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与信念:在革命历史洪流中绘制美好蓝图
——评郑欣《百川东到海》

2021-11-11张羽华

长江文艺评论 2021年6期

◆张羽华

众所周知,历史叙事历来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可是很多作品却严重缺乏一种驾驭历史的叙事能力,缺乏在革命历史的洪流中探索个体生存的勇气和理想信念,缺乏宏观把握时空叙事的艺术潜质。显然,在革命历史叙事的作家中,郑欣属于特例。因此,我在阅读郑欣长篇小说《百川东到海》后,固执地认为这是一部寓意十分深刻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融入了作者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怀着虔诚的信念对党史、个体生存和时空关系的有效处理,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革命历史画卷,赋予了小说异常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

如何利用文学讲好党史的故事,恐怕是郑欣在这部小说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作为党的干部,她始终认为以文学的形式重温党史、搜寻党史、记忆党史,形塑党史中的英雄人物,这样红色革命的基因才会以审美艺术的形式影响读者、感染读者和传递给读者。小说的历史叙事往往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历史事件和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展现出作家对历史的基本认识和审美力度。《百川东到海》跨越时间较长,涵盖复杂的社会内容,游荡于宏观和微观化的历史叙事之间,聚焦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基因,让“沉睡”着的党史“活”起来,以利于我们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发现党史线索、重回党史现场、感受党史精神,进而重铸人类美好的心灵。

讲述党史故事,通过故事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强化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感受党史的历史脉络,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这部小说叙事的一大特点。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在叙述唐氏家族的衰败史,还不如说是以唐家的第三个儿子唐淳袏和其他革命者一道来演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洪流中逐渐成为主流的发展史。像肖禾、黎达泽、唐淳袏、罗丹、陈尔留等一大批青年人,在革命历史的巨变中破除万难探索前进,寻找民族解放的道路。他们的眼光是前瞻性的,意志是坚强的,心地是纯洁而无私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勇于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纪念。

如果说杨沫的《青春之歌》是塑造林道静如何在党的影响和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话,那么郑欣《百川东到海》则着力于凸显这批革命者如何寻找马克思主义、研究共产主义,并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所表现出的顽强毅力和勇气。革命领导者黎达泽,以及罗丹,工人运动领袖钟原、杨申志等人都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牺牲;共产党员陈尔留经历了攻打汀泗桥、参加南昌起义、参加长征、建立抗日根据地,他身经百战,可谓九死一生;国民党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奋战在抗日战场,以及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刻,范筑先誓死捍卫黄河北岸,坚决留在鲁西北抗战直至最后牺牲;还有二姨娘在经历聊城保卫战后冒着生命危险珍藏唐淳袏翻译和研究的《资本论》第一卷手稿,这些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些党史人物、党史事件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作家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和表现,这既是历史史料的真实,也是作家个体心灵审美艺术化的真实。

其次,这部小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让我们以特定的方式参与了党史的对话与交流,而且更直接地通过众多人物群像来触及现实生活的本质,从而揭示个体生存与国家民族发展的紧密联系。进入郑欣的小说世界,我们会不自觉地发现她的人物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与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很大的矛盾,并在这种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寻找自身的人生目标。可以说,郑欣小说中的人物,一直处于游移不定的物理运动状态中,他们都无法扭转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乃至家族衰败的历史局面,他们杂乱而复杂的生存状态,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被动地卷入革命历史的洪流中,既有流血牺牲,又有被恶意的扼杀;既找到了理想与信念的奋斗方向,又在时代的潮流中迷失自我,而这种占据主流的即将成为现实的社会理想也就自然地成为作家表达的艺术重心。

郑欣的历史叙事不仅是抽象的理论表达,更是通过革命实践来丰富和充实个体的现实生活和人生价值诉求,屏蔽那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个体思想行为。站在革命历史洪流中,郑欣选择了陈尔留、唐淳袏、唐淳祐和孟敏之等这些充满个性的人物,让他们见证历史的波澜壮阔和复杂的社会局面,以及在应对这种局面时表现出无私奉献的豪迈气概和民族精神。唐淳衷、唐淳袏和唐淳祐三兄弟都出生在北洋军阀唐氏家庭,父亲是总理,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大儿子唐淳衷不谙世事,在社会动荡中迷失自我;唐淳袏和唐淳祐两兄弟与书香门第孟敏之、顾惠茗订下姻缘,本想着美好的青春爱恋,但一场政治风波卷及唐氏家族,毁灭了青春少年原有的梦。淳祐进入黄埔军校,后加入国民党,解放战争时期,他作为一名有信念有良知的国民党军人,明辨历史发展方向,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为天津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淳袏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积极宣传革命真理,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艰难的奋斗历程,圆满地完成了个人化的历史使命。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是一部真正的奋斗史和探索史,它凝聚了无数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也凸显了他们在民族危难时刻涌现出的不怕牺牲的顽强毅力和牺牲精神。像肖禾、黎达泽、罗丹这些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在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实现了自我的人生目标,完成了富有时代价值的人生。

与小说中众多人物相比,孟敏之和顾惠茗的人生经历更具有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出生书香世家的孟敏之,她不仅仅是唐淳祐的妻子,同时还是唐氏家族衰败后忠实的经营者和维护者。她是一位传统型的中国女性,纯朴善良,尊老爱幼,孝敬婆母,富有责任感,全力支持丈夫投入到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中去,她捍卫自我尊严,坚守家庭阵地,虽没有像罗丹那样参加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但也不能忽视的是,她在革命的后方,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尽了一份力量。与此不同的是,唐淳袏的前妻顾惠茗同样成长于书香世家,却没有把准革命的方向,忽视了个体的社会存在意义,投入到背叛革命的王中南的怀抱,走向了人生的反面。值得肯定的是,作家善于在历史的洪流中抓住人物的性格,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这样自然地增强了叙事的力度和文本的深度。

最后,我以为时空体的视野对于郑欣的历史叙事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百川东到海》力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建构独特的时空哲学,频繁的地理空间转换叙事,丰富的党史讲述,众多人物的话语交流,充分显示了作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小说在时间叙述的轴线上,以1919年作为叙事的起点,1949年作为叙事结尾,它既是众多历史事件的艺术化组合,又是特定历史文化蕴含的时间概念;在空间叙述的地域概念上,它触及中国不同地域的概念,引发不同层面、不同阶层对历史的参与和认识。但归根到底,小说都是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主旋律来展现自我的认识价值,以及作家对历史时空的有效把握和艺术处理。

饶有趣味的是,郑欣在建构文本空间上同样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审美叙事倾向。小说涉及到广阔的地域空间,北平、天津、洛阳、济南、青岛、聊城、南京、遵义、重庆等都被作家纳入小说叙事的版图,但是又没有拘泥于某个地域,而是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生存命运的需要加以选择。正如作者所言,“城市,不仅仅是人物性格命运发展的客观背景,同时也是他们性格命运之所以成型的重要因素之一。”空间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也为个体思想和付诸行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空间只有被感知和利用,才会产生意义。正是这种动态化的地理空间,才得以让各民族各阶层的人都参与到不同阶段的斗争中去,并让人民群众的历史意义得到有效的彰显。所以,这部小说独到的审美之处,我以为还在于构建了实在性和想象性的地理空间,向近三十年的时间轴线上滑行,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见证了“百川东到海”的历史规律和必然选择。

读《百川东到海》,给我深刻的感受是作家并非刻意突出党史的客观性,而是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洪流中,在行走的大地上,形塑了一群有着共同理想与信念的青年人勇于奋斗、敢于牺牲的光辉形象,并用文学的形式承担革命历史表达的任务。小说的历史叙事,既注重了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又更直接地体现出艺术化的真实。显然,郑欣具备这种历史叙事的艺术潜质。郑欣对历史的把握,对故事的编织,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生活的切身体验,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她会在未来创作出更为丰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