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文化安全与文艺评论

2021-11-11周新民

长江文艺评论 2021年6期

◆周新民

《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恐怕是国家部委第一次以专门文件的形式发布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文艺评论一直是党的文艺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领导人非常关注文艺评论工作,谈到文艺问题时,都会涉及到文艺评论。例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提出过文艺评论的标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专门谈到过文艺评论的功能、价值等问题。党和国家每次发布文艺方针政策时,都会专门谈到文艺评论的标准、性质等问题。但是,多个部委就文艺评论工作联合发文,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什么会以多部委联合文件的形式来专门谈论文艺评论的问题?这个里面一定有国家层面的深意与考量。这个深入考量是什么呢?我认为,今天要理解党和国家对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视,不得不提到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局势。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巨变时期。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决定了我们考察文艺评论的背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去考察文艺评论,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文艺评论工作有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文艺评论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不再是文艺评论本身的问题了。在我看来,当下文艺评论出现的差强人意的问题,已经属于文化安全的范畴。文艺评论所暴露出来的某些问题,严重之处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我们谈国家安全观,一般只会想到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等层面,其实,文化安全也是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人民日报》,2014年04月16日)。文化安全观的提出,也给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文艺评论在党的发展与壮大的历史进程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建党之初,兴起的左翼文艺批评把阶级分析方法引入到文艺评论之中,使党的意志首次与文艺批评工作建立起了深入的联系,也为中国的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自此,中国文学创作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单纯表达和单纯的艺术趣味,成为凝聚人心、组织社会力量的重要武器。因此,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才提出,文艺是我党的一支“文化的军队”。新中国成立后,文艺评论工作在推广国家意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在今天要承认的历史事实。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文艺评论为营造改革开放文化环境,为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为国民提供优质精神生活等方面,取得过耀眼的成绩。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文艺评论甚至走在了社会改革开放的前沿,起到了引领社会精神生活和精神风尚的重要作用。回顾文艺评论的历史,我们鲜明感受到,文艺评论工作和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精神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当历史进行到今天这一步,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历史机遇,文艺评论也必将掀开崭新的历史篇章。回顾文艺评论的现状,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文艺评论工作还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文艺评论工作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文艺评论也要适应历史大潮的转变。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现方兴未艾的局面,我们的国家安全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遭遇到了安全领域的挑战。同样,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文艺评论也与国家文化安全紧密相联。如果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审视文艺评论,就会发现在有些方面文艺评论离我们国家文化安全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与国家安全背道而驰的现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文艺评论的历史观、美学标准、批评的资源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一面。

首先,有一些文艺评论秉持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一些表现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架空具体的历史情景和历史条件,缺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审视历史事件、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一些作品以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简单、狭隘地去书写历史问题。人道主义属于伦理学范畴,我们在1980年代已经讨论得很清楚了。如果把伦理学上的问题理解、置换成历史观的话,就会在文艺批评中出现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对于文学作品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一些文艺评论并没有给予清晰的批评意见,而是混淆了历史情境,或者以人道主义来置换历史问题,导致了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评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我们的一些文学作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从本质论的思维出发,僵化、概念化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不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出发,而是从文化史观出发,把文化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片面放大文化的价值,甚至宣传文化决定论,混淆了意识与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虚无主义让我们的文学作品陷入到琐碎的欲望书写陷阱之中,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流于表面的符号生产和传播。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美学标准上推广“纯文学”。近40年不少文艺批评所秉持的是“纯文学”的美学标准。文艺评论惯于以人性、文学形式、语言的标准来衡量作品的价值。在内容上,“纯文学”宣传人性论。人性论与普世价值观是一丘之貉。我们承认人之为人,有其脱离动物性的普遍自然属性,我们也承认人之所以为人,有其普遍的伦理学层面的爱恨情仇。但是,在价值观和审美层面来看,不存在普遍的人性。文艺是表现善恶的意识形态。而善与恶的问题,除了伦理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历史与民族的问题,离开了这样的观察视角,我们的文艺评论就丧失了其价值和意义。“纯文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语言、形式悬空成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美学标准,好像世界上存在一个共同的美学标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早就揭穿了“纯文学”背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西洋镜,在此不再赘述。“纯文学”标准在文艺批评中大量出现,自然把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的作品看成了文艺佳品尚品。在这样的文艺评论标准加持下,导致了文艺作品远离现实生活的病象,也导致了文艺作品在表现现实社会生活上出现了严重疲软和失语的现象。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文艺批评资源上的问题。可以说近40年以来文艺批评的资源基本上是来自于西方。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结构主义、叙事学等等理论资源构成了近四十年来文艺批评最主要的思想资源。今天回过头来看,过去一段时间里借鉴西方资源来作为文艺评论的思想资源,也不是一无是处。首先,通过用西方资源来解读中国文学,建立了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中国文学汇入世界文学大潮中的趋势和特点。其次,西方资源的借用,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部分思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最后,西方资源为中国文艺评论进入文明互鉴的崭新历史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百年未有之的大变革历史阶段,我们必须要跨越已有历史阶段,文艺评论要走上凝炼中国经验,提炼中国精神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断然不能单纯地把外来资源当作评价中国文艺作品的标准,更不能用中国文艺作品去印证西方理论的正确性。西方资源已经不能成为文艺评论的单一资源,而应该在文明互鉴的视域中,继承中国优秀文艺传统,凸显中国经验,张扬中国精神。

文艺评论所出现的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和我们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是背道而驰的。说得严重点,这样的文艺评论动摇了“中国梦”的文化根基。那么,我们如何做好,或者是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文艺评论?文艺评论应该怎样引导文艺家写出有影响、有分量的、和我们国家地位、国家目标相一致的文艺作品呢?我以为文艺评论至少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文艺评论要树立人民性的美学标准。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根本保障。文艺评论树立人民性的美学标准,除了在文艺思想和形式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之外,还有两大重要使命。一是要继续树立辩证唯物史观,坚定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信念。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脱离人民群众,所描写的社会生活脱离人民群众,要么是虚假、片面的社会生活,要么是描写帝王将相、后宫斗争的生活。这种脱离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脱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社会生活,最终只是消费文化的肥皂泡,无法为人民群众所喜欢所接纳。文艺评论要对这种现象予以批评、矫正,给文艺创作指出正确的方向。

文艺批评要筛选文学经典,但绝不是简单地筛选经典。它有一部分功能或者有很大一部分功能是为老百姓理解生活、理解历史服务的。因此,文艺批评有着引领国家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我们还没有意识到也没有重视到文艺评论在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上的价值,我们只是认识到它在文艺评论理论上的价值或者文艺史上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要格外地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把文艺评论转化为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不仅仅需要文化消遣,更需要在更深广的层面理解文艺作品。因而,文艺评论要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闲暇消遣的需要同时,也要去满足人民对于社会和历史认知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文艺评论要成为建构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武器,满足人民群众建立更健康的心智、更高级精神上的渴求。

二是文艺评论要起到“培根筑魂”的作用。我们老是讲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样去继承、怎么样去创新?应该秉承什么样的方式?文艺批评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文艺评论要发掘中国优秀文艺评论的财富,经受现代性思想洗礼,使之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另外在资源上面,我们从事文艺评论的方法资源或者思想的资源,其实都可以从古代文论中找到流脉。中国传统古典文论有丰富的宝库,比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音”等等,都是深入讨论对话批评的重要文论范畴。

在谈到文艺评论要起到“培根筑魂”的作用时,我们要理解清楚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已经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答案。为了便于清楚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不妨借用相关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概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讲清楚。从核心理念层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在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上,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从人文精神层面来讲,主要包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文艺评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把文艺评论当作培根铸魂的重要抓手。这样来强调文艺评论工作,并不是消解文艺评论的美学标准,而是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文艺评论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要盲目排外。相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核心理念的确定,到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确立,都是在世界文明互鉴的视野中展开的。文艺评论要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要走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道路,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但是,必须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不能简单拿来,更不能在思想资源和学术资源上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部委联合发出《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为我们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审视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一言以蔽之,我们要从国家文化安全观的高度来认识文艺评论的重要性,我们要坚持人民性的美学立场,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培根筑魂”的功能,切实做好文艺评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