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1-11-11叶菁陈明人叶耀辉胡海生熊紫娟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医学素质专业

★ 叶菁 陈明人 叶耀辉 胡海生 熊紫娟(.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对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江西中医药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一流本科教育,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1]。学校积极开展中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遵循传承创新发展理念,有效衔接院校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将“双惟”基础素质与“名医”成才要素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授传承相补充,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新需求、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卓越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1 明确专业定位

学校紧扣“健康中国”战略、江西“中医药强省”建设,江西围绕“双惟”育人理念,坚持学生为中心,构建“厚基础、重经典、强能力”的基本路径,培养具备中医思维方法与技能,以及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的实践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中医学人才,努力将中医学专业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2 突出特色优势

学校倡导并践行“赢在终点”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科研实践班、双惟实践班、中医摇篮班[2]等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创新培养中医临床人才。

2.1 注重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 依托学校创办的双惟实践班、中医摇篮班,遵循医学生“信-学-用-悟”的成才规律,形成了“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衔接 以“夯实专业基础”与“强化临床实训”为导向,建立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相衔接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3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双引领 以“修身治学、知行合一”传统文化为引领,加强中医文化素养;同时拓宽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传承与创新能力。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中医+互联网”“中医+大数据”“中医+人工智能”“中医+虚拟现实”以及“中医+增强现实”等交叉融合,以毕业生能力培养为重心,多种优势学科交叉,创新“中医+传统文化”“中医+现代科学”“中医+人文艺术”等医学新结构,培养复合型中医学专业人才。

3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依据学校办学特色等要求,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探索中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有效衔接院校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1 以铸就中医成才为目标,创建“双惟实践班+中医摇篮班”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基础素质教育中,强化意志力、思想素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素质教育中,突出中医思维、实践能力、传承创新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形成“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将思政元素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见图1。

图1 “双惟实践班+中医摇篮班”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示意图

3.2 以聚焦中医学课程体系为重点,打造“基础+临床贯通”的课程新体系 构建以中医经典文化与传统理论课程为根本的“基础课程体系”和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临床实践课程群”,实施“阶段分站式”竞赛,将基础与临床课程贯通、理论与实践融合,开设大健康产业研究等创新课程,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基础与临床一体化课程群”。

3.3 以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建立一体化的实践能力教学体系 贯通学校与教学医院“上下游”关系,强化了医院与学院合一,增加了三个临床医学院,制订完善教学医院临床教学标准及准入制度,强化临床医生师资教学培训及上岗制度,将临床教学质量评价[3]作为医院绩效考评与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建设一批集教学、临床实习、实践和规范化培训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的临床教育基地。

3.4 以学生学习质量为核心,构建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制订《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教师课堂授课质量评价标准》等制度,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由学生评、专家评、同行互评,不断规范评价过程,及时诊断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质量。学校2020届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满意度为95.64 %,总体满意度较高。

3.5 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指针,有序推进本科课程考试改革 建立本科课程考试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形成链条式课程考试体系。按照“讲一、学二、考三”思想,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要求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比重不低于30 %,采用开放式评价方法,如平时考核、微学术论文、分组讨论、技能实践考核。实施命题审核制、考试巡视制、试卷抽查制。

4 强化师资培养

按照“引进、培养、激励、留住”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4.1 引育并举,激活“人才集聚”效应 从专业匹配度、学科契合度出发,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用政策引进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高层次专业人才;实施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启动“1050人才培养”工程,推行“传帮带”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有“名师名医”潜质的青年教师。

4.2 医教融合,塑造“复合型”师资队伍 鼓励基础课教师积极参与临床,帮助临床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引导教师总结临床经验、凝练教学意识,以教促医,以医促教。开办师德教育“知行合一”班,注重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教师无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4.3 三级管理,促进教学管理体制规范化 完善“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联动机制。选优配强教研室主任,定期开展政治学习、业务交流、学术讲座、集体备课等活动,开展教师暑期学术休假。

5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5.1 构建标准规范体系,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学习要求,建立了人才培养、教学环节及学生学习等质量标准,明确了专业培养和教学环节的规格,同步提升了教与学的质量,见图2。2019年—2020年,在各类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学校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8项。

5.2 构建评查整改机制,实现全程全方位监控 实行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校级教学督导与院级督导、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三结合”模式,借助师生评教评学指标体系,对比校内外评价反馈,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问题。学校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满意度为95.64 %,对课程安排合理性满意度为90.58 %,对教师授课水平满意度为97.64 %,对实践教学满意度为93.23 %。

5.3 健全跟踪反馈机制,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双向信息反馈机制(向学校及毕业生双向反馈)[4],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采取了增设创新课程,加重实践教学,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等措施,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平均为97.32 %。

6 结语

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在“新医科”时代下创新、协同、健康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健康江西建设,其本质是要切实提高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学术水平。秉承“厚基础、重经典、强能力”的基本路径,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团队的教学潜力,重德育、重培养、重人文、重心智,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中医药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解决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猜你喜欢

中医学素质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专业降噪很简单!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