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写作的作文命题及教学重构
——以2021 年中考作文命题为视阈
2021-11-11石修银
石修银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25)
一、2021 年中考指向深度写作的作文命题之特质分析
深度写作是演绎高阶认知能力的写作。钟启泉指出:“从布鲁姆(B.S.Bloom)弟子安德森(L.W.Anderson)‘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教育目标是由金字塔的基底起始向塔尖发展的,是由①记忆②理解③运用④分析⑤评价⑥创造’6 个层次构成,起始的①②③是低阶认知能力,而后的④⑤⑥是高阶认知能力。”[1]4因此,应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解除对学生思想与思维的束缚,让学生自由展示分析评价创造的思考。2021 年中考作文命题,可见命题者上述意图。命题一般具有下述特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一)多元性
“问题情境内蕴召唤结构。用以引发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行为的问题情境,在结构上有着特殊的要求,集中表现在需要具备‘空白’‘空缺’或‘否定’要素,用以储存问题线索,这些要素结构易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线索的感受,进而召唤学生发现与提出新问题。”[2]作文命题多元性,表现为背景材料信息多元而不单一,能诱发学生唤起自己的体验与储备,在多元信息中比较思考。湖北武汉题给出一段材料,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在国家决策中,从实际出发取得成功的案例,提示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发展,都不能脱离实际。因为材料角度与思想单一而不多元,学生就只能写: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此,不能对成功条件(机遇、方法、环境等)做多元思考,学生就无法进入分析比较的思考,也就无法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实现对高阶思维的考查。
河南洛阳2021 年的写作题则不同:
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不妨沉下心来想一想,多种渠道问一问,各种方法试一试。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向“生活哲思”栏目投稿。
背景材料,提供“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的两种做法,“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与“沉下心来想一想,多种渠道问一问”。如此不平面、单一,“召唤”学生权衡比较以深入思考,学生可以分析权衡选一种,也可以两者结合,如“先把手头能做的事先做,再问别人”,文章亦就演绎深度思考。
(二)开放性
夏丏尊认为:“文章是表现自己的,各人有各人的天分,各人有各人的创造力。随人脚跟,结果必定是抑灭了自己的个性。所作的文章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也就不真实不明确了。”[3]由此,命题也就要鼓励思想开放,这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香港教育大学何文胜教授分析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时,认为:“第三,好新奇,好问,好评论,求知欲强;……第五,对生活的意义有自己的一些看法。”[4]尊重学生真实看法,就是尊重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促使其展示真实与丰富的思想。
开放性,不限话域与思想,尊重学生体验与真实思考,演绎真实情境写作。具身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应将认知、身体、环境视为一个系统,将社会实践活动引入教育教学,把单项的、静态的、离身的传授过程,变成互动的、生成的、具身的实践过程。”[5]作文命题,也就是要不限制学生丰富的思想,引导学生自然流露真实的具身理解与感悟,让文章承载独立思想与真实的生命质感。如宁波卷题:阅读“旅行,可以改变认识,可以改变习惯,可以改变观念……”按提示写一篇游记:(1)根据游览的行踪合理安排游记的写作顺序。所选取的景物、事件或历史传说等能触发你某一方面的改变;(2)写清楚旅行带给你的具体改变;(3)如果写想象的旅行,还要做到想象合乎生活逻辑,有新意。这可以让你写真实的游记,还可以写“想象的旅行”,其中的“省略号”也在引导学生超出提示而思考旅行的价值,如此也就为具有思辨特质的学生创造了条件。比如有学生写旅行“改变自己的观念”,不人云亦云地写如“了解了社会变化”,感悟“尽信书不如无书”等,则是彰显自己的思想与独特深邃思考。
(三)思辨性
何谓思辨?小川仁志说:“普通人认识世界总是从经验开始,凭借自己的才智与努力,理解世界上种种现象,康德认为,与普通人不同,哲学家由逻辑思考抵达事物的核心与秘密,思辨具有犹如上帝俯视世界一切的智慧。”[6]
一是演绎知性思维。“知性作为一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是从概念规定表象对象开始进入纯概念思维,从而摆脱表象直接性的过程。”[7]知性思维作为一种理解力,是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它具有分析、规定、划界、定义等性能。比如,福建省中考题,有两则材料,一则是红军长征在夹金山的冰天雪地里,穿着单薄旧衣服的军需处长被冻死;一则是在东山县任职的14 年间谷文昌,带领全县军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要求考生以“这些故事感动了我”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主题班会上发言。此背景材料摒弃了纯粹解释命题的传统方式,而是让学生对这两则材料,作知性分析,找到共同点(如责任、情怀等),然后描叙自己被感动的体验,并进而提出思考。而缺失知性分析的考生,只会写:“红军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了我,谷文昌的事迹感动了我”,文章没有聚焦,思考浮于表层,文章就单薄而不深刻。
二是演绎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是高阶思维最主要的思维特征,例如,美国在写作中倡导批判性思考,作文要求基本如下:“请写一篇清晰连贯的作文,就上述多角度的观点进行评述。你的观点可以与其中一个观点一致,也可以部分一致,也可以完全不同。”[8]这值得借鉴。2021 年,江苏镇江题“请以‘只是一个数字’或‘不只是一个数字’为题写一篇文章”,便是体现这个引导,学生可以对“只是一个数字”提出批评,提出“不只是一个数字”;反之亦然。而上海“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为题,则是引导学生回溯生活,对自己思(或做、跑等)与看进行权衡比较的思辨品质,继而展现对生活、人生的深度思考,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广东东莞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写一篇文章,此为引导学生回溯生活,分析生活中少年的各种模样,并从中选择自己认为“应有的模样”,彰显切身体验与思辨思考:你可以写“我学习书法拒绝模仿,自然展现自己的个性”“我们不冷漠旁观,一同争执,讨论班级方案,诠释我们的责任,更锻造我们的思考力”等,文章就有思辨特质与思想质感。
二、深度写作命题背景下的教学重构
审视当前教学现状与教学理念,当与时俱进地实现写作课程与写作思维的重构。
(一)课程重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7~9 年级”学段“写作”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很多老师只是要求学生写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即可。事实上,思考、感受有深浅的层次性,有新旧的品质感,只是演绎个人体验感受,往往就是对思想的层次性、品质感等忽视甚或罔顾。维果茨基认为:“情感表达功能的言语,抒情色彩强烈的言语,具有言语的全部特征,很难归之为智力活动。”[9]教师当思考过分强调情感价值的危害。魏小娜也认为:“我国写作教学过分强调主观的色彩(真实情感、个性、独创等),重视‘个体内省’,凸显以‘自己’为中心的表达,过分偏向以‘真情实感’为表现的感性思维模式作为写作生成机制;严重忽视理性思维方式的作文教学,导致学生作文偏向文学性、散文化,主观抒情色彩有余,理性表达不足,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理性写作、研究性写作表达能力。”[10]
为此,有必要审视目前单一感性抒情的写作教学,重构写作课程。刘铁芳教授认为课程有三种类型:一是彰显感性能力的诗性课程;二是重在培养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深化个体理智水平的智性课程;三是侧重个体对世界的整体性理解,强调整体性思维、关系思维,重视反思能力与创造性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理性课程。[1]89作文课程构建可以此为鉴,比如可以这样设计:
这样,就改变了当前抒情写作的单一课程,对学生提出渐进提升思维、思想品质的课程规划,符合学生思维特点与认知梯度,促进生命成长。
(二)写作思维重构
题目设计引导高阶思维的演绎,这是技术层面的强制引导。教学实践中,最根本的引导是让学生具有高阶思维涵育与演绎的自觉。目前,学生往往只有感性思维的演绎,只是对生活、个人体验到感性表达;没有知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演绎。对此,教师应思考重构策略,以引导改变。
首先,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一是培养概括思维,此思维具有概括现象的共性特征,或提炼关键思想的特征。“每个站点都有风景”,诸多学生写“我的人生每个站点都有亲情的守护”,这是抒情文章;孙绍振先生认为“每个站点都有风景,穿梭风景中,我在渐渐成长”,则是引导寻绎每个站点与生命成长的关系,演绎分析思考、综合概括的知性思维。一学生写“我”的书橱,写三个书橱,最底层放三年级以前的书,中间层放4-6 年级的书;最上层放现在初中的书。这只是浅层或没有思考的简单演绎,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这三层书,思考书的选择、位置与自己成长的关系,写出自己阅读兴趣变化与认知变化、思想成熟的关系。二是培养分析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褫其表象,梳理关系,分析原因。比如,一学生写家乡变了,崭新成排的房子,还有垃圾处理站。结尾道:“我呼吸乡村清新的空气,心情舒畅起来,心里默默感叹,还是国家的富民政策好。”这个结尾没有张力,因为没有指出富民政策与乡村变化的逻辑关系,思想在表层平滑,贴上缺失分析的苍白标签。如果加上一句“国家引导发展村民种植蘑菇,让村民收入大增,于是也就有了新农村建设的顺畅展开”,文章则褫其表象,感悟变化真实具体的原因,承载对社会理性审思,彰显思想深度与热度。
其次,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思维方向,有充分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质疑批评的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就是理性思维最主要的体现。钟启泉认为:“学习者通过自主地思考,创造新的知识、新的自我、新的社会——这就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标所在,这才是寻求更好的专家、更好的社会的强有力的‘生存能力’。”[11]教学中,一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型写作,演绎批判性思维的“内部指向”。反思,“turn over to think”即回头、反过来思考。即指对所作所为或人生经历的总结,并从中找出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反思型写作(Reflective Writing),要求作者描述一段经历或者一个事件,然后分析这段经历(或事件)的经验或教训;或是基于实际经历,发表感想或具体观点。比如学生写《充电》,很多学生就写自己某方面的“充电”与带来的视域开阔、认知变化。如果引导学生反思:你的充电是最佳的吗?还有什么不足吗?同学中有无更有实效的充电方法?这样就写成反思型文章,写作也不止于赞扬自己的“充电”,还让读者获得学习思想的启迪。
二是引导学生批评性写作。学生以理性姿态、责任意识审视现实,演绎批判性思维的“外部指向”。比如江苏镇江题:生活中,人们或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数字。其实有的数字就是数字,但有的数字不只是数字,请以“只是个数字”或“不只是数字”为题,完成一篇文章。没有批判意识的学生,就会写“乡村这一年新建住房多了,这不只是数字,更是生活、社会变化的折射”“老师一年一年送走了学生,这学生数只是个数字,老师还在学校依然守护三尺讲台”,了无新意,难见炽热的情感。而有批判意识的学生,则会写“乡村这一年新建住房多了,这只是数字,乡村人口流失的现象依然严重。如何发展乡村经济与教育,实现乡村建设的真正振兴,当是社会不可忽视的课题”“一年一年毕业学生,这学生数不只是个数字,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素养与品质,关注学校教育对学生未来成长的价值”。如此,文章承载社会责任意识,彰显独特与深邃的思考。
三、实现教学重构的前提
要实现写作课程、学生写作思维的重构,当具备下面两点: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钟启泉认为“基础教育”:“其一,强调‘基础性’——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其二,强调‘能动性’——基础教育不能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需要在低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高阶认知能力’。”[1]6教育面向未来与世界。未来的世界充满竞争,而竞争又是人才的竞争,这又主要表现在知识、思维、思想上的竞争。作文教学直接影响思维发展与提升,独特思想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更影响未来生命、社会的发展。今天,教师不能仅仅限于应试教育,仅限于低阶思维培养,当审视作文教学现状与时代要求,从命题、教学与评价等维度上探索高阶思维培养之策,为学生未来成长负责,为民族发展负责。
二是构建包容文化。写作中,一些学生不敢反省反思,不敢展示自由思考的青春意态,原因诸多,其一就是教师没有构建一个自由包容的文化,很多教师不敢引导学生表达感性思考,对学生有些不成熟的观点思考不是包容呵护,而是打压贬抑。2019 年8 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修正错误。”教育部从国家层面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可见国家对培育思想人格的期待,作文教学也就要构建尊重思想、包容“异见”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学会反思、分析,提升思维品质,演绎对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追求。
教育面向未来,面向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世界。国家对教育提出“立德树人”的要求,作文教学应关注未来、世界与自己的责任,促使学生成为具有思考力与炽热情怀的生命,成为具有创新力与高尚品质的社会建设者,路漫漫其修远,需要一线教学工作者和相关专家学者乃至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