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环境下生物学“翻转+融合”教学实践
——以“DNA 的结构”教学为例
2021-11-11张芳芳
张芳芳
(泉州第五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于疫情常态化下借助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智能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策略,推进课堂教学及育人方式的变革,这是作为教育实践者及研究者的教师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笔者尝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翻转+融合”教学策略,旨在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学习环境,开展混合学习及智慧学习,充分发挥线上预习、线下课堂学习相融合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1]现以“DNA 的结构”教学为例,探讨“翻转+融合”教学策略。
一、例析高中生物学“翻转+融合”教学策略
(一)以生物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
基于智能环境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活动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的特征。但是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缺乏观看教学视频兴趣与耐心,学习流程混乱,不知如何整合、重构生物学知识等。为此,课前的线上预习阶段,基于学生学情及高中生物学教学要求,创设系列问题情境:1.根据威尔金斯的DNA 衍射图谱,沃森和克里克推算出了什么重要结果?2.查哥夫的重要信息为何让沃森和克里克重获灵感?3.请梳理DNA 的结构研究过程中使用物理、化学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4.若时光倒流到1951年,基于当时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能否逐步摸索出DNA 的结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DNA 结构研究科学史,体验科学家搜集、分析信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持之以恒、交流合作的科学精神,思考多学科交叉应用的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时,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课前线上学习成果。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如何利用DNA 的衍射图谱验证所建构的DNA 分子结构模型、DNA 结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DNA 结构研究史的启发等。帮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整合、表达所获得的网络信息、学习资料及课本知识等。同时,有助于学生了解DNA 衍射图谱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物理学及化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及跨学科知识的能力。
可见,实施“翻转+融合”教学策略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关科学史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习得有关生物学知识及跨学科知识,学会生物学探究方法及生物学学习方法,发挥科学史实的育人价值。
(二)线上线下融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要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线上学习,并根据线上学习数据,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发挥“翻转+融合”教学策略的优势。
1.视频指导,线上温故
为了降低学生的智能设备使用时长和依赖度,教师要优化教学视频内容,精心制作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教学视频。[2]例如,围绕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制作时长1 分20 秒的“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教学小视频,创设有关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复习必修1模块学过的知识,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前线上学习。
2.动手建模,线下知新
在课前观看“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教学小视频的基础上,课堂上组织学生动手建构脱氧核苷酸链模型(图1)。首先,组织学生学习模型建构方法,再指导学生两人一组利用学具建构由10 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模型,并相互评价及修正,提高课前线上学习成果。
图1 脱氧核苷酸单链模型
可见,实施“翻转+融合”教学策略时,教师不能依赖智能手段及相应的辅助教学设备,直接从有关学科网站下载现成的学习视频,或让学生长时间线上观看视频学习,应根据学生学情及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线下学习。
(三)学习平台互补,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利用公共教育资源平台、学校慕课平台及校园网等线上学习平台,“量身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学习。
1.利用学习平台指导学生课前线上学习
福建省公共教育资源平台上有关学习资源丰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指导学生观看“DNA 的结构”相关预习资料,如以DNA 双螺旋结构为创意的某建筑视频、DNA 科学研究小故事、“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原创教学视频等,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阅读教科书,进行课前线上学习(图2)。
图2 “DNA 的结构”学习内容及流程
2.利用学习平台指导学生课堂上讨论交流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学校慕课平台上的有关视频、表格及文字等学习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并以抢答、即问即答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例如,“DNA 的结构”课堂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DNA 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在单链的外侧是错的?为什么相同碱基配对的方式被化学家否定?两种嘌呤与两种嘧啶到底是如何配对的?两条单链是正向平行还是反向平行?指导学生应用学校慕课平台进行在线问题式、情境式互动,得出如下结论:DNA 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必须排列在内侧,而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必须排列在外侧。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可知嘌呤是双环结构、嘧啶是单环结构,而DNA 双螺旋结构的直径是恒定的,故嘌呤应当和嘧啶配对。根据查哥夫对多种生物DNA 的碱基定量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碱基的配对规律是A-T 和G-C。随后,指导学生进行DNA 结构模拟游戏,体验只有反向平行才能“握手”,学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图3)。
图3 “DNA 双链反向平行”模拟游戏
3.利用学习平台指导学生课堂练习及课后拓展
利用学校慕课平台及其评测系统,指导学生课堂练习与课后拓展,促进学生理解与应用DNA 分子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例如,指导学生讨论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 分子中碱基的比值和数量之间的规律,线上作答:在双链DNA 中,根据嘌呤和嘧啶的数量关系,计算(A+G)和(C+T)的比值。推算(A+T)/(C+G)在甲链、互补的乙链和整个DNA 分子中的比值关系等。并利用学校慕课平台评测系统进行线上评测,再要求学生完成教科书“练习与应用”中的相关习题。同时,利用学校慕课平台提供课后阅读资料。例如探究DNA 分子螺旋的方向、沃森和克里克研究过程涉及的跨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DNA 指纹技术等。促进学生深刻理解DNA 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建立结构与功能观,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生命现象,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可见,实施“翻转+融合”教学策略时,要合理利用公共教育资源平台、学校慕课平台及校园网等线上学习平台,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并运用大数据技术与学习分析技术,建立精准的学生学业画像与智能的知识图谱,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促进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研讨及课后拓展。
二、高中生物学“翻转+融合”教学实践的反思
第一,高中生物学“翻转+融合”教学策略,重视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促进学生与教师高度互动、密切协同,推动课堂“翻转”与“融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第二,高中生物学“翻转+融合”教学策略尝试将教学所需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整合到一个学习环境中,充分应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智慧的教与学环境,逐步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前课后学习的一体化的智慧学习环境。
第三,高中生物学“翻转+融合”教学策略尝试改革教师、学生角色内涵。使得教师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而是从“教”变为“导”,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与顾问,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与帮助者。使得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构建、交流、协作的主体,提高融会贯通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综上,高中生物学“翻转+融合”教学策略依托智能环境,结合生物学科学习特点,有机地融合线上、线下学习,促进“教学信息传递”及“知识吸收内化”,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