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对公共空间认知的影响

2021-11-10胡焓冰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3期
关键词:新媒介公共空间

摘要: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用于建筑空间中的媒介也不断迭代。空间是物理性质的容器,而媒介则是精神需求的体现,现在空间中媒介的主要功能多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存在,服务于空间本身和使用者,无形中拓展了空间原有功能,影响人的空间认知和行为方式,并对设计本身也产生影响,因此探索新媒介对公共建筑空间的认知影响,对于探索空间形式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介 公共空间 空间认知

新媒介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媒介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主要影响人对事物理解和思维方式的转变。随着媒介概念和观念的不断迭代,传播方式也随之改变,似乎脱离了空间的限制,但最终空间还是媒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并且逐渐将媒介空间作为传递和表达信息方式的延伸。又进而影响人的空间认知和生活方式。

媒介是有着传递,接收和传输信息功能的物质载体,主要受技术和传播方式多元化改变的影响。两者的改变催生了新的信息生态,技术的进步和使用价值的多元增强了媒介的包容性。如果说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了容纳身体的物质条件,媒介就是对精神需求的实现。当下所指的“媒介”实际上是一个泛化概念,互联网、自媒体、全媒体、媒介融合等概念都被广泛使用,领域相互交叉因而不尽相同,而在公共空间中,具有媒介接触空间的运用包括,媒体融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信息设备连结等,都是基于网络的媒介传播方式,功能表现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资源,满足使用者的多种合理使用需求,提供优质服务,而服务的创新需要新技术的应用,需要有效的资源识别体系,和有效整合保存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有效运用新媒介技术,利用媒介移动空间,通过可移动等多种便捷形式,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

虽然媒介形式从印刷时代到电子科技时代的表现,实时性似乎使得空间概念逐渐淡化,但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内容生产,还是表现出对于空间的依赖和被其限制,有的只是空间与时间重要性的变化。最终还是以适应和实现传播优化为主要方向,通过全息影像、装置展示、触屏交互等方式,扩大传播,拉近与大众的距离。

现有的媒介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是通过多种方式直播、记录、保存、再现、还原场景,以及沉浸式的传播方式影响人的感官体验和信息获取。运用于在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最重要的是在空间层面上拓展了空间实体功能,并重构精神空间对使用者的感官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对空间的认知,在数据分析后又重新作用于空间,并影响空间中的设计认知。因此对于空间中的感知规律印象,和行为心理即空间认知的关注,也影响着空间环境设计。

公共空间的认知规律

关于空间认知,其维度因空间句法的提出而更加深化,往往对于复杂的空间系统,采用组构的方式进行部分、片段式的体验,从而形成对整个空间系统认知的概念模型。从广泛意义角度来看,空间具有质的维度,即在空间中使用者有着使用认知,与此相对的是设计者角度出发的设计认知。人对于空间有着意象认知,有具体实质物理空间中的通过道路、节点、区域、标志物边界的结构性意象。也有从场地历史、使用主体来认识的特有意象,也有人提出其本质是场所。从量的维度则引发了对空間原型以及类型学的讨论与研究。狭义上指包括城市空间和室内空间的环境认知。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其内核是文化价值和意识,因此对其研究多基于政治、生活、经济及文化背景的研究,也是空间转向研究的开始。公共空间是随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的物质空间实体,经过长期发展和规划通常作为城市肌理,在城市整体环境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多样性和具有一定程度包容性,是相互理解共同促进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社会生活发生促成良好社会交往发生的空间,简单的开放与无限制不能完全定义公共空间,所以对公共空间的认知更多倾向于其媒介属性。

从影响人的行为层面,公共空间的形式改变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所以空间的组织规律也尤为重要。空间组织形式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信息,形成认知地图,体现在局部与整体的之间良好的组织关系,使人的认知过程变的清晰,以空间的可理解程度来评价其合理性。通过了解人对空间认知的过程并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到公共空间使用情况和预测人的活动模式,使用现象等。

媒介对公共空间认知的影响

媒介带来人交往形式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摆脱了时空在社会关系中的密切性。吉斯登的脱域理论描述了这样现象——网络使社会关系暂时脱离了情景,在场性也变得不再重要,形成脱离物理地点的现象。传统的社会关系因为时空关系脱离而重构,现代的时空格局打破了距离和边界限制。这种超越限制也不再是物理上的限制,还具有形而上的文化上的虚拟限制。当下媒介的语境所说的公共空间也具有这样的属性,既有着空间实体,也有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信息传播打破交流边界,形成完全虚拟和虚实共存的新型空间。也因此通过对整个空间,一项项目作为媒介进行分析,公共空间的空间形式和其虚拟形式就是媒介。

对于媒介影响下的公共空间的认知,在设计角度是为创造公共性,形成文化生产和日常交流的重要场域,现在的公共空间是通过媒介将各个领域联合,组构成理想空间形式。而空间组织系统变化,影响了空间关系变化,从而影响了人对于空间的感知与认知。

新媒介影响下,现在的城市已经是媒介与建筑的复合形式存在,人的社会交往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逐渐形成的知识共享、文化交流,具有交互功能,能够以一种集体实践的形式,体现共同协作和社区交流学习的公共空间,提供给了人们学习新的交流技能的空间,也诞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与交流场景。

小结

媒介带来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承载媒介的空间设计也需要对于外部的整合和统一,通过瞬时和空间序列,流线以及其他元素共同叙述。空间的形式更多的向开放共享,模糊实体与虚拟的边界形成平行交互,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会被替代,而空间使用的反馈机制变得重要,空间中数据信息收集有利于改进之后的设计,即以布局合理性为主,兼有虚拟与具有复合功能的空间形式,是公共空间与媒介共同实践的结果,因此对这两者关系的深入研究,利于公共空间的未来形式探索。

参考文献:

[1]《设计心理学》唐纳德·诺曼译.中信出版社出版,2003.

[2]《数字艺术论(上)》廖祥忠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空间——从功能到形态》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日)原广司著,张伦译,2019.

[4]《空间组构与认知》韩默 庄惟敏.世界建筑,2018

作者简介:姓名胡焓冰,性别女,出生年月1994年1月,民族汉,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新媒介公共空间
浅析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融合与创新:探寻中国电视新闻的渐变趋势
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