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家殷承祯
——从放牛娃到将军
2021-11-12■梅赞
■梅 赞
人物小传:殷承祯(1915-1990)湖北省崇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财务处长、总后财务局长、总后物资部副部长、财政部军管会主任、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总后财务物资部长、总后物资部长、总后司令部顾问。总后勤部司令部顾问。
冬天的一天,我奔赴第二故乡崇阳,只为了采写从本县走出去的将军殷承祯(1915.11-1990.1.5)的故事。
蒙发初心
位于崇阳县白霓镇东的嘴上殷家,是一个有着江南风光的小山村。一路穿山劈岭逶迤而来的高堤河,在村庄前拐了一个大急弯,弯出的河水拱出一处小山嘴。村舍便依山而建,村民逐水而居,且大多姓殷,于是就有了嘴上殷家的地名。殷承祯1915年冬月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老屋里,他是殷家的第三子。因天资聪颖,在读了三四年私塾后,被祖父送到了金城山小学读书,接受新式教育。
殷承祯从小就调皮,并成为当地的孩子王。但他的学习好,大家都以为是文曲星下凡。10岁那年,调皮的殷承祯在家里偷了三块现洋买零食吃。被发现后,祖父一怒之下,将殷承祯捆在门口的树上,用楠竹杪抽打。并再也不让他去金城山读书了,而让他回家放牛。这次事件对殷承祯的影响是深远的,没有任何预兆的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30年7月间,崇阳来了工农红军,一路人马经过嘴上殷家。只见他们人人腿缠绷带,腰系武装带,有肩挎盒子炮的,有肩扛长枪的,还有背后插着大刀的。有好奇心的殷承祯便跟着红军跑,竟蒙发出随这支部队去当兵的念头。当殷承祯约小伙伴们付诸行动时,有两个当场就打了退堂鼓,另两个表示愿意听他的。可当殷承祯向红军提出要当兵时,负责的人说,你太小了,还十五岁不到,而且,我们的生活太苦了,你们吃不消的。殷承祯说,当兵有枪,好戏,我们就是要去。但红军仍没收留他们。
红军队伍开拔后,殷承祯他们没和家人说一声,就从油市岭跟到白霓,又从白霓跟到崇阳县城,再从崇阳县城一直跟到蒲圻羊楼洞。殷承祯的一双破鞋早就磨破了底,他索性把鞋子扔了,就这样光着脚走了四十多里山路。这一幕被何长工同志见到了,就问三个少年,细伢子,为什么要当兵呀?殷承祯还是说,有枪,好戏。何长工蹙着眉头说,当兵可不是好戏啊,那是要死人的。“少年心事当拏云”。殷承祯说,我不怕。何长工从问话中得知殷承祯从崇阳一路跟到了蒲圻,且又有文化,便欣然同意殷承祯加入红军队伍,其他两个小伙伴也同时入伍。就这样,殷承祯他们仨成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团中的一员,随部队向南进发。
后来,另外两个少年因吃不了苦而离开了队伍回了老家。只有殷承祯铁了心,尤其是经过学习教育和战争实践,再也不认为有枪好戏,而是认识到,红军正在从事着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的事业。因此,无论多苦,多危险,那是王八吃称砣,一心跟着红军。随后,转战南北,开启了殷承祯60年的红色征程,革命生涯,也将自己蒙发的初心汇入了波澜壮阔的为民族求解放,为国家图独立的滚滚洪流中。
初涉经济
刚当兵的殷承祯,因为年纪小,个子不高,就被安排当了一名号兵。殷承祯见不能摸枪,还闹了一阵情绪呢。何长工同志就告诉他,号兵是部队指挥员的“传声筒”,有句话说“司号员动动嘴,千军万马跑断腿。”说明了号兵的重要地位。经何长工同志的一番做工作,殷承祯终于破涕为笑。经过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各种号谱。一时,殷承祯的军号在岳州、平江、浏阳一带嘹亮吹响。而且他作战勇敢,参加过三次攻打长沙的战斗,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1930年12月,殷承祯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接着任红三军团随营学校青年连排长、司务长,红军学校青年干事、出纳。这是他从事经济工作的滥觞。
当年的红军学校,学生最多的时候有七八百之众,虽然实行的是供给制,但每月还是有一两块的津贴。发津贴时,总数有一千五六百块,全都要经殷承祯之手。他知道,干后勤,就不能有私心,否则就做不到全心全意为官兵服务。因而,掌管金钱的人,首先必须得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否则把经费卷走,于革命可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还得有必备的数学基础,能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殷承祯正是不二人选。政治素质过硬没得话说,经过苦练,一手算盘打成绝活,可以双手同时运算而不会出差错,只要他经过的钱物、账目,绝对账账、账实相符。因此,殷承祯深得红军学校杨至成同志的喜爱和信任。后来,杨至成升为红军总供给部长,随之把殷承祯也调去做了会计科长。那时,总供给部要担负起近八九万红军的后勤保障,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期间,中央苏区先后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但经济问题仍然是困扰苏区生存的重大问题。为此,在杨至成部长的带领下,殷承祯他们总供给部的人员全员上阵,积极参与建被服厂、修械所,筹粮筹款等工作,并主动与苏区周边的商人进行贸易。不断修复枪械弹药等战利品,改善红军的军需;缝制被服,解决官兵的卸寒所需;开展边贸,解决日用必需品及现金问题。这些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的。虽说,殷承祯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但也掀起了中国革命的巨澜。
渐露锋芒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实现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离开瑞金,踏上了漫漫征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什么战争,打的都是后勤。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征粮筹款,不似和平年代,非常的艰难。中央决定征调各部门的精兵强将,成立没收征罚委员会。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征集粮食和筹集资金;二是分配给各部队,满足他们行军打仗之用。殷承祯由于在苏区后勤战线的优异表现,在长征伊始,就被征调到没收征罚委员会,当了一名科长。这个官可不好当,部队还没开拔,征罚委的工作就开始了。
读过几年书的殷承祯深知“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的道理。而随着长征的每前进一步,由于没有了后方的支持,给养出现了困难,一切供给都只能在部队活动范围内取得。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的筹款筹粮。经过长期的实践,殷承祯他们总结出了“一打二缴三借四买”的筹粮筹款方法。即“打”敌人夺物资,“缴”土豪劣绅的浮财,“借”没有民愤富人的财物,向一般老百姓购“买”。这种方法屡试不爽,然后将钱粮物资分配给各部队。殷承祯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杨至成同志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后,中革军委撤销了总供给部和运输总队,成立了军委先遣工作团,随一军团活动。殷承祯为先遣工作团成员,仍任没收征罚科科长,还是在杨至成同志的领导之下。每到一处,部队休整,殷承祯都要带领一支小分队(一般是一个排)深入到周边的城镇乡村,按照“一打二缴三借四买”的方法筹款筹粮,然后分发给各部队。长征的一年多,殷承祯他们没收征罚科的人员,几乎每天如此,他们比一般人都走得多,如果说红军长征是二万五千里,他们至少也走了三万里都不止。殷承祯他们也筹集了几十万元的银元和粮草,为中央红军的初期长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征途中,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如何与少数民族相处,在他们中筹款筹粮?既有语言上的天然障碍,又有执行政策上的要求。殷承祯他们严格地、模范地执行着中央制定的政策,不打苗民土豪,严厉处罚乱杀牛者。每到一地,都在少族民族中找朋友,学他们的语言,打着手势,向他们宣传红军的政策和主张,以求得他们的信任和同情,而顺利地完成了筹粮和筹款工作。
长征中的筹粮筹款,没有一次是顺利的,而伴随的是经常性的斗争和牺牲,任何幻想和温情都是致命的,因而,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在藏族地区卓克基(现属四川阿坝洲马尔康市马尔康镇),一次,殷承祯带领的小分队在该地征得一车粮,正往回运时,与藏族土司的部队遭遇,并受到了他们的袭击,被迫还击,双方各有伤亡,但粮食一粒也没少的拖回了红军驻地。
1935年7月,殷承祯他们到了毛尔盖地区,前面就是茫茫草原。为了筹备过草地的粮物,总政治部发出通知,要求每个人出发前,自带半个月的粮食,即15斤。所以全军各部队均在毛尔盖地区筹粮。当地藏民长期受国民党的宣传,说红军青面獠牙,共产共妻。在红军到来时,藏民已坚壁清野,躲到不知何处。杨至成同志告诫殷承祯,一定要找到老百姓,向他们宣传政策,要和他们公平买卖。殷承祯又带着他的小分队出发了,终于找到了一名年轻的藏胞,比划着,把个大概意思说了个明白,才顺利买到了粮食和30多只羊。在返回驻地时,遇到了地方武装的攻击,有的战士挂彩了,殷承祯的大腿也中了枪伤,但他们还是击退了地方武装,有惊无险地将粮食和羊群赶运了回来。
在过草地时,殷承祯这个供需官差一点也因干粮告罄而命丧茫茫草原,因为他将自己仅剩的一点干粮分给了战友。万幸的是,原红军学校的一名会计,见殷承祯已奄奄一息,就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一小块羊肉,又分了一半给他,就凭这一小块羊肉,殷承祯死里逃生,艰难走出了草地。
共撑危局
1964年,殷承祯晋升为少将,仍然在部队从事后勤工作,为军队的后勤现代化出谋划策。没有想到的是,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会让他的经济工作跨界,然后在共和国的财政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1967年7月1日,正值文化大革命进入到如火如荼的阶段,为了加强对财政工作的领导,确保财政工作不受或少受造反派的干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公布了《关于对财政部实行军事管制的决定》,同时,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任命殷承祯为军管会主任,后成为财政部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这是敬爱的周总理亲自点的将。殷承祯就此在财政部度过了8年岁月,也是与财政部同仁一起共撑危局的八年,应付各种局势的复杂性,对他身体的消耗不亚于长征途中。
殷承祯在财政部主持军管会工作期间,既要坚决贯彻好中央的政策,又要排除文革派的干扰,承受了左右为难的煎熬。在那样动乱的年月,把财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充分体现了殷承祯的理财能力,周总理是非常满意的。同时,他还保护一大批业务干部。王炳乾同志日后在《财政在“文化大革命”中苦撑危局》一文中回忆:“军管会保护了一大批老干部,保证财政部业务工作不间断发挥了历史作用,特别是军管会主任殷承祯,在原则上坚决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对财政部原来的司局长也采取保护和支持态度,不让他们随便遭到批斗。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背景下,殷承祯对先念同志非常尊重。中央让先念同志就‘二月逆流’事件回财政部作检查的时候,殷承祯亲自去门口迎接。当先念同志做完报告时,他还带头鼓掌,并在会后写了简报,向中央反映先念同志的检查报告好。这在当时是对先念同志很大的支持。”
随着财政工作逐渐走上正轨,1975年2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张劲夫被任命为财政部长。财政部军管会的历史使命完成,殷承祯仍回军队任职。在离开财政部之际,财政部就殷承祯主持的八年军管工作向中央作了汇报,叶剑英、邓小平和李先念等均作了批示,肯定殷承祯和另一位同志在财政部“做了很多工作,是有成绩的,都是很好的同志。”殷承祯后回到总后任财务物资部长、总后司令部顾问至离休。
情系桑梓
殷承祯自1930年离开家乡崇阳参加革命后,无时不在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但战事频仍,关山阻隔。“乡书何处达?”只有把思念埋在心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殷承祯再也忍不住思乡之苦,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于是,修书一封,借鸿雁传信到嘴上殷家。他的母亲收到信后,才知道她的三儿还活在人世,喜不自禁。可是他的父亲,已于1934年在城关卖肉时,染了瘟疫,永远都看不到他的三儿了。殷承祯在延安得知老父亲已离世,心悲而大哭。
解放后,殷承祯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1953年2月奉调北京离开武汉前,偕夫人王励生一起回了一趟崇阳,也是1930年离开崇阳参加革命后的首次回乡省亲。
当殷承祯一进入嘴上殷家,见到那一弯高堤河和稔熟于胸的小山嘴时,激动得热泪长流。回到老屋,见到母亲后,殷承祯长跪不起,直说,儿不孝,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并专门到父亲的坟茔祭祀,以告慰老父在天之灵。
再回崇阳,已是1957年,殷承祯的母亲病重。1959年4月,久病缠身的母亲终于不治,而殷承祯却远在异国他乡的苏联主持军需物资的采购谈判,没能赶回来送老母亲一程。这成了他心头一痛。
殷承祯对家乡人民也抱有极大的关心。解放初期,盐非常紧张,当县政府派人找到正在天津负责建设基地的殷承祯,想用木梓油换盐时,他二话没说,就批了盐给县里的来人。无奈,盐太多,无车皮可运。县里的人又找到他夫人出面,解决了车皮,将一车皮的盐发到了赵李桥,然后运回崇阳,解了全县人民缺盐之急。本是一件利民的大好事,后在天津基地的整风运动中,被旧事重提,认为殷承祯开了后门,是不正之风。为此,殷承祯受到了行政降级的处分。也因为挨了这个处分,在1955年的评级授衔时,本可授少将衔的他,最终只授了大校衔。旁人都替殷承祯打抱不平。但他一点也不觉得委屈,因为他出来干革命的初心就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他总是说,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活着的人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要不是过草地时战友分给他的一小块羊肉,1936年不就去见马克思了?
天有不测风云。1980年5月,殷承祯在一次到南方出差前的例行体检中发现肺上长了一个瘤,在手术后,一边与疾病作顽强斗争,一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1988年10月,癌症复发,再次住院。这期间,李先念主席多次到医院探望。据殷承祯的侄女回忆,当时,她就站在她三叔的病床边,见李主席握着三叔的手,安慰他,这个病没什么,不要有心理负担,会养好的。三叔频频点头,感谢老领导的关心。
1990年1月5日,殷承祯走完了他人生的漫漫75年,凡六十年戎马一生,战斗在党、国家和军队的财政经济工作上,不计个人得失,品德高尚,为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他应尽的贡献,为中国的革命亊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躺在鲜花丛中的殷承祯,对得起他身上挂着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和平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殷承祯将军这一代将星殒落了,但他和他的战友们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独立的精神却高高飘扬,永远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