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思考

2021-11-12山西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1期

■刘 欢/山西师范大学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也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之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从猿到人类的发展,劳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是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钥匙,更是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建构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把健全大学生劳动观念作为基本的,首要的任务。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都是生产智育与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劳动不仅是创造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教育则是最基础的条件,它和各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劳促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对青年一代寄予高期望,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与中国实际相结合。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此基础上提出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青年一代是这个时代的继承者,传递者,他们肩负着社会的责任,高校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始终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青年心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扎实知识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劳动教育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而且又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时代的创新,不仅是思维的创新,更是实践能力的创新。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求知识性人才,更需要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生产中。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一)家庭劳动教育观念

1、灌输错误劳动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多数家长从小就希望孩子可以考上一所理想大学,灌输一种将来找一份轻松的工作,少劳,多得的思想观念。认为学习好就是评价一个孩子优秀的标准,会不会做家务不重要,有没有自理能力不在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劳动教育观念缺失,是影响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

2、消极的劳动思想

学生从小建立的劳动观念会持续影响他们长大的劳动观念与态度。在调查显示,“孩子在家庭成才过程中,当孩子帮倒忙的时候,家长采取耐心指导的占25%,阻止的占65.4%。”调查显示在孩子劳动教育思想上,他们的父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多数的家长在孩子出现帮倒忙的情况下,并没有耐心指导教育,甚至是给孩子泼冷水,这样消极的劳动态度会持续影响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劳动过后得不到任何支持与帮助。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普遍缺失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部分开展课程的学校由于师资队伍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以及教学设备的不完善,劳动教学计划不明确,都会导致学生劳动积极性不高。

三、大学生劳动现状分析

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不重视,缺乏社会实践。不仅应从学生个人认知,习惯,行为角度分析,同时还应考虑教育政策制定安排上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够不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条件对大学生劳动观影响的重要性。

(一)从学生认知角度看

正确的认知是行动的先导,是行为的动力。学生在劳动认知上受原始家庭,社会的影响认为只有学习好,就能称之为一个优秀的人。首先学生在思想认知上认为劳动不重要,自然在行动上积极性差。以及一些非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一夜暴富”“唯有读书高”等错误的认知观念,认为靠辛勤劳动远不如“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带来的利益大。非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学生的追求目标,由此衍生出来的劳动不重要,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认为劳动应该是其他人应该做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从学校教学安排看

德智体美劳教育过程中,多数学校教育不够重视劳动教育,所以在评价学生综合表现时也往往忽视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评价标准。认为对学生劳动评价的标准不明确而忽视评价。在课程设置上也是重理论轻实践,只学习书本的东西,难以将理论教育真正的运用到学生实践生活工作中,缺乏应有的动手实践能力。劳动教育安排不突出等问题都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的缺失。

(三)从社会发展水平看

学生的劳动观念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在阶级社会,劳动异化,出现了劳动者劳动成果被剥夺的现象,反而社会地位高的不劳动者却占有劳动果实。对学生的劳动观念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随着社会高科技的发展,进入信息智能化时代。部分人工劳动力逐渐被机器设备代替,认为机器劳动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代替人类劳动,智能软件还可以进行网络购物,送货上门,大学生体验了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利服务,由此逐渐滋生惰性思想产生。

四、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思考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继承者,创造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时代在向前迈进,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需要的是不仅是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需要的实践创新的应用性的人才。以劳促育,以劳育美,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过程的基础性,重要性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以及家校联合共同培育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健全劳动思想,树立劳动行为。共同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

(一)家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学生的第一影响人。当代大学生享受着父母的庇护,衣食住行都是依靠父母。家庭教育中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价值观念的培育首先离不开父母的影响与教育。父母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认知观念的正确发展。可以共同与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由父母帮助制定家庭每周,每月劳动计划,使学生培养劳动习惯。

(二)学校

高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文明建立的关键地。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可塑期,高校应当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按照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这三个维度构建起来的育人模式。发挥每一个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在劳动教育过程,劳动教育要贯穿到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活动过程中。从时间的持续性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要持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空间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其内容的丰富性和途径的多样性,全面、系统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体系,从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全方位入手。

1、学科体系建设

学校学科体系建设上,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体系建设中。可以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进行安排,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学校可以开设技能职业,创新创造的劳动课程设置,将理论课程充分的在实践过程中展示,将劳动教育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标准,每个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汇报。

2、拓宽教育实践渠道

劳动教育也应具有时代性,拓宽教育平台,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使教育形式符合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个性。高校增进实际劳动教育,在校园内可以提供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参与学校勤工助学实践活动,来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实现人生价值。高校还可以提供一些社会志愿劳动,“社会公益劳动是指直接服务于社会的义务劳动,主要体现为不记作劳动报酬的义务劳动视做是共产主义的萌芽。”

3、在劳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劳动作为一种教育途径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劳动发挥教育作用。在进行劳动教育之前,将劳动技能,以及对学生劳动态度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劳动之前先端正劳动态度。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劳动的快乐,树立真正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责任感。在劳动过后,教师可以进行对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表现等方面进行评比总结,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劳动进行评价,劳动过后使学生有一种喜悦感。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重视创造一些劳动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实现劳动教育的发展。要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层层工作中,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创造劳动实践条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