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辛亥革命》为例

2021-11-10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5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孙中山

山东 卢 梅

《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 课的教学内容,笔者设计这节课时,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情为基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全新的角度解读辛亥革命,从而转变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学情是做好课程设计的前提。笔者研究高中与初中教材内容,发现初中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分三次课对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做了详细讲解,因此学生在初中已经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从深层次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及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性。鉴于此,笔者在对《辛亥革命》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内容做了大胆地取舍,对难点、重点问题做了详细讲解,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内容只做简要的讲解。

为了让学生从宏观上更为全面地把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笔者采用史料实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具体课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简单勾勒辛亥革命的过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想起初中所学知识,为这节课的内容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

二、不同阶级的救国道路探索

(一)展示关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救国道路探索

图1

图2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图片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内容,知道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探索的失败具有时代必然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农民阶级先后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因为其阶级局限性均以失败告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结果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慷慨就义,这场改良运动宣告失败。

图3

图4

(二)地主阶级救国道路的探索

设计意图:19世纪60 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教师教学时可提问学生:为什么在20世纪初会有另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从而导入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这些内容学生在初中并未学习,但和辛亥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要做重点讲解。

材料一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 300 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席卷全国各地各民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当初次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人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1900年底惠州起义)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上述材料,教师可提问学生,为什么20世纪初清政府还要再进行一次自救运动?然后提示学生自己研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材料一反映了民变次数多,说明清王朝阶级矛盾尖锐;研读材料二时要注意20世纪初前后国人对革命派的态度,即从“诅咒谩骂”到“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甚至“扼腕叹惜”,从而总结出清政府陷入困境的结论。

图5 部分留日学生与孙中山合影

图6 编练新军

图7 “皇族内阁”

材料三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设计意图:教师提示学生观察三组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第一幅图片展示的是教育方面,清政府鼓励海外留学,而图片上留学生与革命派的领袖孙中山合影说明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第二幅图片展示的是编练新军,采用新式的武器和新的编制,新军中最具实力的是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第三幅图片展示的是政治方面,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十三人组成的内阁中,满人九人,而其中满人皇族又占七人,所以被称为“皇族内阁”。

教师可提问学生,清末新政除了这三幅图片所体现的内容外,还有哪些其他内容,同时提醒学生研读教材相关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建立系统的认识。通过小组探究与学生讨论的方式,根据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与影响来谈谈对托克维尔这句话的理解,从而过渡到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探索上。虽然这部分内容初中没有涉及,但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背景,所以教师要重点讲述。

教师总结: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是种瓜得豆,本想巩固自身统治,反而却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而加快了清政府灭亡的速度。清政府的自救没能救自己,更谈不上救中国。而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探索的救国道路都失败了。20世纪初,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就落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之路

图8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辛亥革命的过程,方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

图9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内容杂多,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在上节课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把不明白的问题报给课代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爆发与结果;辛亥革命的影响。

1.理论构建的共和之路

图10

图11

图12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的发展过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在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了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将此纲领总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图13

设计意图:三民主义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教师要重点讲述。通过研读三民主义的材料,有利于学生全面评价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局限性是导致辛亥革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知道历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时空性。

2.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共和之路

(1)从革命的爆发看

图14

材料四湖北“铁矿林立,兵工比肩”,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和整体水平仅次于上海而居全国第二位。而湖北枪炮厂制造的枪炮,是全国最优良的。这不仅使起义的新军有良好的装备……可以就地取得充足的供应。

——陈小京《武昌首义的偶然和必然》

材料五湖北革命党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自己的成员以当兵为掩护,长期潜伏于新军,使革命党人充实于新军的各基层骨干之中。到武昌起义前夕,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已为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为武昌起义的发动和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蒋元重《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意图:材料四反映了湖北经济水平比较高,且武器制造比较发达;材料五反映了湖北革命党人力量的壮大,这说明革命首先在武汉地区爆发是因为其具有比较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这是“情理之中”的,而保路运动的爆发使得湖北防务空虚,又是“意料之外”的,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革命在武汉地区爆发。

(2)从革命的结果看

材料六“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祈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1912年袁世凯在就职临时大总统的演说

材料七“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

材料八安徽都督孙毓筠以专使来,言需饷奇急,求济于政府。孙先生即批给二十万,余奉令至财政部,则金库仅存十洋。

——引自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回忆

材料九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袁世凯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十(袁)“在中国有信誉,在外国有好名声,是唯一可望从目前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是中国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

——据《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整理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呈现以上材料,让学生思考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的原因。提示学生分别从袁世凯、革命派两大方面作答:袁世凯掌握军事财政大权,获得了帝国主义和立宪派的支持,具有较高的威信;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军事上屡屡受挫,军事实力不敌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新军,同时还缺少财力支持。从而让学生知道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是情势所需,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足够的实力,革命就需要做出更理性的选择。所以从革命的结果来看,仍然蕴含着“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

材料十一第二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

第三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统率海陆军。

——摘自1911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两份史料,明确孙中山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明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这部宪法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是中国法制的一座丰碑。

3.世人眼中的共和之路

(1)亲历者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十二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1912年

(2)后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十三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多种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让学生知道史料按其价值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直接史料)是指在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记载亲历者眼中的辛亥革命的史料是一手史料,后人对辛亥革命的描述、评述则属于二手史料,一般说来,一手史料的价值高于二手史料,但是也不能绝对化。

(3)你眼中的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以教师呈现的史料为基础,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认识,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图15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知道,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在民族存亡之秋,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和探索。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救亡图存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时代呼唤着新的阶级和新的革命理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辟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新纪元。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孙中山的绰号
“危险的侵略者”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