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推荐方案

2021-11-11张萌萌张岩吴涤张东伟张智海吴岩赵国阳葛继荣黄宏兴张秀珍毛未贤马倩倩高远张晓梅1李英华1邹军1史晓林1邓伟民1王永福1郑洪新1鲁艳芹1周萍0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骨细胞胶原标志物

张萌萌 张岩 吴涤 张东伟 张智海 吴岩 赵国阳 葛继荣 黄宏兴 张秀珍 毛未贤马倩倩 高远 张晓梅1 李英华1 邹军1 史晓林1 邓伟民1 王永福1 郑洪新1 鲁艳芹1 周萍0

1.《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社,北京 100102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3.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4.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5.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6.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7.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0 8.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9.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240 10.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 11.吉林省一汽总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1 12.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 102206 13.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 200240 14.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1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5 16.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广东 广州 510010 17.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18.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19.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 济南 250117 2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其中骨形成标志物与骨吸收标志物合称为骨转换标志物[1]。

目前临床上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免疫放射分析(immunoradiometric assay,IRMA)、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

1 常用骨代谢生化指标

临床常用骨代谢生化指标用于骨质疏松诊断、鉴别诊断、预测骨折风险,并可用于评估骨质疏松治疗的变化[2]。

1.1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1.1.1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分泌的、含有84个氨基酸的碱性单链多肽,人的PTH基因定位在11号染色体短臂(11p15)。对维持机体钙磷平衡和调节骨代谢起着重要作用。PTH与骨、肾等组织表面的受体结合,促使血钙水平升高,血磷水平下降[3]。调节骨的合成分解代谢及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凋亡。

1.1.2降钙素:降钙素(calcitonin,CT)是一种重要的参与钙磷代谢调节的多肽类激素。在人体内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 cells,又称明亮细胞或C细胞)产生和分泌[3],含有32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抑制小肠对钙离子的吸收,降低体内血钙浓度,使血中游离钙向骨组织转化;抑制肾小管远端对钙磷的重吸收,增加尿钙排泄;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

1.1.3维生素D3:维生素D3是自然存在的脂溶性维生素[4]。在人类30余种细胞及组织器官都发现了维生素D3受体的表达[5-6]。具有多重作用,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生理和病理学过程[5-7]。增加钙、磷重吸收。

1.2 骨形成标志物

1.2.1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是成骨细胞的一种细胞外酶,在成骨过程中水解磷酸酶,提供磷酸,促进羟基磷灰石晶体沉积。水解焦磷酸盐,促进成骨。

1.2.2骨钙素:骨钙素(osteocalcin,OC)又称为γ-羧基谷氨酸骨蛋白(γ-hydroxy glutamic acid protein,GLa蛋白),由49个氨基酸组成,是骨组织内非胶原蛋白的主要成分,属于非胶原酸性糖蛋白,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钙结合蛋白。骨钙素是骨基质矿化的必需物质。

1.2.3Ⅰ型前胶原C-端前肽/N-端前肽:Ⅰ型胶原衍生自一个较大的蛋白,即I型前胶原。前胶原生成原胶原过程中,酶切下来的羧基端附加肽段称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Ⅰ procollagen carboxyl-terminal peptide,PICP),氨基端附加肽段称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typeⅠ procollagen amino-terminal peptide,PINP)。

1.2.4骨保护素:骨保护素(ostoeprotegerin,OPG)又称护骨素、骨保护蛋白、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在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中均有表达。OPG主要通过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 RANK配体(RANKL)系统发挥调节骨代谢作用。OPG的主要作用是影响骨代谢,可抑制破骨细胞发生,并促进成熟破骨细胞的凋亡[2]。

1.3 骨吸收标志物

1.3.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主要存在于破骨细胞、巨噬细胞、Gaucher 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脾脏毛状细胞等,破骨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中含量丰富。在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3.2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是I 型胶原蛋白的羧基端降解产物,反映骨吸收活性[8]。被认为是评价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最有价值指标之一[9]。

1.3.3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amino-terminal peptide,NTX)是骨胶原在肝脏中降解后尿中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最终产物[10],是反映骨吸收的特异和敏感的指标。NTX是含有尿吡啶啉(Pyr)和尿脱氧吡啶啉(D-Pyr)的低分子量多肽,属于低分子质量肽,具有半抗原性。

1.4 激素与细胞因子

1.4.1生长激素:人生长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hGH)是由脑垂体前叶含有嗜酸性颗粒的生长激素分泌细胞所分泌,是腺垂体合成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激素。GH以脉冲方式分泌入血,受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的双重调节。除了内分泌激素作用以外,GH具有促进骨的线性生长、骨重建、骨骼肌生长、糖脂代谢及免疫调节作用[11]。

1.4.2雌激素:雌激素(estrogen,E2)是由18个碳组成的甾体类固醇类激素。雌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组织细胞的雌激素受体进而调控靶基因的转录翻译来完成,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物活性。

1.4.3睾酮:睾酮(testosterone,T)是男性体内主要的性腺激素,主要由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在靶组织如性腺、脑和骨中,睾酮转化成活性更高的代谢产物而发挥作用,5α还原酶可逆性地催化睾酮生成双氢睾酮,而芳香化酶则可逆性地催化睾酮生成雌激素[11]。

1.4.4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1家族(interleukin-1 family,IL-1F)有11个成员,可称作IL-1F1至IL-1F11,IL-1又名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可由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12]、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骨髓中的巨噬细胞也可合成少量IL-1。

1.4.5白细胞介素-6:人类IL-6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IL-6分子量为21~30 kD。可由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成骨细胞等分泌。

1.4.6转化生长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可以从骨、血小板、肾、胎盘组织、T和B淋巴细胞等组织和细胞中提取,其中血小板和骨组织中TGF-β含量最为丰富,骨基质中TGF-β的含量为0.l mg/kg干重[13]。

1.4.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基因定位12号染色体长臂端12q23-23,是由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与胰岛素原有60 %的同源序列。IGF -1是人体在生长激素刺激下产生的激素,是多种激素与细胞因子调节骨代谢复杂网络的核心因素[14]。

2 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方法及原理

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主要实验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见表1。

表1 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方法及原理Table 1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biochemical indexes of bone metabolism

3 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推荐方案

骨代谢生化指标为骨质疏松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骨质疏松骨折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见表2。

表2 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推荐方案Table 2 Recommended experimental scheme for biochemical indexes of bone metabolism

PTH增高,见于继发性骨质疏松[8]、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衰、继发于肾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异位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尿毒症患者、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PTH减低,见于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手术切除所致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恶性肿瘤骨转移、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非甲状旁腺性高血钙症和严重的低镁血症等。

血清CT升高的原因常见于甲状腺髓样癌、产生降钙素的异位肿瘤(如肺癌、支气管癌、乳腺癌、胰腺癌、肝癌、上额窦癌、子宫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原发性甲亢、肾功能不全、原发性甲旁减、肢端肥大症、其他如恶性贫血、高钙血症、脑膜炎、胰腺炎等,儿童因骨骼生长及某些内分泌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和胃泌素升高等。CT水平减低,见于肾性骨病[15]、妇女停经以后、重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手术切除等[1]。

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16],这是因为25羟维生素D的缺乏会导致人体对钙离子的吸收减少,进而影响骨矿化与骨基质的形成,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绝经后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且围绝经期女性以1,25双羟维生素D缺乏为主,进入绝期经后,下降更明显[17]。BALP增高常见于原发和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癌、佝偻病、骨软化症、骨折、畸形性骨炎、氟骨症、高转换型的骨质疏松患者。绝经期后碱性磷酸酶增高,但不超过正常值的一倍[18]。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可以使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下降,而这种下降往往在骨密度增加之前。BALP降低见于低磷酸酶血症。

OC水平越高,反映骨更新速率越快。血清OC水平升高主要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9]、骨外伤、骨软化症、成骨不全、肾功能不全、骨折、畸形性骨炎、儿童生长期、佝偻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肿瘤骨转移、低磷血症、尿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卵巢切除术后等。OC的合成与分泌依赖于维生素K和D。OC生理性的降低主要是多见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而病理性的降低,多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肝病、风湿性关节炎、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抗骨吸收药物可血清骨钙素水平下降,刺激骨形成治疗则使骨钙素水平上升。血清OC水平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但女性在绝经后骨转换增快,OC水平再度升高,进入老年后OC水平逐渐下降[20]。

OPG增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前列腺癌、骨硬化症、肺癌及肺癌骨转移、糖尿病患者,是机体对抗过度骨吸收的保护性反应。骨吸收增强后机体会代偿性分泌 OPG,使其在血清中的水平增高,且OPG水平低者具有更高的骨折危险性[1]。研究[21]发现,绝经后女性血清OPG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雌激素缺乏时破骨细胞功能活跃,机体为代偿骨吸收,骨形成增加,最终OPG升高。研究显示,OPG升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22-23]。

中国男性PINP和S-CTX水平在15~19岁达到峰值,在40~69岁保持低水平,70岁以后再次出现下降。女性15~19岁年龄段PINP和S-CTX水平明显低于男性,而小于64岁绝经后女性PINP和S-CTX水平显著高于50~64岁男性。有研究[24]显示,男性血清S-CTX、PINP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 1~0. 612 μg/L、16.89~65. 49 μg/L。绝经后妇女出现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体内PINP水平明显增高[25]。研究[26-27]发现,在骨密度水平相近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髋部脆性骨折患者的血清CTX水平高于对照组,预示CTX水平升高可能增加髋部脆性骨折的风险。有研究[28]显示,50~79岁女性CTX-1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女性,与BMD呈负相关关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软化症、肾功能不全、骨肿瘤、畸形性骨炎、骨转移、酒精性肝炎、严重肝损害、肺纤维化、儿童发育期、妊娠晚期、绝经后妇女等血清PICP升高[29]。研究[20]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患者无论男性、女性血清PIN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且与股骨颈BMD正相关,说明骨质疏松患者成骨细胞功能衰退,合成胶原减少,骨形成减少。骨质疏松患者PINP水平低于健康人群,与股骨颈、腰椎BMD呈正相关[30]。

NTX水平升高临床上常见于骨质疏松、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肿瘤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和畸形性骨炎等。血清NTX与骨密度呈负相关,NTX水平越高,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患病风险越高。研究[31-32]证实,尿NTX是诊断肺癌骨转移最有效的标志物。

TRACP增高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33]、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畸形性骨炎、肾性骨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肿瘤骨转移、糖尿病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患者手术及药物治疗过程中。男性TRACP水平显著增加,与骨矿含量及骨密度呈正相关[34]。

GH分泌不足者骨密度较正常人低,随着年龄的升高,生长激素分泌水平逐渐下降,骨密度也随之降低[35]。GH分泌不足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同时骨折的风险增加。

血清IGF-Ⅰ水平随增龄而明显下降,女性绝经后血清IGF-Ⅰ水平明显低于绝经前,骨骼中IGF的水平亦随增龄而下降[36]。IGF-Ⅰ与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IGF-Ⅰ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37]。血清IGF-Ⅰ水平主要受GH调节,IGF-Ⅰ水平在很大范围内与GH水平一致。GH/IGF-1 轴在骨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GH 与 IGF-1 对骨代谢的影响决定了其在骨质疏松形成中的关键作用。GH 缺乏,IGF-1 减少,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增加[38]。

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引起快速骨质丢失,导致骨质疏松[39]。而雌激素水平降低可促进 IL-2、IL-6 及 TNF-α等促炎因子的合成分泌,减少分泌细胞凋亡,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从而影响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平衡,加速骨质流失[40]。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E2水平降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增加并发腰椎骨折的风险[41]。

男性随着年龄增长,体内睾酮分泌水平逐渐下降,CTX升高。血清睾酮水平降低可能导致老年男性骨密度降低,跌倒风险增加,也是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之一[42-44]。

IL-1能够有效激活机体破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的分化、多核化和存活[45]。在机体炎症状态下,IL-1水平会出现显著升高[46]。白细胞介素 1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参与骨折早期愈合过程,骨折早期血肿炎症阶段白细胞介素 1大量产生[47]。IL-6 过度高表达,可造成骨吸收加快[46]。随着IL-6水平的增加,破骨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多,骨活性亦增大,BMD水平下降,因此表现出IL-6与BMD呈较强的负相关。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组患者的IL-6水平显著增高[48]。变形性骨炎(Paget骨病)、多发性骨髓瘤、银屑病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49-50]。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 TGF -β1水平均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症人群,随着指标水平的降低,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也随之增大[51]。当体内TGF-β1 缺乏时,成骨细胞数量就会减少,并且活性下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引起骨量丢失和骨质疏松[52]。

4 骨代谢指标实验分析变异

骨代谢指标一般是指骨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产物和激素,这些骨代谢指标可以从血液或者尿液中检测到,反映的是骨代谢的水平。但是,骨代谢标志物的分泌存在年龄、性别、生理周期、昼夜节律等的变异。

4.1 骨代谢指标的生物学变异

在人的不同年龄段、种族和性别等,骨代谢指标在血循环或尿液中的水平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生物学变异。生物学变异分为不可控生物学变异与可控生物学变异。

4.1.1不可控生物学变异:不可控生物学变异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地理环境、妊娠期和哺乳期、服用药物、发生骨折、患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肝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和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疾病等因素,明显影响骨代谢指标水平。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骨代谢标志物较成人高,尤其是婴儿时期和青春期,骨代谢指标为成年人的2~10倍。骨代谢率在婴幼儿至三岁前处于较高水平,在青春期维持相对稳定水平。男性和女性在30岁左右达到平稳期,之后骨代谢标志物开始逐渐下降。男性在20~30岁骨代谢指标水平较高,其后逐渐降低。女性在绝经期,雌激素缺乏,骨转换发生显著改变,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骨形成和骨吸收标志物在更年期明显升高,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高转换状态,而男性变化不大。

不同种族骨代谢指标水平有一定差异,研究[53]发现,年轻的白人和黑人骨代谢指标水平没有发现明显差别,而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的黑人妇女骨代谢指标水平较白人妇女高5 %~15 %;亚洲妇女的U-NTX水平比白人妇女高,但骨形成标志物差别不明显。

妊娠时,胎儿对钙的需求增加,孕妇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影响肾脏的清除功能,骨代谢指标水平升高。从妊娠第6个月,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开始增加,且水平较妊娠前高。一项对26名孕妇骨保护素(OPG)、RANKL、骨钙素(OC)、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水平监测的研究[53]显示,孕早期骨形成标志物增加,孕中期骨吸收标志物增加,而在孕晚期骨吸收降低。孕期,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反映了胎盘和骨骼碱性磷酸酶合成的增加。产后,骨代谢指标水平开始下降,哺乳期妇女骨代谢标志物缓慢下降,但哺乳期骨代谢指标水平仍会高于孕前。研究表明,长期哺乳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妊娠期间血清骨钙素水平降低。

骨代谢指标水平受肝肾功能的影响,如肾小球滤过率(GRF)降低会影响尿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的排出而导致其血清含量的增加。存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骨钙素排出减少。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惊厥药、肝素和口服避孕药等影响骨代谢指标水平。相关疾病如骨折将导致骨代谢指标发生变化,骨吸收标志物在骨折后前4周升高。卧床休息2~4 d 后,骨代谢指标即可增加,引起骨量丢失,重新活动后恢复正常,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弱。

4.1.2可控生物学变异:可控生物学变异包括生理节律、进食情况、运动、月经周期、季节变化等。

骨代谢指标水平在一天中是一连续的变化过程,在测定尿标本时尤其应予以关注。多数骨代谢标志物的分泌都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峰值出现在早晨,低谷在下午和夜间,大多数骨代谢指标在清晨2:00~8:00 最高,在下午 1:00 到晚上 11:00 最低,变动幅度为15 %~50 %;天与天之间的变化为13 %~35 %。但是,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的昼夜节律恰好相反,BALP在下午出现峰值,而清晨出现低谷。

有些骨代谢指标的变异与饮食有关。进食后,除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外,其他的骨代谢指标水平降低,如早餐后血清CTX会降低20 %,可能与食物组分或特异性标志物的清除率、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等因素有关。维生素K受饮食影响很大,当饮食中维生素K减少时,血清维生素K水平很快下降。甲状旁腺素易受生理节律、进餐状态的影响。血磷受饮食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在收集标本前应保持空腹。

运动也会影响骨代谢指标的检测结果,在剧烈运动后 24~72 h骨代谢指标水平显著升高,例如在高强度肌肉训练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BALP及CTX会即刻降低,2 h后会恢复到正常水平。月经周期的影响可使骨代谢指标改变,在黄体期骨形成标志物升高,在卵泡期骨吸收标志物升高。月经的黄体期会引起少许骨形成标志物水平升高,骨吸收标志物水平降低。月经周期的前3~7 d 是标本收集的最佳时期。

维生素D的水平,易受季节、日照等因素影响。

血液稀释时,血钙降低,血液浓缩时,白蛋白浓度升高,血清总钙水平也会相应升高。

血液和尿液标本均可用于骨代谢指标的检测,通常血液标本用于检测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Ⅰ型原胶原C-端前肽(PICP)、骨钙素(OC)、BALP等;尿液标本用于检测尿吡啶啉(Pyr)、尿脱氧吡啶啉(D-Py r);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血清和尿液标本均可检测。尿液标本检测通常需用肌酐(Cr)校正,以BTM (单位)/mmol Cr来表示。

血液标本采集晨起空腹血,尿液标本取晨起第一次尿。同一患者多次检测时,应在相同的时间采集标本,相同的条件下处理标本。血液标本采集应用EDTA抗凝管收集,尽快分离血清或血浆,立即检测或在-20 ℃以下保存。由于红细胞中有蛋白水解酶,有些标志物如OC、TRACP会发生降解,因此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避免溶血。

4.2 骨代谢指标的分析变异

目前,临床上可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电化学发光(ECL)、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放射分析(IRMA)、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检测骨代谢指标。用于分析骨代谢指标的仪器和试剂种类较多,不同方法、不同设备、不同试剂,检测结果会有差异。即使采用相同的测定方法,不同实验室之间,大多数骨代谢指标检测项目的结果仍不一致。如检测细胞因子的免疫分析法被建立,并不断用于实验室研究,但准确地、可重复地测定细胞因子具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众所周知的细胞因子的水平极低(大部分都是以pmol/L计),同时存在着异嗜性抗体。不同的测定方法测定相同的样品,可能得出差异较大的结果。

5 小结

骨代谢标志物是骨组织分解与合成代谢的产物,通过检测血液、尿液中的骨代谢指标水平,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骨细胞胶原标志物
牛跟腱胶原与草鱼皮胶原的结构表征及自组装行为比较
成骨细胞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机制及途径研究进展
骨细胞在正畸牙移动骨重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骨细胞网络结构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
胶原无纺布在止血方面的应用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红蓝光联合胶原贴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葛根素对大鼠受损颈总动脉MMP-2和Ⅳ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