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话剧何以诗化并动人心弦
——评《无风地带》
2021-11-11◆林琳
◆林 琳
2021年6月5日、6日,大连话剧团大型原创话剧《无风地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部以抗日英雄故事为原型的革命历史题材话剧用中国美学特色的舞台艺术语言,动人心弦地演绎了日本侵华时期中华热血儿女为争取民族自由解放而奋斗牺牲的悲壮历程,弘扬了共产党人为建立人民共和国舍生取义的大爱精神,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情,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该剧由杨锦峰编剧,王晓鹰总导演,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2019年全国现实题材及革命历史题材舞台艺术重点项目名录”,中国话剧协会《话剧中国》全国话剧新剧目展演剧目,荣获辽宁省第五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等,为创作具有“中华民族新史诗”品格的话剧精品提供了有益借鉴。
立意存高远:着眼人类与人性
一部作品能走多远,取决于立意的高度与思想的深度。永恒的艺术经典镌刻人类普遍的精神世界,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探索与展现深层人性。革命历史题材舞台创作,尤其抗日战争题材创作,如果不能放眼全人类、全社会的进步与人性光辉的彰显,难免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降低艺术作品的格局。而只有恪守艺术理想,遵循启真、扬善、求美的创作原则,坚持自由、平等、正义等人类普遍的公理,才能打破时空界限,体现寻求精神超越的诗性,从而经久不衰。
话剧《无风地带》聚焦日本侵华时期的大连,通过演绎戏班班主花家的遭遇,讲述班主之女花云儿及其青梅竹马夏子衿、常海阳等热血青年成长为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奋斗和牺牲的人生经历与情感纠葛,展现了维护正义、争取世界和平的民族精神。剧中,第一位牺牲的共产党人夏伯轩临终与花云儿的一句“在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成为题眼,贯穿全剧,体现了超越生死的生命觉悟与境界,以及共产党人杀身成仁的大无畏精神,在终极意义上诠释了中国美学“仁者人也”的崇高理念。
与此同时,该剧不仅从中国民众视角,而且从日本普通民众视角透视了战争给人性带来的变异和创伤,不孤立、保守、排外地强调本民族利益,而以正义为基准,以争取民族独立为目标,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对待普通日本民众,避免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偏颇。剧中,日本姑娘野村美惠,因儿时被常海阳从水中救起而与花云儿、夏子衿、常海阳结下手足深情,四人一起学中国字、演中国戏。作为一号反面角色野村大介的女儿,美惠没有遭冷遇、被歧视,而受到花家上下及中国友人的怜爱。正因如此,她难以接受父亲参与甚至主导的侵华行径,尤其是残害恋人及花家的不争事实。全剧尾声,精神失常的她称父亲为魔鬼,将心爱之人所赠的围巾戴在花云儿的肩膀,唱道:“晚霞中的红蜻蜓呀,你在哪里。童年时代遇到你啊,那是哪一天……”表达了灵魂深处对美好生活和纯真友谊的向往和回归,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超越种族与国界的情谊与爱。
微言显大义:小家小我见国家
革命历史题材舞台创作如果采取“主题先行”“教化优先”的模式,便会背离舞台创作与接受的艺术规律,导致与观众的疏离,难以令人动容。相反,如果此类舞台创作从平凡人物和日常事件的小家小我入手,通过塑造典型艺术形象,在现实生活逻辑下写大内容、抒大情怀,才能激发观众的共情与深层次生命体验,从而实现艺术价值。
《无风地带》广受喜爱首先在于遵循“以小见大”的美学原则,成功塑造了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典型艺术形象。故事发生于1905年,一个女婴呱呱落地,母亲却难产而死。父亲花四爷看着被火光映照得通红的云彩,给她取名花云儿。20年后,花云儿出道,登台上演《贵妃醉酒》,不想,幼时伙伴常海阳和夏子衿到场戏拟了日本人残害中国工人的罪恶行径,激起台下群众的愤怒。花家老少和热血民众就此投入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浪潮。此时,在日本人自诩的“无风地带”大连,常海阳正组织和带领工友们为争取权益在野村大介开办的工厂罢工,之后他跟随夏子衿的父亲、共产党人夏伯轩走上革命道路。随着战事进展,在日军侵华日渐猖獗之时,花云儿亲眼目睹了夏伯轩伯伯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牺牲在日本人的枪下。几年后,花云儿与常海阳再次相遇,她完成了夏伯轩的遗愿,将电报密码本交给了组织指派的共产党人常海阳,并在不知情的情形下无怨无悔地开始了地下情报工作,最终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人。
剧中,花云儿、常海阳、夏子衿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及情感发展与历史时局和不断变化的严峻斗争形势高度契合,朴素自然地展现出艺术真实性。这种相得益彰的效果源自创作者对革命历史现实的能动把握,体现了艺术形象创造的典型化过程,有赖于表演者基于生活实践的想象力,综合和改造生活中的丰富感性形象,从而造就出充分显示角色个性和本质的理想化形象。就此,《无风地带》避免了简单罗列事件、未加提炼和升华等弊病,使人物具有了丰满的质感,使剧作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有张力:节奏紧凑扣心弦
一部戏剧能否引发观众的持续共情关键在于叙事的张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丝丝入扣的紧凑节奏成就了《无风地带》引人入胜的观赏效果。该剧故事线、情感线交织:地下抗战工作的展开与前仆后继为故事线,花云儿、常海阳、夏子衿、野村美惠的情感纠葛为情感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
花云儿为常海阳的母亲常二姨一手带大,花四爷打小许常二姨订下娃娃亲,成年后为花云儿和常海阳操办婚礼。然而,花云儿倾心于博学多才、思想进步的大学生夏子衿。婚礼前夜,花云儿、常海阳敞开心扉,认作异性兄妹,还顺势设计将婚礼变成了花四爷和常二姨的喜结连理,皆大欢喜。这一矛盾冲突的设置与解决巧妙、自然,极富戏剧性,从矛盾产生给人带来的不确定感,引发审美期待,到冲突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圆满解决,极大满足了观众向好、向善的审美心理诉求,增强了共情效果。
另一处值得称道的叙事亮点在谍战剧情。婚礼后,常海阳、夏子衿先后离开,与花云儿再次重逢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夏子衿成了日伪汉奸,常海阳则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花云儿看到曾经一腔热血救亡图存的夏子衿如此变化,毅然决然地与之断绝了往来。此后,她随常海阳投身革命,以花家为基地展开发送电报、传递情报的地下工作,一次次助力抗日斗争。与他们联络的上级代号为“三月”。常海阳牺牲后,花云儿接续情报工作,在身份暴露的危机时刻,收到上级“三月”要求静默的指示。但此时,花云儿得知自家戏台内存放了大批日方制造毒气弹的材料,因形势危机决定独立采取行动,捣毁材料。花家上下无私无畏地投入行动,齐心协力拉倒戏台大梁。在房梁坍塌的时刻,夏子衿救走受伤的花云儿。不幸的是,二人双双被俘。在绞刑架前,花云儿获知上级“三月”就是昔日恋人夏子衿。角色的反转既令花云儿欣慰,又令她难舍诀别。谍战情节的设置大大强化了戏剧性,使情节发展和高潮富于变化,使叙事节奏更加紧凑而连贯,充满戏剧张力,激发了观者强烈而持续的共情。
意与象相连:舞台含虚而蓄实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往往以写实风格为主,《无风地带》的舞台设计与表演不仅写实,而且写意,呈现出虚实相生的诗意,增强了浪漫主义色彩。
舞美和灯光设计方面,《无风地带》大气不繁冗,情景交融,增益不夺。八根顶天立地的柱子为核心道具,一则象征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和不屈不挠的民族傲骨,不仅撑起花家舞台,而且托起民族希望,加之大红色块的运用和衬托,体现出超然象外的中国美学精神;二则便于切换场景,自然流畅地分割和展现了花家、戏台、排练场、街道、刑场等表演时空,巧妙地实现了中国园林美学“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极具审美价值。花云儿身份暴露后,花家上下决定共同捣毁日军存放于舞台的毒气弹制造材料,不惜将苦心经营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几根巨大的柱子,也是支撑戏园子的主体横梁瞬时坍塌。随即,场景切换至刑场,转入结局高潮——夏子衿的角色反转与英勇就义。场上,倾斜凌乱的巨柱与革命党人杀身成仁的悲壮相互映衬,营造了壮烈又感伤的沉重氛围,这种含虚蓄实的意象表达体现出中国美学的诗性特质。
舞台表演方面,《无风地带》融入舞蹈和戏曲元素,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凸显主题意指,使艺术的假定性和超越性呈现于戏剧现实情境,营造了唯美的舞台意境。例如,常海阳牺牲后,花云儿以一段优雅的舞蹈,用形体生动地表达记述了寒来暑往、百折不回的情报工作,展现了时光荏苒、逐日追风的成长步履,在时空变幻中映现了革命工作的意象,使境生象外。
该剧还运用了戏中戏的表现手段,将写实与写意融为一炉,借此聚焦核心人物、核心事件,在深化主题表达的同时营建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在花云儿上演《贵妃醉酒》之时,夏子衿、常海阳发起了抵御外敌入侵、支援罢工罢课的捐款行动。台上,慷慨激昂的动态演说与台下肃然无声的静寂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和渲染了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这场戏中戏以静衬动地凸显了民族危难时期热血青年责无旁贷担当使命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另一处戏中戏出现在“刑场”一幕,是花云儿演给夏子衿一个人的《花木兰》。这段发生在戏剧现实时空的《花木兰》,以主观意想的形式展开,借舞台戏曲表演之实,表达了舍家报国的豪情大义,如梦如幻,虚实相生。
言语韵致浓:表达含蓄溢诗情
《无风地带》的诗情贯穿始终,蕴含在虚实显隐的中国美学特色的表达之中。主角夏子衿,取名自《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其后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暗示剧中代号为“三月”的地下党真实身份同于夏“子衿”。在花云儿与夏子衿两情相悦的段落,夏子衿吟诵:“我苍老而又苦难的祖国啊,我是你滋润的叶,你是我生命的根。你是我刻骨的爱,我是你滴血的心……”刑场上,受尽折磨、面目全非的上级“三月”脱口而出同样的诗句,使花云儿恍然大悟,一直以来提供情报的上级“三月”正是曾经的恋人夏子衿。之前,在常海阳身份暴露之时,夏子衿借满铁调查部之名与野村大介争夺对其的处置权。他以叙旧的方式暗示真相:“我们从小一起在花家班学戏,每天练功从不休息,只有在每月逢五的时候,常海阳就会带着我们一起去海边赶海”,而“每月逢五”便是常海阳接收和传送情报的日子。正当常海阳有所领悟之时,夏子衿强调道:“对,就是每月逢五。……我记得,我当然记得,我还记得,我经常在海边给你们读诗。‘我是三月的风,我是吹过海面的三月的风’。”反复两句“我是三月的风,我是吹过海面的三月的风”令常海阳明确了夏子衿“三月”的身份。为不连累上级,使“三月”免遭质疑,常海阳选择了自我牺牲。这种充满隐喻性的、相互关联的含蓄表达方式,显现了丰富的象征和比附意义,凸显了中国美学特色的诗意品格。
小结
史诗往往是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形象化历史,代表了该民族的独特精神与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无风地带》无愧是一部令人动容的革命史诗话剧,其着眼人类进步与人性光辉,通过演绎日本侵华时期大连底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开展抗日图存斗争的谍战故事,扣人心弦地反映了无情战争下中国人民经历的苦难历史,凝聚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经验、情感、记忆,以诗化的、富于中国美学特色的舞台艺术语言展现、阐释了中华民族壮烈无畏的革命精神,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观众看到世界和平的美好、看到坚守正义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