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2021-11-11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杨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王曰尚

农家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基部抗病性抗性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杨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王曰尚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属于典型的土传性病害。近年来,受天气复杂多变、滥用化肥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秸秆还田年份增加、品种抗病性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呈逐年扩散并加重态势,发生面积也逐渐增大,目前已上升为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及时了解该病害发生原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该病的危害,对夺得小麦高产至关重要。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对小麦生产过程中茎基腐病发生特点以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各诱因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今后小麦的健康种植提供经验借鉴。

一、发病症状及病原特点

1.发病症状。小麦茎基腐病从小麦出苗到成熟均可发生,特别是返青期小麦生长发育加快,抗逆力下降,更易诱发此病。该病发病初期与纹枯病极为相似,但是后期没有云纹状病斑。小麦茎基腐病常见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烂种和死苗。病菌侵染种子,导致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病,严重的话会造成种子腐烂,麦苗发育时也会枯萎。小麦感染茎基腐病后,植株矮小,分蘖减少,基部叶片发黄,麦苗拔出后,叶鞘下部会有褐色病变,严重时根部腐烂,麦苗枯死,同时弱小分蘖的死亡率也要高于正常麦田。染病植株一般只有冬前大分蘖和主茎能抽穗,抽穗期间也会出现大量死苗现象。

②茎基部变色。进入春季后,温度升高,小麦生长发育加快,抗性下降,容易诱发茎基腐病。感病后,茎基部1~2节叶鞘和茎秆受到侵染,严重的第三节叶鞘也会受害,逐渐变为暗褐色,田间湿度大时,茎基部和茎秆上会出现红色霉层。小麦感病后,茎秆易折断,稍微用力就可以将茎秆从茎基部拔断。

③枯白穗。小麦感染茎基腐病后,如果不能及时防治,到后期穗部会出现授粉不良、结实率低,极易出现籽粒不育或败育现象;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或青枯,植株死亡,并出现“枯白穗”现象。此时灌浆停止,籽粒瘪小,早发病的没有籽粒,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2.病原特点。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病菌主要有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该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田间土壤和病残体中,存活期比较长,一般可达两年以上,具有多次侵染的特点。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受茎基腐病危害,其中根茎部受害最为严重。通常情况下,病菌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开始侵入,侵染小麦的主茎和分蘖节,在根茎连接处先发病,并逐步向上扩展。一般情况下,小麦茎基腐病病菌可通过农机具、整地、施肥、浇水和中耕等农事活动在田间传播,也可通过种子远距离传播。

二、发病的有利条件

1.品种抗性差。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几年发生较严重的病害,目前主推的小麦品种百农207、许麦318、西农511、郑麦1860等,对小麦茎基腐病抗性较差或者无抗病性,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据文献记载,目前关于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品种仍然较为匮乏,因此,未来在病害防控工作中应加大筛选和推广抗性品种的力度。

2.气候条件。最适合小麦茎基腐病病菌生长的温度是20~24℃,土壤温度达到20℃以上,湿度过大,有利于此病发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茎基腐病在返青期至拔节期不断发生,发生程度与气温、降雨量密切相关,土壤养分也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若冬前积温高,植株生长快,冬前容易造成旺长,植株抗病性变差,且后期降雨量大,田间湿度增加,导致小麦茎基腐病较重发生。

3.土壤条件以及土壤养分。据生产发现,土壤黏性越大,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越高。另外,土壤养分也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土壤中的磷、钾含量低时,发病重;磷、钾含量高时,发病轻。

4.轮作、秸秆还田使菌源不断累积。很多地方一般采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耕种方式,加上近年来秸秆还田和旋耕作业的普遍推广和实施,整地质量差,土壤不实,不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另外,大量带菌的小麦、玉米秸秆堆积在土壤表层,使病原菌不断积累,容易侵染受损根部,造成小麦茎基腐病不断加重。

5.播种习惯不良。不良的播种习惯也是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麦田播期偏早、播量偏大, 导致小麦旺长,造成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播种偏深则会使小麦幼苗生长偏弱,个体发育不良,单株分蘖少,这些都会使小麦抗病能力变差,极易诱发茎基腐病。

三、综合防控策略

1.选用抗病品种。小麦品种不同,抗病性不同。应根据土壤肥水条件、播期、茬口安排、管理水平等,选择对茎基腐病抗性较强的小麦品种。

2.高标准整地。秋作物收获以后,要及时腾茬,实施秸秆还田,秸秆翻压深度在25厘米以上,秸秆粉碎越细、腐熟时间越长,越能减少病原菌存活数量。同时要深翻深耕、耕透耙透土地,保证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地面平整、上虚下实、底墒充足,保证小麦苗全、苗齐、苗壮及植株良好生长,提升小麦抗病能力。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一旦发现感病植株,要及时带根拔出并集中销毁,可以有效阻止小麦茎基腐病的蔓延。对于发病较重的土壤要用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高锰酸钾等药剂进行处理,最大限度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

3.高质量播种。种植小麦为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8日至25日,可根据天气和土壤状况适当晚播,播深3~5厘米,播后压实,达到一播全苗,实现苗齐、苗壮、苗匀。旋耕麦田一定要在播前或播后压实土壤,防止播种过深。

4.轮作换茬。种植人员可根据土壤条件和小麦茎基腐病田间表现,进行小麦与大豆、蔬菜等作物的轮作换茬。通常情况下,小麦茎基腐病发病重的地块,2~3年需要轮作换茬一次,以降低田间发病率。

5.合理施肥与灌溉。施用氮肥、磷肥、钾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在小麦生产中要按照“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的技术要求合理施用,确保小麦生长健壮。小麦每个生育期需水量不同,播种时若土壤墒情不足,应浇水造墒,保证一播全苗。小麦生长过程中,要根据苗情和土壤墒情合理进行灌溉,禁止大水漫灌,避免因田间湿度过大而诱发病害。同时,在入冬或寒潮来临前,要及时浇水,预防冻害。

6.合理用药。播种前药剂拌种是预防小麦茎基腐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可选用含有戊唑醇、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等成分的药剂进行拌种,增强种子抗病性,达到预防的目的。

此外,返青至拔节期是进行小麦茎基腐病药剂防治的最关键时期,每亩可以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12克,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60毫升,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加水喷雾。操作时要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小麦茎基部。发病严重的地块可连续防治2次,中间间隔7~10天。同时可与芸苔素和磷酸二氢钾等混用,达到增加防效、提高产量和兼治其他病虫害的目的。

猜你喜欢

基部抗病性抗性
不忘初心,回归经典!养虾至暗时刻,海茂坚定高抗苗,携抗性更强“普利茂”回来了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冻干益生菌微胶囊保护剂及抗性研究
空气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甜瓜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
锥栗抗性淀粉消化前后的益生作用及结构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