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舞蹈评论的特点与困境初探

2021-11-11兰天文

长江文艺评论 2021年6期

◆兰天文

舞蹈评论作为一种职业化的行当,是舞蹈艺术发展到相当高度才应时而生。本文的核心关键词“湖北舞蹈评论”,可理解为以下两层含义:湖北的舞蹈评论与湖北舞蹈的评论。针对上述两层内容又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梳理:一是有关湖北舞蹈家的评论;二是有关湖北院团、院校创作出品的舞作的评论;三是湖北籍舞评人的评论。

本文正是从上述两层含义、三个维度展开,以2000年前后发表的评论文章为时间坐标,共搜集到28篇有关湖北舞蹈评论的材料。由于搜索条件有一定局限,难免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因此逐一将上述材料的标题与方向注明,若有遗漏实属抱歉。根据这些散落于各大期刊、书籍中的文章,初步归纳出以下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梳理出湖北舞蹈评论当前发展的困境。

一、湖北舞蹈评论的材料综述

具体而言,有关湖北舞蹈家的评论共4篇,分别为:吴健华《姚晓明舞蹈作品——一位苦斗在产业文艺岗位上的舞蹈编导》(载《舞蹈》1998年第6期),吴健华《湖北群文舞坛闪烁的新星——看夏冰舞蹈作品随感》(载《舞蹈》1999年第10期),邱晞《在湖北大地上踏歌起舞——舞蹈音乐家宋乔作品印象》(载《民族大家庭》2012年第8期),黄如洁、李嘉静《为了“别人的眼泪”——梅昌盛文艺创作综论》(载《湖北文艺名家研究》2018年版)。

上述评论文章中,老一辈舞评家吴健华,着眼于湖北舞蹈的创作者,分别从产业文艺岗位与群众文化岗位中关注到姚晓明、夏冰,对两位编导的作品专场晚会给予重点评价。难能可贵的是邱晞关注到舞蹈音乐家宋乔,从专门为舞剧、歌舞诗中的音乐角度,指出作曲家在湖北地域舞蹈音乐的创作特点;黄如洁与李嘉静从梅昌盛创作的三部代表作《荷花赋》《海伦之梦》《黄四姐》中,提炼出编导的创新观、情感论,以及本土戏剧身份自觉的特点,总结其一切创作都是为了“别人的眼泪”。

有关湖北院团、院校创作展演的舞作的评论共11篇,包括吴健华《卓而不群女子的咏叹——大型舞蹈诗剧〈金陵十二钗〉》(载《舞蹈》2000年第8期),吴健华《原创舞剧〈筑城记〉试析》(载《戏剧之家》2007年第12期),吴健华《远古人文与现代审美的对接——看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载《戏剧之家》2007年第9期),赵国政的《一曲人类文明的赞歌——舞剧〈筑城记〉人物塑造漫议》(载《中国戏剧》2007年第10期),黄中峻《地域文化风采的艺术呈现——〈梦寻咸宁〉观后感》(载《戏剧之家》2009年第12期),柳雅青《〈梦寻咸宁〉的四大看点》(载《戏剧之家》2009年第12期),周仪的《八音合鸣乐舞齐容——大型乐舞作品〈编钟乐舞〉述评》(载《戏剧之家》2016年第10期),钱林子《小人物塑造大武汉的历史画卷——感悟大型原创舞剧〈江湖〉》(载《戏剧之家》2018年第9期),黄中峻《湖北产业文艺实现新突破——湖北省第六届楚天文艺奖评奖活动综述》(载《戏剧之家》2004年第10期),马丽丽《金凤舞翩跹百芳竞争妍——第五届湖北舞蹈“金凤奖”(职业舞蹈)评奖综述》(载《长江文艺评论》2018年第8期)等。

这些评论中,舞剧《筑城记》《梦寻咸宁》受到过至少两位舞评人的关注,尤其是荣获文化舞剧大奖的《筑城记》,在国内知名舞评人赵国政笔下,指出编导抓住了筑城与筑人的关系,由此把握住了人物成长的不二法门,致使舞剧中的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理论家黄中骏评析《梦寻咸宁》以具有地域典型性原汁原味的民俗歌曲表现形式为素材,以生产——生活——爱情——生命为主线,向人们艺术地呈现了该地域的文化风采。此外,青年学者周仪在对《编钟乐舞》的评论中,先是回顾了首演于1983年《编钟乐舞》正值“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复兴”的艺术成就,后对再版的《编钟乐舞》评析其艺术特色,并进一步探讨荆楚乐舞文化发掘、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湖北籍舞评人的评论共13篇,涵盖余凯亮《云门新声——评云门舞集2的〈精品荟萃〉》(载《艺术评论》2012年第12期),余凯亮《人神共舞、诗画齐吟——品〈肥唐瘦宋〉之三重意境》(载《舞蹈》2013年第7期),余凯亮《酣畅淋漓的东西方舞蹈对话——评“东亚与北欧的对话”中的〈生〉与〈叠〉》(载《艺术评论》2017年第10期),余凯亮《从〈雀之灵〉到〈雀之恋〉——诗论孔雀舞的前世今生》(载《艺海》2018年第 8期),余凯亮《“生机勃发”与“渐成气候”——前三场“青年舞展”的点评》(载《艺术评论》2018年第9期),肖梦雅《中国观念下的西方身体——沈伟舞蹈团〈地图〉之我见》(载《艺术评论》2017年第8期),肖梦雅《凝固与流动,纠葛与残酷——谈艾夫曼心理芭蕾〈罗丹〉》(载《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年第3期),肖梦雅《造梦时空人生几何——评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的〈无梦可梦〉》(载《艺术评论》2018年第9期),肖梦雅《以新为美且不拘一格——评半山舞人的〈生〉》(载《艺术评论》2019年第 9期),张玉玲《“看”与“被看”:论〈幻茶谜经〉中观演关系的翻转》(载《艺术评论》2018年第10期),张玉玲《楚舞研究及其当代创作述评》(载《三峡论坛》2012年第5期),张玉玲《男版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心理分析》(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兰天文《这里当下——纽约城市芭蕾舞团2017年度演出季观与思》(载《舞蹈》2017年第11期),兰天文《博物馆里的舞蹈正发生——评环境舞蹈“向天空倾斜”》(载《舞蹈》2019年第6期)等。

上述舞评中,除了《博物馆里的舞蹈正发生》是对发生在湖北武汉张之洞博物馆的环境舞蹈进行评析,与《楚舞研究及其当代创作复现》是针对湖北楚舞及其与之相关的当代创作的剧目分析外,其他都是针对发生在湖北之外的舞蹈进行评论,且舞评人全部为中青年的舞蹈研究者,均有着舞蹈硕士、博士的高学历,多将舞评对象聚焦在国内外的现代舞团的现代舞剧上,譬如国内知名的北京雷动天下舞团、台湾云门舞集、赵梁舞蹈工作室、赵小刚闲舞人工作室等,纽约沈伟舞团、中东欧舞团,以及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等。这些舞评不仅视角前沿,尤其借助北京现代舞双周的展演平台,翔实地评析了近年来我国现代舞的发展特点,而且丰富了我省乃至全国对现代舞创作实践的理性总结,也可视作未来我省重要的舞蹈评论人才的储备。

二、湖北舞蹈评论的特点

通过上述材料的整理与提炼,本文认为湖北舞蹈评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这些舞蹈评论涵盖了舞剧、楚舞、土家族舞蹈、民俗歌舞、道家题材舞蹈、现实主义题材舞蹈、革命历史题材舞蹈、现当代题材,以及我省舞蹈编导、舞蹈作曲家等诸多层面,勾勒出湖北舞蹈的全景图。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出品的舞剧《编钟乐舞》、武汉市歌舞剧院出品的舞剧《筑城记》《江湖》、湖北省职业艺术学院出品的舞剧《金陵十二钗》、民俗歌舞诗《梦寻咸宁》;楚舞《激楚》;土家族舞蹈《楚水巴山》;现当代题材在武汉张之洞博物馆上演的环境舞蹈《向天空倾斜》等。这些舞评从不同侧面对湖北舞蹈的创作特点与发展态势进行了总结,譬如再版的《编钟乐舞》,整体上以“诗、乐、舞”相和的表现形式,“点、线、面”交错的选材和布局,“文、武、巫”并举的多元舞风以及“天、地、人”合一的浓浓哲思,有效利用当代舞台科技,彰显出荆楚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绮丽的艺术特色与浪漫的民族情怀。《筑城记》力图讲述一个距今约3500年左右商初遗址——盘龙城的故事,通过舞剧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再现了先民迈向文明进程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开拓精神和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展示渗透在民族沃土中的人文光华,高奏出一曲构建美好家园的和谐乐章。《梦寻咸宁》以一对青年男女的浪漫爱情为主线,融入了山、竹、温泉、桂花等咸宁特有文化元素,展现了挖山鼓和拍打舞等民间传统舞蹈的魅力,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和醇厚文化韵味。

上述舞蹈评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荆楚文化、土家族民族文化、现代后现代文化等的反思,折射出湖北舞蹈丰富多样的创作态势,向文化深度、广度不断拓展的势头。总体而言,湖北身处楚文化的中心,地处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心位置,涵盖武当山道家圣地、恩施土家族苗族的少数民族文化,使得湖北舞蹈背后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珍视这些传统与文化,将其注入湖北舞蹈产生新活力,必定在新时代大展湖北舞蹈的风采,也将会在湖北舞蹈评论中留下精彩的理论书写。

近年来,中青年舞蹈学者发表舞评的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普遍关注着现当代舞蹈作品,有着国际化的舞蹈视野,对舞蹈本体的走向与现代性问题有着一定思考。譬如张玉玲在《男版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心理分析》中,创见性地从弗洛伊德的意识分域、人格结构、释梦三个主要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重新解读了该舞剧所呈现的或深或浅的心理分析色彩,指出该作品以最直白的方式彰显了梦幻般的艺术效果,成为现代心理芭蕾舞剧创作的成功典范。余凯亮在其《人神共舞、诗画齐吟———品〈肥唐瘦宋〉之三重意境》中,分别从人神共融的画境、时空交织的诗境、多元溢彩的语境,指出该舞剧是一次现代对古典的注脚,个体对人文的凝视,剧场对舞蹈的完善,艺术对生命的颂扬。兰天文关注到《博物馆里的舞蹈正发生——评环境舞蹈“向天空倾斜”》,不仅是后现代观念在博物馆里起舞,而且是舞蹈参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再创造,体现出艺术家的人文精神与时代价值。

三、湖北舞蹈评论的困境

较我省其他门类的艺术评论成果而言,湖北舞蹈评论尚显稚嫩,但从中青年舞蹈学者的研究态势与成果来看,着实又具有着较大潜力。整体而言,当前湖北舞蹈评论囿于困境,若能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将能促使湖北舞蹈评论不断发展并迸发出勃勃生机。

湖北舞蹈较少受到评论的关注。老一辈舞评家,诸如吴健华提出要关注湖北舞蹈人与作品的创作问题,通过舞评促进湖北省舞蹈创作的健康稳步发展。反观当前湖北省的中青年舞蹈研究者,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而言,对本省的原创舞蹈、舞剧的评论极其有限,从搜集到的材料来看,中青年的舞评仅有《编钟乐舞》《向天空倾斜》《楚舞研究及其当代创作述评》,以及《小人物塑造大武汉的历史画卷——感悟大型原创舞剧〈江湖〉》与本省的创作相关,而这四篇评论中与本省编导密切相关的仅《编钟乐舞》《江湖》二篇。不仅如此,近年来,湖北舞蹈受到全国有影响的评论人撰稿越来越少,仅《筑城记》一篇,这些一方面说明近年来湖北创作的舞蹈精品力作匮乏,另一方面更应该引发湖北舞评人的反思与行动,否则对湖北舞蹈的健康良性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湖北舞蹈评论较少关注小作品的困境。近年来,湖北舞蹈评论关注舞剧的舞评多于小作品。而根据目前舞剧创作的综合因素与实施难度等考量,在现有条件下,湖北舞蹈创作的小作品势头强劲,正不断冲出重围,走向全国。因此,还需要大力引导中青年舞评人对我省舞蹈的密切关注与反哺提升。近年来,湖北的舞蹈小作品例如《哥哥》《觉·妻书》《归诀》《誓言》《奔腾2018》《织嫁》等在全国各大舞蹈比赛、展演中先后亮相,这些代表着我省最前沿最优秀的创作成果,成果的背后必定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也肯定有着一定的问题与局限,若能对这些小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对编导给予不同角度的启示,定能将我省的舞蹈推向新的高度。

湖北舞蹈评论的阵地与平台有限。著名国际舞评人欧建平曾在2017发行的《当代舞蹈研究》的创刊词中写道:“舞蹈界多一本杂志,舞蹈人多一条活路。”由此深刻地折射出当前我国舞蹈理论阵地的严重匮乏,仅有的学术期刊阵地相对于不断壮大的舞蹈剧场与舞蹈从业者而言,发展极为不平衡,因而,急需湖北相关的学术阵地向舞蹈理论与舞蹈评论给予更多发展空间。例如我省目前的艺术评论专刊《长江文艺评论》可否开辟湖北舞蹈评论专栏,为我省舞蹈的评论与批评提供理论的孵化空间,以促进舞蹈理论与实践、批评与创作的共赢。

舞蹈评论与舞蹈本体密切相关的表达困境。舞蹈是一门运用身体进行表达的艺术,在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其超越文字阐释,才有“嗟叹、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一经典表述。所以舞蹈评论或批评自身该如何推进,例如当前的舞蹈评论缺乏对舞蹈作品的建设性真言,多为舞蹈表象与主题内容的阐释,缺少既有文化反思,又能在舞蹈本体上点到穴位的实践真言,这些在舞评界尚有诸多争议。由此,急需加强对我省舞蹈评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的扶持。

湖北舞蹈评论对广场舞的忽视。广场舞在湖北的普及与推广,呈火爆之势。无论是政府支持力度,还是群众参与基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与传播价值。而纵观上述舞蹈评论,没有一例有关广场舞的评论。可见湖北舞蹈评论还存在着一定的盲区,反过来也说明湖北舞蹈评论还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研究空间。美国舞蹈评论家玛西亚·B·西格尔就曾指出,“应当多做一些评论和介绍的工作。向大众推介非舞台舞蹈节目、参与性舞蹈、仪式性舞蹈以及其他形式的舞蹈的重要性。”这些均是舞蹈评论不可割舍并具有较高艺术与社会价值的研究部分,期待湖北舞蹈评论尽快关注这些领域。

综上,诚如我国著名舞蹈理论家资华筠所述:“在‘专业圈’内,舞评人应该担当起对舞蹈创作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对创作思潮进行舆情分析的任务。面对公众,则应担负起社会审美消费的引领作用,促进舞蹈美育的普及和健康发展。舞评人是否具有权威性,则取决于其公信度和影响力,以其舞蹈批评度思想深度和感召力为依据,在长期实践中逐渐为群众所承认。最终取决于作品自身的生命力——思想内涵、艺术质量,它需要时间与历史的考量。”由此,作品是关键核心,评论则是鉴定作品与引导观众的媒介,这一媒介背后的舞评人,其自身的人品、文风、学养、激情与创造性思维是坚实基础。相信伴随着湖北舞蹈从高原向高峰追求的道路上,湖北舞蹈评论人也将肩负起自身该有的责任,使湖北舞蹈与湖北舞蹈评论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注释:

[1]【美】玛西亚·B·西格尔:《舞蹈的多元文化性和还原性——有关舞蹈评论》,王红川译,《舞蹈》,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