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1-11-12孙燕飞山东协和学院
■孙燕飞/山东协和学院
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提出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非同寻常,而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只能依靠课程这一微观层面的发展。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
一、民办高校《管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管理学》课程是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学科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以培养学生管理素质与管理技能为主要目标,将管理理论与行业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把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在专业知识传授中传递给学生。只有重视大学生政治思想、国家意识、价值取向、人格养成、社会责任感等全方面教育,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专业课课程思政工作的大力推动,许多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已经开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构建起协同、高效的教育格局。但“课程思政”改革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一)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执行不到位
某些民办高校《管理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时,没有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仅仅为了课程思政而将所有章节都思政化,每个项目和任务中都强行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但破坏《管理学》课程内在的逻辑体系,而且使授课教师和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既影响《管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达不到课程思政潜移默化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功效。
(二)民办高校《管理学》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较低
目前,民办高校某些《管理学》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素养和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对“课堂讲授有纪律”的政治底线认识程度不够,缺乏立德树人意识与三全育人思想。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没有主动地承担立德树人的责任,出现育人职责的选择性缺失。其次,民办高校《管理学》教师思政素养的不足,导致缺乏对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没有提取出《管理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最后,由于部分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水平有限,思政元素与《管理学》专业课知识结合程度不足,存在比较生硬和模式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差。
(三)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标准不完善
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有的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仍然采用传统“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能力”的课程考核评价,课程考核评价方案中无法测评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不利于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无法适应新时期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建议
新时代民办高校教师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应立足学科优势,深入挖掘《管理学》课程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一)民办高校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并提供制度保障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民办高校从顶层设计入手,坚持党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领导,发挥校党委、分党委和党支部“三线联动”工作机制的关键作用,通过体系化建设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和通过加强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的引领带动整体的提升。各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针对不同院系学科专业的独特性,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指导,制定具体的实施路径,使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民办高校教务处作为教学主管部门需要把课程思政加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师考核评价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学管理进行重新修改,从专业人才培养逻辑中去布局育人的价值内涵、将育人的价值引领内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教务处制定合理有效地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有效教学和成功教学的基础,将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与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相关联。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相关培训,邀请思政教师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切实有效地提高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思政教育效果。
其他各级行政职能部门人事处、统战部、宣传处等要积极地配合“课程思政”建设,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人事处在设定年度KPI考核标准时,需加入课程思政指标因素。对实施课程思政取得突出成绩的专业课老师进行奖励,并树立榜样典型进行宣传,提高全校老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升民办高校《管理学》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提升民办高校《管理学》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首先要提升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正确认识,提升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最终目标,更好的促进学生全方面的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从思想文化涵养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管理学》教师在提升专业课教学水平的基础上,着重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专业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染教化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从专业知识领域不断向外扩展,吸收思政知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使教学更加接地气,通过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共鸣,实现最佳的育人效果。
最后,针对《管理学》的课程特点,找出思政元素运用与课程教学相契合的具体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讲出思想精神,讲出价值和方法论。同时,契合民办高校学生追求个性,反感简单说教的特点,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其实际学习生活,巧妙的讲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所学专业以及毕业后从事的事业。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分配更多的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和内容,让其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学会主动寻找新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管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自我进行管理、决策执行,解决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获得成就感,激发自身积极向上的追求。
(三)完善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体系
民办高校教师应改革传统的《管理学》考核制度,除了专业知识素质能力以外,还要将道德品质能力因素纳入考核范畴,使课程考核与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有机融合设计,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测评学生的真实情况,把课程思政德育落到实处并能持续进行。
首先,在进行考核时,可以结合新闻时事热点等话题,与时俱进地融入隐性的德育元素,针对所授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有相对难度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素养,充分发挥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
其次,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民办高校逐渐增多,考核方式也随着扩展,可以采用课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课程相应项目中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并进行作品展示,除了增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外还锻炼了学生沟通管理、团队协作、PPT制作和演讲等素质能力。评价时摒弃传统教师一人决策的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增加同学评分,如组长评分、组员评分和组建评分,并设置不同的权重,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提升。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充分的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
最后,建立综合考核体系。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考核可以合理的分配过程性考核与期终考核的比重,适当的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提高学生日常课堂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等。期终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可以有效地避免不易同步监控的缺陷,确保综合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在试题设计时,应增加案例分析题等应用专业知识的题型,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能力。总之,两者相结合建立起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立场观念、行为操守等多角度的综合考评体系,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民办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管理学》教师针对课程项目和任务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重视学生价值观念、家国情怀、职业伦理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专业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