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我们永远在“剁手”?

2021-11-10严飞

现代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拜物教拜金主义销售者

马克思用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提醒我们:应该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做金钱的奴仆。

剁手的双十一

每年的11月11日,都是一年一度的“剁手”大赛。

很多人早早在购物车里囤积好了心仪已久的商品,焦急地等待这一天的来临。有些人甚至在半年前有想买的东西,也会想着:“等到双十一再买吧。”在买买买荷尔蒙和各种促销策略的刺激之下,大家都在疯狂地抢购一切可以抢到的商品,这背后是一条被坚信的购物原则:抢到就是赚到!

这注定是一个冲动大于理智的夜晚。2019年的“双十一大狂欢”,仅仅开始1分36秒,天猫的成交额就突破了100亿元,当天最后的总成交额则突破了2600亿元。

当然,这样的标志性数据也不可避免带有水分,因为剁手高潮过后,就是物流的高潮,物流高潮过后,就是退货的高潮。冲动消费下的不理智行为终究会被账单上的消费额带回理智。

我的一位朋友,就在双十一到来前的一周,早早看好了一套服装,在零点刚过的时候,就把紧连着的3个号码的衣服都拍了下来。她的理由很简单:“留下最合身的,其余都退掉。”这种看似理智的消费,实际上背后还是冲动的荷尔蒙,否则怎么会如此虎视眈眈地为了这套衣服,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去买呢?

但无论如何,双十一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甚至一部分人的命运。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在人们纷纷扬言“再买就剁手”之后,为什么双十一的销售额只增不减,这是否反映了人们的消费欲也在上升呢?人们纷纷拜倒在商品的石榴裙之下,到底又是什么在激发和推动着这场消费的狂欢?

揭示资本主义神秘性的基本工具

在当今时代,消费越来越主导我们的日常行为。你能不能消费,消费什么,似乎都构成了你的社会地位、身份与声望。为了追求这样的地位、身份、声望,我们对商品越来越迷恋,越来越依赖,越来越喜欢在我们的朋友圈、微博上晒出新买的衣服和包包,也越来越需要琳琅满目的商品来装点我们的生活。

这种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它背后的理论,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提出,商品拜物教是“揭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的神秘性的基本工具”。

这种神秘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这还得从商品的生产方式说起。

商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劳动生产的本质应该是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和目的,这时的劳动是私人的。

但到了商品经济的环境中,人们实际上就是互相为对方而劳动,劳动就不再是私人的了,而是具有了社会属性,也具有了交换价值。所以,人们在进行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时,就不再仅仅只是考虑自身的需求和目的,而是必须要考虑市场的需求。

人们生产出一个产品是期待它能被卖出去,能够在市场上流通,能够被消费者所喜欢。因为只有商品被卖出去,它的生产者才会获得收益。如果商品可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它的生产者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更多的收益。

设想一下,你在双十一购物节的每一次剁手,比如买到了一件衬衫,你就无形中进入到成百上千的生产关系当中,这种生产关系包括为你提供购物平台的电商,电商中每个独立的商铺运营者,店铺中的客服,店铺里的采购人员,店铺使用的快递公司,运送衣服的货车司机,将衬衫送到你手中的快递小哥,服装厂的每一个员工,布匹的销售者、生产者,棉花的种植者、采摘者,等等。这一切就发生在你的一个简单的付款行为中。

在这样的过程中,商品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被悄无声息地掩盖起来了。我们每一次的购物行为,仿佛都简化成了物与物之间、物与金钱之间的交换。换句话说,不再是商品生产者支配商品经济的运作,而是商品经济反过来支配着商品生产者。

当商品经济反过来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效果。因为人和人的关系被物和物的关系遮蔽,那么社会对于一件物的评价便直接决定了对此人的评价,人们就会形成一种以物的交换价值为导向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状态。

人们在这种价值导向下,为了获得更多的点赞和流量,就会选择娱乐至死的营销方式,甚至放弃了对于专业与真实的坚持。

金子,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商品拜物教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货币拜物教。人们对货币的崇拜,通俗来说就是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的核心自然是金钱。那么金钱的本质又是什么?

在马克思看来,金钱是一种最可怕、最有效的理性量化工具,把所有的物品全都圈进了商品的范围内。是金钱用一套简单的数字,便解决了所有复杂的比例关系。一件东西一旦成为商品,便立刻取得了以金钱为标示的售价。它和其他商品之间的价格高下、交换关系也变得一目了然,物与物之间的交易比例,一旦被转化成金钱数字关系,就很容易被固定下来。于是我们就活在将所有东西都看作商品的环境中,也就必然用价格来架构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被价格包围,被价格剥夺了欲望的自主性,纷纷拜倒在金钱,或者说货币的脚下,这是马克思看到的人的可悲之处。

马克思对拜金主义有着很多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拜金主义严重地损毁了人们心中的道德自律,当我们活在一个任何东西都成了商品的环境中,用价格代表的金钱货币来构建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时,会导致我们感到更加空虚、迷茫、失去方向。

最鼎盛的消费时代

对于置身现代社会的个人而言,消费时代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繁盛的时代。我们被商品世界所包围,几乎要做最大的挣扎才能不购物,因为不购物反而才是不正常的。

我们看到,生产者想尽办法将产品做得更加容易被消费者青睐和购买。比如,普通的包装生产和营销已经司空见惯,在了解到当前的消费者追崇文化消费时,商家也会开始打起用文化进行包装的小算盘,使精致包装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商品功能本身。有的时候,人们购买的已经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一种外在的包装。

我们也看到,销售者在产品本身之外,也在想尽办法讨好和吸引消费者。如今,除了传统的电视和网络广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甚至一些短视频平台博主都成了商家广告营销的平台。商品的销售者想尽办法通过抓眼球的促销活动来促进人们购物。比如商家会推出各种形式的满减活动,而电商平台的“跨店满减,整点红包雨,红包抵现金使用”等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刺激人们更多的购买。

这种情况下,享受到折扣和满减的消费者通常都会有一种打了胜仗的成就感,似乎是占到了便宜,省了钱,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快感。很多時候,由于现代人生活的忙碌和精神的空虚,人们常常选择购物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来填补自己的内心,人们购买商品不再是因为需要使用它,而更多的是占有和享受这种购物带来的心理体验。

这场购物的狂欢活动中,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看似都曾是商品的主人,而实际上却都成了商品的奴隶,成了商品的敬拜者。我们都想控制自己的购物欲,一边高呼再买任何商品就“剁手”,一边在汹涌而来的商品面前,忍不住一次次掏出钱包、掏出手机,买回来更多的东西。

马克思用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做金钱的奴仆。我们今天读马克思,就是要提醒我们,不要活在一个只有金钱观和价值观的世界中。

(摘自上海三联书店《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作者:严飞)

猜你喜欢

拜物教拜金主义销售者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销售者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再思考
——《民法典》删除《侵权责任法》第42条之解读
跟团在景点买到假货 能要求旅行社赔偿吗
《资本论》视域下马克思自由观的再探讨
跟团游中买到假货找谁赔
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崇拜: 德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新推进
张异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代青年的拜金主义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女性拜金主义择偶观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