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在《劝学》中是如何说理的

2021-11-11张芸芸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荀子道理句式

张芸芸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条璀璨的星河,那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就是这条河里最闪亮的星星。《劝学》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刻,结构严谨,是先秦论说文的代表。本文就谈谈荀子在《劝学》中是如何说理的。

一、借助不同的事物来说理论说文是以议论、述说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论证一种观点,或说明一个道理。这类文章通常比较枯燥,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是,荀子的《劝学》却富有文采,脍炙人口。这是为什么呢?仔细阅读《劝学》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借助了大量不同的事物来说理,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直接亮出论点:“学不可以已。”之后便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使读者容易接受,作者借助不同的事物来说理。借助“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取得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借助“木”与“轮”的关系,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借助“木受绳”“金就砺”的道理,说明君子要广泛地学习,要每天省察自己。“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也是如此。作者借“土”与“山”、“水”与“渊”、“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等的关系,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借“蚓”与“蟹”来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借助不同的事物来说理,不仅使文章更加精彩,还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采用不同的句式来说理

作者在文章中不仅借助不同的事物来说理,还采用不同的句式来说理。文章中的句子在形式上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作者灵活采用了多种句式。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然都是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作者别出心裁,使用了不同的句式,使文章读起来铿锵起伏、富于变化。又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之毫无呆滞之感。有的句子道理隐藏在其中,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句子先设喻,再引出道理,如作者先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设喻,引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句子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进一步论证,如作者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进一步论证。在文章中,作者时而用长句,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則知明而行无过矣”,时而用短句,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时而用对偶句,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时而用排比句,如“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文章长短句并用, 对偶排比句兼行, 匀称而又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

总之,在阅读《劝学》一文时,我们要注意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从中积累写作经验,在掌握知识、明白道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中学)

猜你喜欢

荀子道理句式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道理
智珠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
特殊句式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