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南子》中“和”的本体认知及其规划美学研究

2021-11-11里,方

关键词:淮南子阴阳城市规划

李 里,方 涛

(安徽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和”具有“和谐”“和乐”等丰富含义,是我国儒家道家等哲学流派共同推崇的核心精神与美学理念之一。从古至今,诸多典籍中都有关于“和”文化的探讨和论证, 如,《周易·兑卦》通过“和兑,吉”阐释其与愉悦、 吉祥的关系; 古籍《尚书·舜典》亦用“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表达音律中的“和谐”之美;《论语》使用大量的叙述强调“和”是儒家礼制之美的代表之一,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及“盖均无贫,和无寡专,安无倾”等;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用“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论证“和”是“天人之道”运转平衡的一种状态。由此可见,“和”文化调和并兼容了中国古代百家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彰显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艺术等不同领域以及道德礼法中至“善”与至“美”的哲学观。

“和”亦是《淮南子》一书中的重要文化核心和精髓之一。《要略》中,刘安等用“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冶,玄眇之中,……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等论述简单诠释了《淮南子》文化包罗万象的理论和观点,其书亦对秦汉诸子百家的思想和众家哲学观点进行了总结。故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淮南子》文化总结为“杂”家,而黄震亦在《黄氏日钞》中提出了“会粹诸子,旁搜异闻以成之”的“集体创作论”观点。随后,针对《淮南子》的“杂学观”,近代文学家梁启超、胡适等人指出,“杂不是纯粹地杂糅和拼接,更多是基于多种哲学理论的协调和融合”,认为《淮南子》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在哲学层面存在较大的耦合性,从而发展为一种和而有序的新文化体系。可见,基于“以道观物”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方法,《淮南子》构筑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学术新体系,其文化内涵与我国古代“和”文化的伦理哲学观十分契合。不仅如此,《淮南子》对我国传统艺术领域“至善”“至美”等美学标准的形成影响巨大,书中关于城市的选址、规划及其美学表达方面的理论著述较为详细,所提出的自然意识、生态意识以及整体意识等美学观点,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对于我国现代城市规划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一、“和”的文化释义

我国“和”文化历史悠久。“和”字甲骨文写作“龢”,其后逐渐演变出“咊”的写法。《说文解字》解释“和”:“咊,相应也。从口,禾声”,其中,口代表吃饭,禾为粮食,其意表示人人吃饱饭,世人才能达到“平和”。所以,我国古代用“和羹”一词形容美味饭食带来的愉悦之感。《左传·昭公二十年》亦用“和如羹焉”进行和、同之“辩”,指出“和”的本意并非“相同”或“重复”,更多在于“调和”。此外,《说文解字》还提到“声音相和”的说法,这与我国早期文化古籍《周易》和《尚书》中对“和”字的记载十分相似,诸如“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等,其表达均与音律有关,有“附和”和“配合”之意。不仅如此,《礼记》等儒家著作中亦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等相关论述,表达人性伦理中的“中和”“中庸”之意。而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以“阴阳相合”暗喻天地运转“和谐”的规律。可见,“和”作为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在诸子百家的众多论述中都有提及,在饮食、音律、礼法、治国等不同方面形成了“和平”“调和”“中和”以及“温和”等诸多概念,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谐”的认知。当前,我国学者对于“和”文化的研究虽不断深入,但现阶段以研究其与儒、道等主流文化理论的关联为主,主题较为单一,缺乏系统的认知。如,斯洪桥探讨了道家“天人合一”在人性中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以此总结了“人生论”下天人合一观的价值意蕴。戴秋霞通过分析《说文解字》中“和”的语源义,结合《论语》探讨了“和”文化与礼的关系。姜玉琴从阴阳文化出发,认为虽然其在我国儒、道诗学中的价值观念不同,但艺术观念上却皆用“中和”“和谐”等表达其至上境界等。

“和”文化研究不仅在哲学领域具有很大价值,对传统文化在其他领域的影响和应用研究也至关重要。《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文化主流“黄老之学”向董仲舒“独尊儒术”理念的过渡时期,依托于儒、道、法等思想流派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以杂寓“和”,对于其书中“和”的哲学理念、文化体系与内涵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丰富与完善以“和”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研究。

二、《淮南子》中“和”文化的哲学观、文化体系与文化内涵

《淮南子·精神训》曰: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犹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为盆盎也,与其未离于地也无以异,其已成器而破碎漫澜而复归其故也,与其为盆盎亦无以异矣。认为原道之心,乃是调和万物,其目的是建立和且有序的宇宙观和秩序观,强调百家学说的共通性。《淮南子》通过对古今之事的研究和探索,认识到上至社会伦理,下至个人道德,都需以古今历史兴衰和自然演变之理来构建,人与自然之“和”乃是万古不变之理。因此,在观“道”的同时,要研究天、地以及人之间的演化规律和相互关系,达到“天工”和“人工”之“和”。

(一)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提到:“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作为道家哲学的根本,老庄用天、地、人三才之道以及阴阳学说来解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强调人道效法天道,要人和于天,而不是天和于人,这样世间万物才能够真正做到和平、和顺。东汉时期高诱所著的《淮南叙目》将《淮南子》的哲学观概括为:“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由此可以看出,《淮南子》的思维体系和老庄提出的“道”十分相似,亦强调对于天人发展规律的探求,重视对“存在”和“状态”的哲学反思,讲求“天人合一”。如,《时则训》中提到的“与天合德,与神合明;所欲则得,所恶则亡”,认为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与“顺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

不仅如此,《淮南子》对于阴阳关系的论证也是其哲学观的核心思想,其认为从根本上说世间万物都是“阴阳合和”而生的,只有阴阳“调和”才能做到完美的“天人合一”。因此,其在《氾论训》篇中又提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之说,从而诠释了阴阳、刚柔以及生死等之间的关系,通过“知人”和“知天”,使得万事万物皆可以达到“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所以,《淮南子》中的“天人合一”所指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和或和谐的结果与状态,而是指从观世开始,便要学会如何对各个领域的事物进行调和与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完美的天人之和。

(二)“多元合一”的文化体系

《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鸿烈”之本意为:“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所以,《淮南子》也在尝试构建出一个整体而宏大的新体系。《淮南子·天文训》篇提到:“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可见,《淮南子》中关于“一”的理念与老子在《道德经》中“道生一”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它不仅要表现天和与人和之间的和谐关系,更强调了看待事物的态度不能局限在细节之处,不要只从单体出发而是要着重于整体气韵的展现,从而关注系统或空间的整体性。《本经训》篇中的“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等说法,更强调了“多元归一”的思想,认为只有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系统,才能真正体现世界的宏伟高大之美,而“和”就是其灵魂所在,起整合和融合的作用,最终做到“一立而万物生”。

所以,《淮南子》著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在宇宙天地之“道”中寻找万物运行的规律,使人们在铸造、艺术、统治以及做人等不同方面达到最佳状态。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局观和整体观,只有不固守某一思想观念,由面看点,才能真正理解世界之大,并以观“世”的态度打造万物的宏伟气韵。

(三)“无为”而有序的文化内涵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认为只有顺应天道,不过分强调人的个体作用,不干预自然界的规律,便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无为而非妄为,必须要依“道”而为,才是最自然、合乎人性的行为。这一点在《淮南子》中不仅得到了体现,更被推演出一种“之最”的状态。如在《原道训》篇中有云“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要想真的做到“无为而治”,就要以道为“序”,这是无为最终应达到的一种状态,也是德与性都达到极致的层次,又被称为“圣”。

所以,《淮南子》用“阴阳无为故能和”来表达其“和”文化内涵之最,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层次,必须做到真正的无为却有为,就像音律之中的“合气而为音,合阴而为阳,合阳而为律”,最终让听者达到愉悦的状态,即“和愉”。所以,《俶真训》篇中的“古之圣人,其和愉宁静,性也”以及《本经训》篇中的“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则乐”等论述,无不强调圣人的特征皆是达到了“性”的宁静。而圣人之和,亦在于养“性”,最终表现为一种内敛平和的状态。

综上所述,“和”在《淮南子》中强调了“世”与“人”的重要性,认为对于天道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构建人文体系。因此,研究《淮南子》中“和”的哲学观、文化体系及其内涵可以揭示出“工”“技”“艺”等相关学科的文化逻辑与价值意蕴,完善对我国传统艺术之最的认知。

三、基于《淮南子》“和”文化的规划美学研究

《淮南子·要略》篇用“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展现了其宏大的哲学观。虽然并非专业的艺术著作,但全书主张的“和”文化体系,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我国传统艺术领域中“至美”的美学标准。《淮南子》对天文、地形、时则以及修务等均有涉及,对我国古代城市的选址、规划及其美学表达也有详细理论著述,所提出的自然意识、生态意识及整体意识等城市规划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一)“气”与阴阳——基于“和谐”的生态美学观

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淮南子》提出了动态的生态循环观,如《俶真训》篇和《本经训》篇中分别用“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抱德炀和,而万物杂累焉”“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等指出塑造“游”动的空间才是城市之“和”的根本,由此引申出规划美学中“气”的概念。自古以来堪舆学说中便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强调城市营建之始要对选址进行深入研究,选择水源、日照丰富的“阳”地,保持气体的循环运转,以此达到“冲气以为和”的状态。只有做到“气”体的运行和顺、通达四方,空间内的事物才能循环往复,达到最和谐的状态,这就是古代城市规划的“可持续”生态美学理念。而早在《诗经·大雅》中就有相关的规划理论记载,如“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要求在空间塑造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做到“气”的流动,阴阳调和,循环往复。

如西汉时期淮河流域最著名的寿县古城,其选址和规划便体现出鲜明的生态循环观。一方面,寿县古城利用淮河、东淝河以及西湖三大天然水体形成了“金城环抱”的总体布局,并通过“内城”与“外城”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阴阳相合的总体格局;另一方面,古城内部四角设置的内城河、城内不同区域的蓄水塘以及街巷下密布的地下水系组成古城的水体生态系统,并用城墙内的月坝与城外水系相连,促进水循环和空气的流通。这种规划方式不仅能够保障居民用水,调和城内气温、湿度等,还能有效防止“水害”或“水灾”,保证城内居民生活的安定和平顺。

(二)“形与势”——基于“多元合一”群体构图原则

“势为形之大者,形为势之小者”,自秦汉时期开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论逐渐成型。与西方注重建筑单体的装饰和打磨不同,中国古代的城池喜爱通过打造群体的“势”展现古城的宏大与强盛,这与《淮南子》中提到的“多元合一”的文化意蕴不谋而合。其一,《淮南子》强调了城市系统的整体性,在空间体块上不盲目突出某一建筑单体的地位,而是通过群体构图的方式,以一得多,创造基于“形与势”的整体气韵和美感。其二,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采用暗化的方法,如园林景观规划中“一池三山”的手法,利用水景、山景、石景以及植物等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

因此,寿县古城的建筑规模虽然较小,但是借助绵延八公山和澎湃淮河的天然优势,以九州大地、山岳河川为势,以城廓室舍为形,展现出了“形与势”的整体气韵和美感。利用天然地势和高耸的四座城楼,其从入城之始就强调宏大之感。“水系-城门-瓮城-内城”的空间构造体系,从垂直到水平方向塑造出不断延伸的空间感,演化出其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之态。

(三)“围合”——愉悦内敛的内向型美学性格

《淮南子》说“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指出了无为的重要性,但是同时又用“治之大本”强调了秩序与治世的关系。因此,古代城市规划对场地的处理要求“无为”,尤其是对景观的处理,不讲究对称与轴线关系,要尽量顺应自然的柔和、虚实之美,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效果。但是,古代城市内部建筑和街区在建造的过程中却必须做到“量地制邑,度地以居”,即“有为”。为了解决“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对立,《淮南子》提出了“清净恬愉”的解决方法,并基于此形成一种“内敛”的美学性格,即通过收而向内的方式,将所有的“人工”围合至“天工”之内,以达到城市规划美学中最理想的状态。此后,“围合”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何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起到了城市防御作用,更通过谦卑内敛的态度,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平和愉悦的性格。

而寿县古城在规划的过程中,不仅通过围合的形体加强了城区的防御,更在各城门处构建出一个新的“瓮城”空间,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居民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极大缓解了古城内外人员流通以及交通堵塞等问题。此外,城内的建筑大多以院落式的几何形制为主,高高的院墙将内部空间围合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四、结论

作为“杂”学文化的代表之作,《淮南子》所体现出来的哲学观、文化体系及其内涵对我国传统“和”文化影响深远。纵观《淮南子》中构建的“和”文化体系,它不仅继承了秦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更蕴含了超越时空的智慧。其中所强调的“中和”“和谐”“融合”以及“和愉”的内涵无不对为人治世有着根本性启示。虽然整本书中诠释的哲学观念杂而多,但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其体现出的“和”却不仅仅包含一个宏大的文学体系,更强调了不同哲学理念在各个领域的融合衍生。《淮南子》不仅吸收了儒家中正平和的秩序观念,融合了老庄天地阴阳之和的生态理念,更基于“和”的文化内涵解决了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有为”“无为”两者之间的对立与矛盾,提出了至美至善的美学概念和原则。这意味着《淮南子》“和”文化体系研究不仅仅在文学和哲学领域作用不可估量,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应用方面也具有巨大参考价值。《淮南子》“和”文化体现出的城市规划美学特征,对现代的城市规划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淮南子阴阳城市规划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嫦娥奔月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论《淮南子》的治学观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淮南子》一部先汉学术史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