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笔兮书大地
——唐传林和他的小楷艺术
2021-11-11◆徐鲁
◆徐 鲁
置身伟大而磅礴的时代,科学家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之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作家们把文学笔触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把创作根须深扎在现实生活的厚土之下;艺术家满怀对现实的关注与热情,努力从日新月异的当代生活和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这是当下时代赋予这一代人的光荣而崇高的使命,也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时代的呼唤。
唐传林曾经是一位戍边军人,如今奋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已经多年。唐代诗人贯休《观怀素草书歌》有言:“山为墨兮磨海水,天与笔兮书大地。”山有脉,水有源,云岚漫卷,万物生长。笔墨当随时代,传林以身作则,铺展开鄂东南的大地青山,作为自己的丈二生宣;以飞瀑流泉、万壑松烟以及农家炊烟,研磨出淋漓的翰墨,书写着自己温润的家国情怀和美丽乡愁,也书写着自己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爱与知。
书如其人。这与其说是中国传统衡文论艺的一种“标准”,不如说是一种颠扑不破的文艺精神。近人唐云为王羲之撰有一联曰:“一管擎天地,千秋誓墓文”。短短十个字不仅概括了王羲之的一生,更是彰显了这位万世敬仰的“书圣”身上的一种“书德”。“一位书法家仅会写字,字写得再好,也不能名垂后世,一定还要对社会有过贡献,一言一行,堪为后人师表。”文史学者、书学耆宿罗继祖(号鲠翁)评价王羲之说,他为写字的人立起了一个“高标”,供后来者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境中,不断得到启迪和感悟。
传林的小楷拥有广泛的“粉丝群”。从一些“专业书家”,到他身边的公务员朋友;从部队里的将军和战士,到他扶贫驻村的山塆里的乡亲们,没有不喜欢他的小楷书法的。他的一些作品,也被台湾地区和香港、澳门及身居海外的一些华人收藏家收藏。传林的小楷写得清正俊雅,朴茂秀挺,刚柔相济,又通达耐看。这固然是他在书艺上孜孜不倦、用心追求的结果,更与他的“书德”,与他的人品息息相关。用朋友们时常称道的话说:因为他是一位“最美奋斗者”,所以他写的字才会这样的美;是他甘于默默奉献的为人,照亮了他笔下“满纸春心墨未干”的每一幅作品。
唐传林是鄂南赤壁市(原蒲圻县)人,他的家乡有着“楠竹之乡”和“诗歌之乡”的美誉。这里漫山遍野生长着高大粗壮的楠竹,其次是细长如鞭的雷竹。在多雾多雨的江南山乡,青翠的楠竹和雷竹以坚韧不拔的和蓬勃进取的姿态,在生生不息的天地间,诠释着对乡土的忠贞、守望和依恋。传林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楠竹林里度过,谁能说,握在小牧童手里的竹笛,不是未来的笔管的预演?
回忆起自己最早的习字,传林给我讲了个童话般的小故事:50年前,他从一位走村串乡的货郎担手里得到了一支粉笔。从此,他就像民间传说里那个得到了“神笔”的穷孩子马良一样,开始了神奇的写写画画。他有位伯父,书念得好,会作古体诗,还写得一手好字。传林受到了伯父的影响,从小爱上了写毛笔字。他的习字“童子功”由此开始。
1979年,传林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成为南疆喀什河畔的一名光荣的戍边战士。在部队里,他寄往老家的每一封家书都用漂亮的小楷写就。有一次,指导员无意中看到他的小楷家书,大有“惊艳”之感,于是,这个入伍仅仅三个月的湖北兵,就被调到连里当了文书。没过多久,乌鲁木齐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战胜报》上,不少栏目名和重要通讯的标题都出自他的手笔。用毛笔蘸着各种颜色的广告颜料参加板报书写比赛,代表军区参加全军的书法比赛,获得第一名或赢得大奖,也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有一年,他以一幅硬笔书法参赛,获得新疆自治区书法比赛第二名,奖品是一部新版《辞海》。这件事,给他早期的写字经历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1987年,他被军区推荐和保送到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学习新闻业务。在这期间,他因写过一篇以爱新觉罗家族一位爱国后裔为主人公的长篇通讯,得到一个机缘,去北师大拜见了著名教育家、书画大师启功。在这之前,传林学书,一直“私淑”于启先生,却无缘拜师。这次拜见,算是“启门立雪”,游鸟归林。启先生却虚怀若谷,自称就是个“写字的”,没有坊间传言的那么“夸张”。他夸传林的字写得清正,看得出很好的“童子功”,基础没有打歪,又叮嘱说:学他写字的大有人在,但不要盲从,每个人应有自己的风格,不可学得太像,太像了反而不好,参考一下就可以了,更不应去追求什么“几可乱真”的效果。启先生还鼓励传林说,专心楷书是对的,先楷后草,循序渐进。临别时,启先生还拿出一册不久前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启功书法选》,题写了“传林同志指教”,赠作纪念。
传林在新疆度过了二十多年为国戍边的军旅生涯,也成就了他“军旅书法家”的美名。2005年,这位已是正团级的青年军官,披着一身大西北风沙,从部队转业回到湖北,分配在省委直属机关工作。2008年3月,唐传林主动请缨,担任小康工作队队长兼蕲春县副县长,在鄂东八里湖农场驻队一年。这是他在扶贫战线上的“霜刃初试”。2017年7月,他再度请缨,奔赴到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在蕲春县赤东镇陈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兼任赤东镇党委书记。
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党对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实现这一伟大的任务,将使千百年来压在中国人头顶的贫困问题在2020年彻底划上句号,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在全人类的历史上也是了不起的、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在鄂东的山岭间,传林带着扶贫队员们餐风宿露、披星戴月,用自己的全部心血、热情和力量,参与了脱贫攻坚这部伟大的当代“创业史”的书写。四年下来,唐传林任队长的这支扶贫工作队,连续四年获年度考评优秀等次;他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陈云村,也由过去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彻底变为黄冈市的脱贫攻坚“示范村”。
“脱贫攻坚战”结束后,传林仍然舍不得离开赤东镇和陈云村,他第三次请缨,坚持留在由脱贫攻坚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工作队里,继续奋战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这时候,这位曾经的戍边老兵已近花甲。像唐传林这样年届花甲还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依然奋战在第一线的,在全国各省份和自治区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的奋斗者中,已属难得。
再回到他的小楷书法上来。传林敬畏汉字,喜欢写字,但也恪守着“敬惜字纸”的古训,决不乱写字,洁身自好。从与他平时的交谈中可知,他对那些以怪、野、丑、浊、飘等相标榜的“江湖书法”,深恶痛绝,认为那是在暴殄天物、糟蹋汉字,亵渎书法艺术。
端庄俊美,赏心悦目,讲究法度,但又不呆板,意带笔走,灵秀通达,最好还能带着点文人气息和古色古香的书卷气,这是传林写小楷时一贯秉持的态度和孜孜追求的境界。真正喜爱写字的人,自会有一种闻鸡起舞、铁杵磨针的恒心与耐心。在山村驻队扶贫这些年,哪怕白天的工作再苦再累,每天收工之后,待到村塆里人声消歇、灯火稀落,尤其是到了万籁俱寂、窗外秋虫唧唧,传林住的那间简陋的宿舍里,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的时刻,往往是他静心写小楷的最佳时刻。不难想象,白天里要穿山越岭、走村串户,肩挑乡村振兴大任,为乡亲们扶贫解难;夜晚归来,以小楷和行草抄诗解乏。传林说,鄂东山塆的夜晚,乡亲们大都睡得早,夜晚也无其他文娱活动,所以,静夜里伴着虫声和蛙声写字,几乎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夜课”。一盏孤灯,一张简易小木桌,一支羊毫纤笔,一小叠生宣,有时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写过了午夜,写到了“不知东方之既白”。
传林“不乱写字”,除了敬畏老祖宗留下的美丽汉字这层意思,还包含着他每写一幅小楷,对所写的诗词文章都会善加选择,讲究书写内容的真善美。他在驻队扶贫期间写的不少幅漂亮的小楷,都顺手送给了乡亲们,有的被村民拿去给小孩当字帖用了。他深知,他和脱贫攻坚工作队的战友们在山村工作,既要扶贫,也要“扶志”和“扶智”。他希望自己写的字能够做到雅俗共赏,为乡村道德文明建设,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一点润物无声的作用。所以,他在给乡亲们写字的时候,尽量挑选一些乡亲们看得懂的内容,有益于党中央和国家的好政策在乡亲中的传递,有益于世道人心和乡村文化建设,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能有助于普通百姓的审美、培德、益智,甚至在培植和传递良好家风等方面起到一点作用。所以,他给乡亲们写的小楷书法里,有时会摘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和对农民们的殷切关怀的名言,有时会摘录诸如《弟子规》《千字文》《菜根谭》里的名句。有的同事或公务员朋友向他索字,他会有意避开一般人经常书写的内容,写一点别人不曾写过的诗文,比如钱锺书的《槐聚诗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很多人看到他的小楷,都不禁会有些惊讶:一位军旅出身、气宇轩昂的高大汉子,竟能写得这么一手刚柔相济、收放有度、美不胜收的俊雅小楷!殊不知,每一幅俊雅小楷背后,都带着这位退伍而不褪色的戍边老兵、这位年届花甲的奋斗者的温润的情怀和绵密的心思。
对于书艺,传林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追求。当年启功鼓励他专心楷书、循序渐进,不必急着去遍学各体,他一直铭记在心,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画地为牢”。所以数十年来,在专攻楷书的同时,他也补读了不少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美学著作。至于披览历代书家名帖,博观泛取,深悟传统,取径高古,更是他闲暇之时几乎唯一的爱好。在平时与传林的交谈中,听他说到《曹娥碑》《草堂十志》《洛神赋》《灵飞经》,说到《淳化阁帖》、卫夫人、魏晋小楷、明清小楷这些话题时,他竟然也能如数家珍一般,把各家书法之美说得头头是道。
传林写字,要么不写,只要写,每幅小楷字都沐手恭书,绝不慢待。写一幅小楷,往往费时费力,越是小幅的,越需要静心和耐心,不像写行草之类,可以一挥而就。任何人跟传林要字,他都会认真对待,有求必应,不取分文。有时静夜秉烛,用心写好,然后自己去挑选合适的木框装好,再送出去。他说,只有这样,一幅小楷的俊雅之美,才能得到最好的呈现;只有这样送出去,他才释念、放心。
传林不乱写字,在我看来是一种书家美德。坚守传统书道,遵循前人创下的法度,这是他写字的基本原则。在此前提下,再凭着自己的热爱、悟性和修为,呈现一些自己的风格。所以他的字极其尊重先贤书家和传统书帖法度,于细微处也能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性情,实现自己的创新。庖丁解牛,叔远核舟,皆属艺高胆大,踌躇满志。传林写小楷,也带着这种自信。一般人写小楷会选择狼毫笔,传林却习惯用羊毫笔写小楷。羊毫柔软,没有点真功夫,实难自如掌控。他的自信,于此也可见出几分。
传林的小楷获得过中国书法界不少方家的首肯和赞许。同是军旅出身的著名书法家尤中会对传林的小楷欣赏有加,曾用16个字评价说:“行笔自然,从容不迫;墨气清和,韵致儒雅。”这番评价精当而中肯;另一位军旅出身的著名书法家杨明臣,看到传林的小楷作品时说:“这样的作品,尽显了中国小楷艺术之美,可以当之无愧地进入‘国展’。”著名书法家、书法美学研究家孔可立也认为,唐传林的小楷不仅清俊灵动,也带着优雅的书卷气,是小楷书法的逸品;深得张中行、董桥等名家赏识的小楷书法名家张秀,看了传林的小楷后也曾惊讶地说,传林是她迄今见过的两位“奇人”之一。
传林早年写过一本《唐宋中秋赏月诗词摘录》,在我看来已是满纸古雅、秀丽无边,但他自己并不满意。他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近期他写的《滕王阁序》,严谨中藏着几分洒脱;《小窗幽记》摘句,字里行间神采飞扬,尽显旷达超然的好心情。如果一定要选一幅作品作为传林近期代表作,那我愿意推荐他的《钱锺书槐聚诗存选钞》。这组作品心摹手追,我手写我心,行草相间,字字皆秀丽,秀美却不纤细,端庄又不失灵动,舒放开合,流利自如。我甚至想,如果钱老和杨绛还在世,能见到如此典雅俊秀的诗钞,想必也会莞尔相视,不吝赐给传林几句由衷的赞语吧。
钱锺书《谈艺录》有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又谓,“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传林说,他以前的字里可能带着几分“少年才气”,尤其又是军旅中人,不知收敛,喜欢“逞才”,所以整体风格上有点“飘逸”和“烂漫”。但回到湖北后,尤其是最近几年,不断读帖读碑,补读传统文化书籍,越加领悟到字要经得起“远看”的道理,每一个字的横竖撇捺、一点一划一弯钩,都应该写到家,就像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哪怕单腿站立,也要稳如泰山一样。他近些年写的字飘逸之气有所收敛,于清正、沉稳中独标情愫。《陶渊明诗钞》《辛弃疾词》等,皆是运笔稳重、秀健,细微的笔触里不失力量和风骨。
我曾用先贤的两句论书诗,形容传林小楷的刚柔相济之美。一句是“老笔生硬转妩媚”;另一句是“满纸春心墨未干”。传林却谦逊地摆摆手说:“书有法度,艺无止境,现在我还没有达到此等境界。不过,假我更多时日,或许能再有一些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