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乡土地理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1-11-11郑益班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福安乡土垃圾

郑益班

(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 宁德 355000)

乡土地理指学生生活的家乡,通常以县一级行政区为单位或扩展到地级市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可开发与家乡有关的课程资源,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究乡土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地理思维和核心素养。乡土地理资源可作为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实践地理知识。文章秉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问题式教学为施教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以乡土地理资源的展示为情境,设计具有激疑的问题链展开教学,充分发挥乡土地理课程的爱国、爱乡职能。

一、挖掘乡土案例,完善教材内容

受篇幅的限制,教材无法详细地阐述知识点或搭配足够的景观图片。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或案例,不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且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抽象的概念、规律,教师可适当挖掘乡土案例补充教材内容,如展示体现乡土的自然或人文事象照片、视频和实物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学习兴趣。也可以从乡土地理中挖掘适当的教学资源替换教材中的案例,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为未来家乡建设培养有爱乡情怀的人才。如在进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的教学过程,笔者以福安市赛岐镇聚落形态的变化为例,作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展开教学。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谷歌地图(如图1)和文字材料,结合地理相关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表1。

表1 福安市赛岐镇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图1 福安市赛岐镇城镇空间形态图

[探究活动1]

通过展示赛岐镇骑楼街的景观图片(如图2),引导学生自主查资料并讨论:

图2 赛岐镇和平路骑楼(2008 年,现已改造)

(1)这是我们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吗?(2)这种建筑起源于何处?有什么作用?(3)赛歧出现这种建筑说明什么?

[探究活动2]

通过展示赛岐镇轮渡码头的景观图片(如图3),引导学生自主查资料并讨论:

图3 赛岐镇轮渡码头(1990 年)

(1)照片可能出现在什么年代?(2)照片说明交通方式有什么变化?(3)对聚落空间形态有什么影响?

二、开发校园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新课标提倡在地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即地理实践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到野外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受时间、地域、人数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经常性开展。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习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教师充分挖掘校园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地理教学资源,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链,让学生思考后再进行校园实践活动。教师利用校园植被开展的“亚热带植物的竞争优势调查”实践活动(如图4),设计问题如下:

图4 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安扆山校区棕榈树

(1)棕榈树上部的绿色叶子是棕榈叶吗?(2)榕树是怎样生长在棕榈树的树干上?(3)榕树生长需要的水分和养分来自哪里? 比较榕树与棕榈树,哪个是优势物种?(4)棕榈树中下部的榕树根有什么特点?(5)这是属于什么现象?(绞杀现象)(6)绞杀植物是怎样完成绞杀过程的?(7)哪些是本地物种,哪些是外来引进物种?

三、发掘乡土特色,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使用地理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1]教师可利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每天都产生的垃圾,开展“垃圾去哪儿?”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发放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

(1)日常我们的生活垃圾都去哪儿?

(2)福安采用哪种方式处理我们的生活垃圾?这种方式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通过跟踪、调查和访问等方式,得知福安城区的垃圾主要是采用露天填埋的方式处理,查找露天填埋可能带来的影响等资料,并调查填埋场配套的渗漏污水处理厂(福安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教师展示学生在2020 年7 月拍摄的福安垃圾露天填埋厂的照片(图6 示意土工膜覆盖已达数米高)和教师于2012 年在同一位置拍摄的该填埋厂的照片(图5),引导学生思考:福安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图5 福安市垃圾填埋场(2012 年)

图6 福安市垃圾填埋场(2020 年)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得知福安市赛岐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完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谷歌地球查找该垃圾焚烧厂的位置,通过实地考察并开展研究活动:(1)评价福安市赛歧垃圾焚烧厂区位选择的合理性?(2)我们今后的生活中,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处理垃圾?

四、利用乡土旅游资源,开展研学活动

虽然乡土地理是自然环境改造发展的自然地点,它也是向未知前进的理智出发点,不能把地理自身视为终点。教师可以挖掘具有距离近且安全的研学地点,能体现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深度融合的地理问题,能帮助理解课堂教学抽象性的地理事象,能让学生沉浸式主动体验和探究的乡土地理资源。如福安市溪潭镇廉村(皇帝敕封以“廉”字的村名),是开闽进士薛令之的故乡,2012 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古村落现存古城堡、古码头、古官道、古民居、古祠堂等,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教师与历史教师一同带学生到廉村开展历史和地理研学活动。根据廉村的建筑特色,挖掘地理研学内容(如图7):

图7 福安市廉村古官道

(1)这些鹅卵石来自哪里?(2)河流里的鹅卵石来自哪里?(3)请描述廉村附近鹅卵石的形成过程?(4)根据房屋与道路的高差推测该村地理环境特征?

综上所述,需要把握的是,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渗透过程中,应坚持兴趣与问题、自主与合作、典型与真实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活动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问题引导为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通过校园观察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研学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形成重视地理过程和人地协调意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锻造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猜你喜欢

福安乡土垃圾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张福安作品
福安里4号
垃圾去哪了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中国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Terrorofsoul”in“TheFalloftheHouseofU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