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摸爬滚打四十年
2021-11-11周康梁
◆周康梁
走进京韵大舞台,无论大戏、折子戏,还是演唱会,展演是高质量和精彩的。当大幕如期拉开时,观众的心安定下来,尽情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舞台上的主角全然看不出主持人口中“已经不那么年轻的”年龄,扮相精致靓丽;经过岁月“包浆”的嗓音更富黄梅戏韵味,醇厚中不失甜美;表演生动、自然,一双笑起来会说话的眼睛令人过目不忘。优秀的舞台表演艺术家一旦站到台中央,总是闪光的,总可以用他们的光彩感染观众。以这样的状态,杨俊的舞台艺术实践还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戏曲表现少数民族题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过成功的尝试,京剧《黛诺》便是其中之一。当年被全国二十余家京剧院、团学演,十余个戏曲剧种移植,风靡一时,至今仍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唱段,这说明戏曲与少数民族艺术是有结合的可能和空间的。本次展演中,《妹娃要过河》把黄梅调与龙船调结合应该是黄梅戏为数不多涉足民族题材的尝试,从剧情内容到舞台呈现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有中国戏曲质朴的韵律,又有民族绚丽的色彩和文化,还隐约有世界名著浪漫凄美的身影。
在中国几大戏曲剧种中,相较于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和粤剧等,黄梅戏因为曲调唱腔的淳朴流畅,语言的通俗易懂,表演的抒情明快,故事中的生活气息,可以说是“南北通吃”,易于传播,并且在历史上已经有过借助其他媒介传播的成功案例。也因为其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程式化影响较少,立足黄梅戏的淳朴气质,接地气的题材,诗情画意的演绎,清新流畅的特点,在今天“传统戏曲如何走进现代观众”的难题面前,是最有可能“突围”的剧种,兼具黄梅戏声腔特点,融汇音乐剧形式感和民族文化的《妹娃要过河》已经迈出了尝试的步伐。
折子戏专场,《天仙配·路遇》、《夫妻观灯》和《女驸马·洞房》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片段,但笔者后排几位观众仍然随着剧情的发展和舞台上的表演,毫不掩饰地发出笑声和评论,我想他们是真的看进去和听进去了,既是因为故事情节,更是被主角的表演吸引和打动,这就是舞台艺术的魅力。三天演出是短暂的,但那些好听的“黄梅调”一直萦绕在脑海中,好演员的表演和演唱是能令人长久回味和期待的。
舞台上摸爬滚打四十年,如果展演是杨俊为自己的艺术人生留下印迹,那么作为一名地方戏的领军人物,她更应该在黄梅戏发展历史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虽然今天已经没有老戏班的挑班制,一名优秀戏曲演员也不必再为剧团和一众艺人的生死存亡承担责任,但他们的存在和表现,仍然与一个剧种的影响力、发展和生存息息相关。当舞台大屏幕上呈现不久后即将竣工的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新剧场效果图时,深知杨俊作为院长付出的努力,这相比于唱好一出戏,更需要艺术家之外的能力和智慧。展演中参与助演的三个剧种的年轻学员们也让人对汉剧、楚剧和黄梅戏的未来多了想象的空间。相比于那些靠着政策保护的剧团和徒有虚名的艺人,这两件事情足以让杨俊除了作为聚光灯下的角儿以外,有了更多令人称赞的理由。
有了硬件基础,有了后备人才,有了地方支持,如果能把个人的艺术生命与一个剧种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对过往的四十年回顾,就只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艺术家将与他们所钟爱的艺术永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