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备好了,我要出发

2017-05-31丁媛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新生

丁媛慧

〔关键词〕内高班;新生;适应问题;团体辅导

来自新疆的学子们初次踏上北京这片土地,走进内高班的校园,在体验新鲜感和兴奋感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不适,有的学生甚至因此失去学习动力,情绪低落。本次团体辅导在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活动、讨论及教师指导等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客观看待自己所处的适应阶段,激发归属感和积极情绪,找到适应环境的方法。

一、指导思想及研究背景

1.政策依据

首先,本次辅导依据内地新疆高中班(后文称内高班)的办学目标,内高班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始终贯彻教育工作的“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的要求,为新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志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高中毕业生。

其次,本次辅导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理论依据

本次辅导的设计是依据有关社会适应的相关理论研究。社会适应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在心理学研究中,不同研究取向的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社会适应进行探究。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李冬梅、雷雳等人研究总结,社会适应分为一般的生活适应和在应激环境中的应对过程。临床与健康心理学强调人们在社会适应情景中处理适应问题的应对行为以及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1]。而众多学者就与青少年适应行为相关的因素做过分析,提出了影响适应行为的相关危险性因素和增强适应行为的保护性因素[2],也为本次辅导的构思提供了参考。

此外,杨彦平与金瑜将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分为四个系统:内容特质系统、预测控制系统、心理调节系统和动力支持系统。其中,心理调节系统包括适应新旧环境变化、对环境变化的认知、主动运用心理资源、应对变化的心理准备等维度;动力支持系统包括个体发展目标、自信心和信仰、寻求支持的意识、对已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维度[3]。有关心理调节系统和动力支持系统的论述也给本次辅导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在行为策略的指导中,本次辅导也借鉴了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塞开创的现实疗法的理念,即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认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并检视自己当下的行为,从而调整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

3.学生背景分析

首先,进入内高班的新生年龄范围在15~16岁,处于青春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在建立自我同一性,对自己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认知,加之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波动性、两极性比较明显。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新的学习阶段,学生很容易体验到人际敏感,或因为身边人的评价陷入自卑或自大的自我体验中。

其次,高中与初中的教学方式、课业难度和课业量,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有所升级,这些变化给学生带来一定压力。而受到语言水平限制、新疆当地教育条件和新疆各地教育条件悬殊的影响,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水平也存在差异,尽管考入内高的学生很多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但是来到这里,他们却发现成绩优秀的人很多,学习竞争激烈,因而更容易体验到挫败感。

最后,客观环境的变化给学生带来挑战。根据对预科新生的调查发现,96%的学生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学生在住宿、饮食、穿衣等很多生活习惯方面需要改变,以适应这里的环境。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来内高班读书也是他们第一次离家。没有了亲人的呵护,他们要学着照顾自己。对比当地的高中生,内高班学生远离亲人,情绪的宣泄途径较少,社会支持系统比较薄弱。而在适应阶段,他们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还不熟悉,个别学生感到安全感不足,情绪悲观,内心脆弱。有学者就与青少年适应行为相关的因素做过分析,其中影响适应行为的危险性因素包括进入青春期、学校与社区的影响、同伴影响等[2]。

综上所述,本次辅导的设计和实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二、辅导目标

调整认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有新的定位,客观认识入学适应阶段。

关注情感:体验同学互动中的积极情绪,建立归属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指导行为:学习和尝试运用应对适应不良的行为策略。

三、活动准备

本次辅导是新疆学生进入内高班以来接触的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前,心理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团体辅导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其次,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便参与辅导中的讨论和其他活动。设备方面,需要准备展示课件的电教设备。

四、辅导过程

1.辅导流程

2.辅导环节和设计意图

(1)热身游戏:猜猜这是哪里

在热身游戏中,教师分别展示新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喀什、和田、伊犁几个城市的部分标志性风貌和建筑,最后展示北京的图片,由学生猜是哪所城市。色彩绚丽、地域特征鲜明的图片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引出本次辅导的主题。

随着图片的变化,学生也在直观地感受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教师从三个层次介绍学生的就读环境,介绍北京、我校地处的区县、本校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从而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误解。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新的定位,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高中生,成为北京中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从而产生对北京及本校的亲切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正如教师所说:“同学们,从走进我们学校的这一天起,从穿上这身校服的一刻起,你们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员,成为北京市中学生中的一员。我们在这里学习和生活,利用这里的资源去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我们也同样有义务了解这里,关心和爱护这里。”

(2)活动:谁和我一样

在活动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來到这里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接着鼓励班集体中有相似感受的其他学生起立表示,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

活动规则:

请一位学生起立,用“谁和我一样……”的句子开头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想法和感受相似的学生起立表示同感。

活动结束后,全班分享感受。

这个环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踊跃。一个学生表达,有共鸣的学生起立。学生在被支持的同时,也通过起立的形式支持他人。这样的互动是积极正向的,学生对彼此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从他人的反馈中认识自己。在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很多人发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因而从中体验到了归属感和愉悦感。

在活动中,学生的防御降低,一些适应不良的想法和感受也自然地流露出来。教师抓住时机予以正常化的干预,帮助学生以平常心来面对自己的感受:“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候,我们既会感到新鲜、期待,也会体验不安、焦虑甚至失望,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时候,甚至会陷入思乡的孤独和失落中。其实,每个人在环境适应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體会到这种感受。”

(3)讨论分享:我的成功经历

研究发现,影响适应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包括自尊、积极归因、内控、乐观、积极行动、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还有一些与弹性有关的外部环境资源,如温暖的家庭氛围、亲密的同伴友谊、成人导师式的指导、安全的学校氛围等[2]。其中,自尊、积极归因、积极行动和利用外部资源是比较重要的保护性因素。

本环节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调动自身资源,寻找与保护性因素相关的故事经历,以及外部环境资源,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应方法。在本环节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在全班分享适应环境的成功经历,教师用关键词的形式进行总结。

(4)教师指导:适应环境,从当下做起

根据陈建文和黄希庭对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理论构建解释,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结构基本上包括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力和心理弹性四个维度。其中,心理弹性是个体持续应对压力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根据个人对情绪的控制和管理、意志激发、认知期望等几个方面,心理弹性可以分为自控性、灵活性、挑战性、乐观倾向四个成分[5]。

在教师指导环节中,首先,教师引入心理弹性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应对适应不良的心理资源。其次,教师从认知改变、自我管理、寻求外援等几个角度介绍增强心理弹性,适应环境的方法:

A. 客观认识现实:正常看待自己的期待和现实的差距,调整期望值。客观认识周围的同学和校园环境的变化,不做不恰当的比较。

B. 澄清目标和计划:思考自己高中阶段的目标和当下行动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格拉塞创立的现实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是自主和自立的,摆脱困窘的现状,可以从人的理智和逻辑入手,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合理的途径求得问题的解决;现实疗法强调现在和将来,而不纠缠于过去,重视“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现实治疗者认为人不能改变他的过去,关注过去的失败是浪费时间。关注现在和将来才是建设性的。因而现实治疗者常常提出三个问题帮助人们反思当下的状态,找到动力并调整自己的行为[4]。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下面三个问题,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对未来的规划,加快摆脱适应不良的状态。

你正在做什么?

你的目标是什么?

你做的事情是否能够帮助你实现目标?

C. 专注当下事:将精力投入到当下的学习和生活,用点滴的行动建立成就感。不要一味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幻想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小闹钟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专注当下的学习和生活,是尽快适应环境的好办法。

故事内容:一个闹钟被放在了两个走了一年的老闹钟的中间,小闹钟问:我的任务是什呢?一个老闹钟说:这可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生活,你需要摆动三千两百万次,才能完成任务。小闹钟听了,惊呼,啊,三千两百万次,我做不到,我做不到;另一个老闹钟说,别听它吓唬你,你只要一秒钟摆动一次就能完成任务了。我真的只需要一秒钟摆动一次吗?小闹钟将信将疑,于是,小闹钟一秒钟只摆动一次,就这样轻松愉快地走完了一年。

D. 寻找外援:通过电话、书信跟亲人朋友倾诉,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交流,获取支持。必要时,可以到心理辅导室接受心理帮助。

(5)总结提升

最后,通过4F的提问的形式,从Fact、Feeling、Find、future四个维度评估学生的收获和本次团体辅导的效果,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五、效果评估与反思

1.效果评估

本次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是通过教师观察、提问收获和调查反馈的形式进行的。辅导过程中,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谁和我一样”的活动环节中,大多数学生会有所触动,发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减少焦虑。通过提问收获和调查反馈发现,多数学生比较有收获,并愿意尝试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一些行为策略。

2.反思

首先,团体辅导中,学生表达真实感受是被鼓励的,而当分享涉及对学校环境、管理及教师的评判时,学生会表现得比较谨慎。因此,心理教师是否能营造一个安全、支持、包容的团体互动氛围,对学生是否敢于说出心里话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教师能否既给予学生宣泄的空间,又善于运用团体动力将学生向乐观、正向的思考方向引导是比较关键的。如果不加引导,学生容易因为对某一现实问题的消极看法,相互影响,演变成一场对新环境不满的“控诉大会”。

参考文献

[1]李冬梅,雷雳,邹泓.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报.2007(2):150-156.

[2] Parry C D H , Morojele N K, Saban A , et al . Brief report : Social and neighborhood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drunkenness : a pilot study in Cape Town , South Africa [ J ] . Journal of Adolescence , 2004(27) :369 - 374.

[3] 杨彦平,金瑜.社会适应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6,29(5):1171-1173.

[4]威廉·格拉塞著,郑世彦译.选择理论:现实疗法创始人带你走出困境[ J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6.

[5]陈建文,黄希庭. 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1):182-184

(作者单位:北京十中,北京,100071)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新生
雨后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张新生藏品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新生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策略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