童年 让阅读点亮心灯——莆田市实验小学简介之二
拿出精神
点亮心灯
冬季暖男必备
有一盏心灯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