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美唑-纳洛酮复合氟马西尼催醒XTQ麻醉鹿的效果观察
2021-11-11尹柏双林佳琦李媛霞秦宏宇付连军
尹柏双,刘 铮,林佳琦,吴 桐,李媛霞,秦宏宇,付连军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
麻醉是兽医临床诊疗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动物保定方法,良好的麻醉既可保护诊疗人员和动物安全,又可提高动物的福利。目前,国内外野外生活的野生动物和驯化后家养的野生动物多采用肌内注射麻醉,任何一种麻醉药物在维持动物麻醉期间对受麻动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状况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1-2],对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一过性损伤,尤其是记忆和认知,并将持续一定时期[3-4]。鹿胎膏、角帽粉、鹿鞭片等鹿产品进入百姓家庭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5],梅花鹿在疾病救助、锯茸、分群等环节均需要进行麻醉制动,根据实际需求及时将麻醉鹿苏醒以缩短麻醉持续时间、降低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应和麻醉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肌内注射用麻醉剂与苏醒剂在实际中应用是相互对应的,用特异性的苏醒剂拮抗麻醉剂作用而起到催醒麻醉动物的作用。前期课题组研究的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XTQ)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麻醉诱导迅速、维持时间较长、不良反应较小的特点,因此本试验研究阿替美唑、纳洛酮和氟马西尼复合催醒XTQ麻醉的梅花鹿,观察麻醉苏醒效果和基本生理指标变化,为XTQ的实际应用配套安全有效的苏醒剂,以及后续安全性稳定性研究和在实践生产中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选择临床健康成年梅花鹿12只,体重(40±5.5)kg,雌雄不限,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校内鹿场提供。同一条件下饲养2周后进行试验,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得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主要药品 阿替美唑(购自美国辉瑞动物保健公司),纳洛酮(购自湖南中启制药有限公司,0.4 mg/mL),氟马西尼(购自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1 mg/mL),复合苏醒剂(课题组自行配制,阿替美唑∶纳洛酮∶氟马西尼质量比为0.90∶0.95∶0.26),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XTQ,课题组按照组方自行配置)[6]。
1.3 主要仪器 Philips Intellivue MP30 型循环监护仪(荷兰Philips公司),SurgiVet V9204型动物监护仪(美国SurgiVet公司),SurgiVet V6004 型动物血压监护仪(美国SurgiVet公司),电子计时器。
1.4 试验方法 麻醉前试验梅花鹿禁食12 h,禁水6 h,适应试验场地环境。
1.4.1 麻醉苏醒时间监测 肌内注射XTQ 0.075 mL/(kg·bw),建立梅花鹿麻醉模型。将麻醉模型鹿分成2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组)和试验组(注射复合苏醒剂组)。麻醉模型鹿建立20 min进入深麻状态时,试验组肌内注射复合苏醒剂0.075 mL/(kg·bw),对照组肌内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此时作为0 min监测记录点开始连续记录受试动物的麻醉苏醒时期反应状态,主要监测指标为夹足反应恢复时间、夹尾反应恢复时间、眨眼恢复时间、抬头恢复时间、俯卧位恢复时间、站立恢复时间和行走恢复时间。
1.4.2 苏醒期麻醉效果监测 麻醉鹿肌内注射复合苏醒剂时为0 min点开始监测记录,每隔5 min进行1次镇静、镇痛、肌松和生物反应监测,直至站立前结束。对照组鹿一直处于深麻状态,不进行监测。镇静监测方法及判定标准:呼唤、用手掌敲打地面,观察鹿的反应,对声音刺激反应明显,记“+”;对声音刺激反应迟钝,记“±”;对声音刺激无反应,记“-”。镇痛监测方法及判定标准:针刺鹿的头颈、四肢上部、腕跗、躯干部皮肤,钳夹鹿的耳廓、鼻唇、尾中部、前后肢掌部,疼痛反应明显,记“+”;疼痛反应迟钝,记“±”;疼痛反应消失,记“-”。肌松监测方法及判定标准参照文献[6]中的肌松效果判定标准以及监测方法。
1.4.3 苏醒期体温(T)、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监测 按上述监测时间点对麻醉鹿苏醒期间进行T、RR和HR监测。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析,P<0.05 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2.1 苏醒时间监测 结果如表1所示,试验组麻醉模型鹿肌内注射0.075 mL/(kg·bw)复合苏醒剂,梅花鹿各生理行为状态指标恢复时间极显著早于对照组(P<0.01),复合苏醒剂注射后梅花鹿在(16.78±1.88)min完全恢复麻醉前的行为状态,对照组麻醉模型鹿在(100.34±8.57)min 后恢复苏醒的行为状态。
表1 苏醒时间监测结果
2.2 苏醒期麻醉效果监测
2.2.1 镇静监测 结果如表2所示,试验组麻醉模型鹿注射复合苏醒剂5 min后,鹿对外界声音迟钝的反应开始潜意识恢复,10 min后一半的鹿对外界声音刺激恢复反应,15 min后全部鹿对声音的反应恢复到常态。
表2 苏醒期间镇静监测结果
2.2.2 镇痛监测 结果如表3所示,复合苏醒剂注射后,麻醉模型鹿在苏醒期间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麻醉鹿对疼痛刺激反应逐渐敏感,到给药15 min后全部梅花鹿对疼痛刺激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表3 苏醒期间镇痛监测结果
2.2.3 肌松监测 结果如表4所示,试验组麻醉模型鹿注射复合苏醒剂5 min 后,个别梅花鹿出现舌头回缩、口腔轻微关闭、尾部和腹壁肌肉及四肢牵拉时出现轻度阻力,到给药15 min后全身肌肉紧张度恢复,站立行走,口腔紧闭,有咀嚼动作。
表4 苏醒期间肌松监测结果
2.3 苏醒期T、RR和HR监测 结果如表5所示,试验组麻醉模型鹿注射复合苏醒剂15 min时,RR、HR与0 min时比较显著升高(P<0.05),其变化是随着梅花鹿苏醒过程而逐渐升高。表明研制的复合苏醒剂拮抗了XTQ对麻醉鹿RR、HR的抑制作用,引起鹿生理常数RR、HR的恢复。
表5 催醒期间T、RR及HR的监测结果
3 讨论
在兽医临床诊疗和生产实际过程中要及时将麻醉动物催醒,降低长时间麻醉带来的风险,恢复动物正常生理稳态。本试验XTQ麻醉梅花鹿注射复合苏醒剂后,平均16 min即可完全催醒麻醉鹿,苏醒较为迅速、恢复平稳,这有助于提高麻醉的可控性和安全性。XTQ的主要成份噻拉嗪是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而复合苏醒剂中的阿替美唑是α2-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起到迅速扭转由噻拉嗪诱导的镇静和麻醉作用[7];纳洛酮是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抑制迷走神经,起到兴奋中枢神经和呼吸作用[8];氟马西尼起到终止苯二氮卓类药物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的作用,3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发挥了较好的催醒效果。
复合苏醒剂给药后监测麻醉鹿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的恢复状态,是评价苏醒剂对麻醉剂拮抗作用的临床判定方法,同时监测T、RR、HR指标变化辅助于对复合苏醒剂作用效果的判读。试验中复合苏醒剂注射后16 min左右全部麻醉鹿对疼痛刺激、环境声音的刺激恢复到麻前的状态,肌肉收舒能力也完全恢复到可站立行走、口腔恢复咀嚼能力,T、RR和HR也恢复到正常生理范围值。阿替美唑拮抗噻拉嗪的效果明显,纳洛酮在促进麻醉鹿意识清醒中也发挥重要作用[9],氟马西尼在终止鹿麻醉中起到辅助作用。阿替美唑、纳洛酮和氟马西尼复合使用在催醒麻醉鹿的过程中起到协同作用,3种 药物复合使用可减少单独给药剂量,降低单一药物催醒中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阿替美唑、纳洛酮和氟马西尼(质量比0.90∶0.95∶0.26)组合的复合苏醒剂对XTQ麻醉的梅花鹿催醒效果显著,可以作为XTQ的拮抗剂在梅花鹿临床诊疗和生产实践中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