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半开放试题提高学生“史料证伪”能力
——以“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教学为例

2021-11-10福建王晓玲颜志文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5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石门史料

福建 王晓玲 颜志文

半开放试题考查目标直指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破解该类试题是中学历史教师校本研究的重中之重。史料实证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史料证伪则是史料实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证伪的方法有辨析史料的来源、制作、形式、字体、文体、著录、记载等。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学界研究的红海,荣孟源、罗尔纲等考据大家辈出,名篇迭现,这为半开放试题的命制提供了诸多可以直接利用的素材。故笔者以“太平天国运动”这一知识点教学为依托,探讨如何利用半开放试题提高学生的“史料证伪”能力。

一、利用史料来源进行史料证伪

利用史料来源进行证伪是指从史料来源、流传过程入手来考辨史料的真伪。无法溯源的史料,犹如无法重复操作的理科实验,无法获得学界的认同。史料来源证伪是确定史料真伪的最重要途径。学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史料来源真伪的研究颇多,笔者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命制一道半开放试题。

例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表1中真实可信的史料,并说明理由。

表1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的思考路径可如下。

①分析选项A。依据材料可知,浙博馆藏石门太平天国文物在1957年被浙江省文管会收购,因此石门太平天国文物来源清楚。而从“收购凭证上有捐献者的姓名、住址和文物名称、奖金数额,现存浙江省博物馆财务档案”可知,石门太平天国文物征集手续完备,是可以溯源的史料。由此可以推断出选项A 浙博馆藏石门太平天国文物史料出处完整,是真实可信史料。

②分析选项B。材料中《圣库收据》是梁氏父子从农村购得的文物,无从得知购置《圣库收据》的具体地点与具体的卖家。因此太平天国《圣库收据》史料来源无法证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圣库收据》作伪的可能性很高,是不可信史料。

③分析选项C。依据材料可知该文是在1961年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根据辛亥革命襄阳亲历者张玉衡的日记改编。而从“张玉衡去世,其日记由其外甥刘叔远保存”可以得出,《辛亥革命襄阳见闻录》的流传过程是清晰的。因此就史料流传过程而言,选项C《辛亥革命襄阳见闻录》是真实可信的史料。

④分析选项D。依据材料可知,菁浦县下忙票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整理清朝军机处档案时发现的”。这包含两重含义:①清军打败太平军后,青浦县下忙票作为报功奏折的附件,上呈清中央政府;②青浦县下忙票的内容可以与清朝军机处文字档案相印证。因此就史料来源而言,选项D 青浦县下忙票是真实可信的史料。

二、利用史料制作、形式考证真伪

史料制作指对史料原料、制作技术进行研究,是史料证伪的重要途径。而史料形式是否符合制度,是否合理,也是史料证伪的重要方式。关于太平天国史料制作、形式的研究有众多文章,笔者依据《绍兴太平天国壁画调查记》《关于史料的鉴别》《绍兴神怪人物壁画非太平天国壁画考》命制一道半开放试题。

例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表2中真实可信的史料,并说明理由。

表2

本道试题涉及相关专业知识较多,学生不易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的思考路径可如下。

①分析选项A。依据材料可知,该旗“长期被三元里更练馆保存”,就史料来源而言,三元里平英团旗是真实可信的史料。但是该旗“洋布用缝纫机制作”,而缝纫机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869年李鸿章访英归国后,将镀金缝纫机作为礼物,送给了慈禧太后。就史料制作而言,三元里平英团旗不可能早于1869年出现。三元里平英团旗出现史料制作方式和时间自相矛盾的情况应如何解释?从材料“凡出队必以此为标志。烂了再造,式样百年来未改”可知,由于三元里平英团旗易破,现存三元里平英团旗是后人的仿造品,但是式样没发生变化。因此从史料制作而言,选项A 三元里平英团旗是假的文物。

②分析选项B。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浙博馆藏石门太平天国田凭的成分是韧皮纤维40%、竹60%,未经漂白。根据相关造纸技术的研究,可确定石门太平天国田凭属于手工纸。第二,该田凭没有木浆成分,而从清末开始,手工作坊造纸为了降低成本,便会添加废纸,此时的手工纸均含有木浆。因此浙博馆藏石门太平天国田凭的时间是在清末之前,而在清末,有人去伪造太平天国田凭这类文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从史料制作而言,选项B 浙博馆藏石门太平天国田凭是真实可信的史料。

③分析选项C。绍兴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根据地,出现太平天国壁画可能性很高。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在壁画中不允许出现人物,并且反对佛教、道教,反对神怪。而从“神将使用法宝,雷震子驾云作战”等壁画形式可知,这些壁画不符合太平天国制度,不应该是太平天国的壁画。选项C 是伪史料。

④分析选项D。从材料可知,《幼学诗》封面刻板,和真的壬子二年刻本在“边刻回文图案相同,书名字体相同”,从版式上看应该是真的。但是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在南方,《幼学诗》封面刻板怎么会在山西临汾呢?据当地文史学者研究,太平天国《幼学诗》封面刻板应该是太平军北伐部队遗留下来的。因此就史料形式而言,太平天国《幼学诗》封面刻板是真实可信的史料。

三、史料字体、文体等方面证伪

史料文体是文献史料证伪的重要工具。而手写笔迹、印刷字形、避讳改字和用字习惯等都是史料证伪的依据,文章体裁、用词皆属于史料文体证伪的内容。据此笔者命制一道半开放试题。

例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表3中真实可信的史料,并说明理由。

表3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的思考路径可如下。

①分析选项A。第一,从民歌语汇来看,“农民领袖李秀成,是我伲农民大恩人”是现代白话文。史料语汇须与时代一致,如果超出时代,就有可能是后人伪造的。因此苏南李秀成民歌作伪可能性很大。第二,在太平天国的直接辖地对身居要职人的名字是要避讳的,不允许直接称呼。在苏南李秀成民歌,直接称呼李秀成的名字,违反了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总之,称谓各有定制,不合于制度者多是伪品。最后在苏南李秀成民歌提到“杀了土豪和恶霸,领导我伲把田分”。据史学界研究,李秀成从未打土豪分田地。综上所述,选项A 苏南李秀成民歌不是真实可信的史料。此民歌形成原因可能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些苏南文化工作者将歌颂近代革命领袖的民歌套在了李秀成的身上。

②分析选项B。根据材料“不准清国银元通用”,但是1887年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在这之前流通的白银称为银饼、银钱,从西方流入,被称为鹰洋。因此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并没有出现银元,自然就不可能有清国银元一词。史料中用词必须符合时代特征,如超出时代,就有可能是后人伪造的。由此可以推出钱江上天王策是后人造假,是不可信史料。

③分析选项C。从材料中“果能自拔来归,不求全责备;片长薄技,定即录用无遗”可知,石达开在该文没有避讳“全”字,违反了太平天国的避讳制度。但能否因此断定该文为假史料。笔者认为,1857年天京事变后,石达开避祸离开天京,虽然坚持太平天国旗号,但是实际上已经自立门户。因此不遵守天王洪秀全的礼制,不避讳“全”字并非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因此选项C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募兵训谕是真实可信的史料。

半开放性试题作为新兴的历史检测工具,解题模型的建立还在探索当中。笔者认为从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入手,形成系列原创试题,对学生的复习应当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石门史料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史料二则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太平天国钱币新考》出版发行
游石门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