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为一家
——浅析在新疆内高班历史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
2021-11-12黄后杰
黄后杰
莆田第一中学
一、内高班的由来与发展
为了在充分整合东西部教育资源前提下,集中优势资源培养新疆地区高素质人才。我国从2000年起在部分内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举办内高班,年招生规模1000人,以推进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内高班举办以来,其办学的规模不断发展扩大,全国内高班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的毕业生都能顺利升入内地高校学习,可以说,内高班的办学效果引人注目。
天山兰水心相连,共育民族团结花。2012年秋季,莆田一中开办首届内高班,近十年来,莆田一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将办好内高班作为学校教学重点工作,专门设置“新疆部”,组织配套学校优秀管理人员和教师负责内高班学生的各项事务。为办好内高班,“新疆部”根据每年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地为预科班级科学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优先配备校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学科教学组,集中全校优势资源,进行教学调研。
内高班学制四年,含预科一年(单独编班)。新生入学后,学校组织新生入学测试、体检、军训、入学训练等活动。在认真研究分析学生考试情况及初中的学习进度后,量体裁衣,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科班教学计划和内容,重点补习语文、英语、历史和数理化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实学科知识。
二、对内高班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方面等方面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中学教学要完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使命。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历史教学方式的总体要求,贯彻民族团结教学宗旨,促进内高班学生与其他学生和谐共处,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
1.对内高班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观念。
民族团结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内高班教学的重点。充分发挥内高班特点,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普及民族知识。民族知识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历史教学提高内高班学生的民族知识水平更是历史学科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我们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民族融合发展,逐步演变成为今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普及民族知识,不仅仅是做好民族历史教学,清晰讲授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更应该将历史学科与当前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相结合。
2.对内高班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我们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正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出发的,它有助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
3.对内高班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发展的,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内核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而民族团结教育则是爱国主义重要内容。在历史课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旨在促进内高班学生掌握我国民族政策和基本国情。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各民族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发展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在心灵中塑造我们民族大统一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从而做到“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更具有针对性,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一个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平台。
三、对内高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
历史学科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特殊性,历史课堂可作为对内高班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
1.抓住课堂主渠道。
(1)编演历史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以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为例,我们可以从现今热门的“一带一路”引出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编演历史短剧,营造角色情境,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师负责指导学生们自己编写剧本,分为三个场景“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表演完成后,教师可设置不同的问题,如: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发展融合起到了哪些作用?假设你是张骞使团的成员,在出使过程中你可以做些什么?老师分析讲解历史情境,通过提问、回答以及交流,在这些环节中,老师要强调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不仅在于加强了西域各族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还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历史情境分析,用发言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以完成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连续设问,将本节课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用连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以土尔扈特部东归为例,在介绍土尔扈特部东归之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东归英雄》片段,既渲染气氛,创设特定情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观看完电视剧之后,老师可设置“是什么原因让土尔扈特部落万里跋涉回归祖国怀抱”、“促使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的是什么样的精神”等问题,让学生集体交流讨论。在教学环节中,老师要强调土尔扈特部回归不仅是一个族群不远万里长途迁徙的壮举,更是维护了中华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发展民族精神,彰显了澎湃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3)小组合作,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小组合作是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十分强调小组合作这种活动的作用,小组合作应成为历史教学与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结合点。
以左宗棠收复新疆为例,在学到中华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时,教师可以结合内高班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左宗棠收复新疆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各组通过书籍、网络等载体收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资料,随后,可以通过开展以“海防”与“塞防”为主题的辩论会、以“说出你心目中的左宗棠”为主题的故事会等形式,展示他们的成果,最后教师总结,激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们去思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去思考民族团结与国家富强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2.丰富历史第二课堂。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就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还必须开辟历史第二课堂,使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接受新信息,增长新知识,以获得民族团结教育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1)校园层面的第二课堂,以开展维护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活动为例。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活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课外相关积累,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和延伸,学生通过竞赛活动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的历史知识,还能激发其学习民族团结知识的动力。通过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活动将历史课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民族团结知识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民族历史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下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和思考。
(2)社会层面的第二课堂,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例。直观参与和感受对于巩固教育成果有积极的作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自体验和感受历史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是对历史课堂讲学的重要补充。通过现场参观的形式,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掌握。参观感想和小组代表交流发言,有利于促进内高班学生和其他学生的互动,即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又加深了同学间的情谊。
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内高班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快推动新疆各民族高素质人才梯队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有力举措,是对普及民族团结知识、提升内高班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民族团结教育不仅适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对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新疆地区与各族人民感情,以及弘扬爱国主义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我国漫长璀璨的民族发展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内高班教学总体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民族历史教育形式,巩固内高班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成果,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育为实践服务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