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中国古典名著大单元的学习策略
2021-11-09余晓玮
余晓玮
【摘 要】统编教材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中编排了中国古典名著,围绕“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从易到难,由浅及深,从习得到应用,逐步引导学生走向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基于这样的编排,中国古典名著大单元的学习需“点·线·面”相融:点,聚焦要素,循阶导读习方法;线,整体观照,纵横联读提能力;面,多措并举,延伸畅读品原著。
【关键词】中国古典名著;大单元;学习策略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统编教材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中编排了中国古典名著,增添了教科书的传统文化分量,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围绕“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本单元还精心设计了开放活泼的助学系统和练习系统,从易到难,由浅及深,逐步引导学生从尝试方法到提炼方法,真正走进古典名著。基于此,教学时教师可从“点”切入,聚焦要素,循阶导读习方法;顺“线”链接,整体观照,纵横联读提能力;由“面”展开,多措并举,延伸畅读品原著。
一、点:聚焦要素,循阶导读习方法
课文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载体。本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两篇精读,两篇略读),聚焦章回体小说,围绕语文要素,由易到难,由扶到放,有序编排。因此,学习课文需关注“古典”“章回体”“小说”等,引导学生聚焦要素,在循阶导读中习得方法。
(一)猜读词句,越过理解盲区
本单元中,除《草船借箭》是根据原文改写,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呈现外,另外三篇课文皆選自原著,《景阳冈》和《猴王出世》选作课文时有删节,《红楼春趣》则直接展示原文。古典名著中生僻词句较多,加之创作背景特殊,学生理解的难度很大。编者在教科书中没有过多地注释,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好方法——“猜读”。从精读课文《景阳冈》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猜测词义,到略读课文《猴王出世》运用多种方法猜测语句意思,再到《红楼春趣》要求“联系语境大致读懂故事”,遵循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学习规律,实现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
猜读,不是毫无根据胡乱地猜,可以联系上下文。比如,《景阳冈》一课中,学生不懂“大虫”为何意,联系下文“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就能猜出“大虫”指的是“老虎”。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只要了解大意即可,如遇到《红楼春趣》中“剪子股儿、籰子”等词,只要知道是与风筝有关的物品就行了。在阅读中充分尝试运用猜读策略,有助于学生越过理解盲区,尽可能地一次性将章节甚至是一整部著作读完。
(二)细读回目,把握故事情节
回目,即每一回的题目,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对句形式,也是章回体小说的特色之一。回目的前后部分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语言高度凝练,大多由人物和事件组成,也有“地点+人物+事件”“人物+地点+事件”或“人物+事件+地点”等形式。古典名著中的每一回故事虽大多以某一人物或事件为主,但往往多线交织,人物众多,内容繁杂。阅读时不妨借助回目来把握故事情节。
一读回目,粗知故事大意。教材中的选文题目经改写后,往往只用三四个字来概括文章内容,让人难解故事大意。若引入原著回目,学生一读便可初步了解故事,再读故事,便可细致了解起因、经过、结果。因此,就具体某一回故事而言,细读回目可让学生快速了解其大意;就整本书而言,串读所有回目可让学生粗略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二借回目,预测故事发展。学习《草船借箭》后,学生可借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预测故事的发展方向,讨论黄盖受刑是“联吴抗曹”的一环,还是黄盖计谋失败真的受罚。细读回目,可发现“密计”二字大有文章,预测顺之展开,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原著,验证预测。
三串回目,勾连人物故事。阅读《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精彩片段后,学生可联读第五十九回的“一调”、第六十回的“二调”,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借助回目开展阅读,既能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品读言行,了解人物特点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古典名著之所以经典,原因之一就是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大多古典名著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上运用的笔墨较多,而在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上不够直接。这就需要学生在猜读、粗读,整体感知故事的基础上,通过细品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理解人物形象。
例如,《猴王出世》中,通过品读石猴重复、短促、带有感叹号的语言,学生充分感受它的内心活动,读懂它的顽皮、率真。抓住石猴反复的动作“看”——“仔细再看,再走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也能读出它心里的想法,感受它的胆大心细、勇敢无畏。再如,《红楼春趣》中,从“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学生读出宝玉对贾府上下众多丫鬟、姑娘的熟悉与体贴。另外,从他的“一看、一急、一摔”中,同样能体会他的内心活动,认识他率真可爱的一面。选择人物言行进行细读,可使学生调动阅读和生活经验,紧扣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进而产生追根溯源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二、线:整体观照,纵横联读提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个系统工程。需打破单元选文孤立教学的传统观念,站在单元统整的高度,整体教学,横向助推要素落地,也需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做好学段的衔接、整合。
(一)对比阅读,品味语言特色
四大古典名著题材、风格各异,语言表达方面各具独特的艺术价值。阅读时,可通过文白对读、多篇比读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去品味文本语言,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一是文白对读,体会原著语言。为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单元首篇课文《草船借箭》采用的是现代文改写版,较之于原著,语言表达上有较大差异。课后“阅读链接”提供了与课文第8、9自然段对应的原著片段,通过文白对比阅读,学生自然能体会出原著文言意味浓厚,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进而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是多篇比读,体会各自特色。四大古典名著的语言各有特色,将本单元几篇课文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发现并体会其语言特色。如将《草船借箭》《景阳冈》对比着读,透过诸葛亮、武松的语言,学生品悟到:虽然都描写英雄好汉,但两部小说存在很大差異。《水浒传》是讲述绿林好汉起义的英雄传奇,武松等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汉,本质上还是武夫,因而人物语言多粗俗、豪爽,作品语言便呈现生动、简洁、明快的特色;《三国演义》则是讲述三国时期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小说,人物善谋划,因而语言精练畅达、逻辑严密,形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风格。古典名著语言艺术登峰造极。多形式比读,有助于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秘妙,感受名著的语言魅力所在。
(二)单元统整,助推要素落地
本单元的编排紧扣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篇章页点明语文要素;两篇精读课文呈现要素具体的形态,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要素;口语交际渗透阅读方法;习作是对语文要素的深化与运用;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进行语文要素的梳理与提炼;“快乐读书吧”把学生的阅读从课文引向整本书,是对语文要素的拓展运用。整个单元围绕语文要素,从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进行整体设计。
基于此,教学亦需加强整个单元不同内容间的联系,统整选文系统与助学系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分点落实,点点相连,依序推进语文要素的落地。首先是篇与篇的统整助推。梳理故事情节是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之一。《草船借箭》可依照常规的记叙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梳理故事情节,《景阳冈》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列小标题梳理情节,《猴王出世》则可通过“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它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这两个提示性问题梳理故事情节,由扶到放,逐步落实语文要素。其次是各板块的统整助推。根据学生的需要,可将“交流平台”前置学习,让猜读、借助资料、结合影视剧等阅读方法尽早运用到课文学习中去。同时,发挥口语交际(表演课本剧)、习作(写读后感)的拓展延伸作用,促进学生深入阅读和创造性输出。
(三)学段衔接,整合能力提升
阅读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着眼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了解各年级阅读能力要求,做到心中有谱,手中有方,有序衔接。
一是阅读方法的衔接、整合。本单元涉及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包含猜读、跳读、速读、借助相关资料读等。例如,跳读建立在二年级“学习默读”、三年级下册“带着问题默读”、五年级上册“在不影响理解内容的情况下可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的基础上,是对这些阅读能力的运用与提升,为六年级上册“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做好铺垫。
二是名著单元的衔接、整合。教材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都安排了名著阅读。两个单元都关注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同的是,前者聚焦中国古典名著,侧重阅读方法的初步学习;后者聚焦外国文学名著,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对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两个单元在能力训练上体现了从易到难的训练梯度。古典名著单元中涉及的诸多阅读名著的方法可以在外国名著单元中直接迁移运用。
不管是阅读方法还是名著单元,衔接是为了更好地整合,遵循各学段阅读能力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协同推进。
三、面:多措并举,延伸畅读品原著
古典名著单元具有“导读”的功能,目的是让学生愿读、会读、爱读古典名著,走进广博的经典传统文化。阅读时,可多措并举,畅通渠道,丰富形式,联读、活读、趣读原著。
(一)从一篇到一本,联读原著
课文只是个引子,目的是引向整本书阅读,引向原著阅读。教师可以教材作点,以整本书阅读为面,由点及面,由课内到课外,不断拓展,实现单篇课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融合。
一是发散式联读。学习《景阳冈》后,学生被豪爽、艺高胆大的武松所吸引,通过阅读“资料袋”中对其命运的简介,更是对武松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趁热打铁,以武松为核心组织发散式联读:先由《景阳冈》联读到“武十回”,丰满武松的英雄形象;再由“武松打虎”联读到“李逵打虎”,感受英雄的鲜明个性;最后由武松这一英雄形象,联读到各怀绝技的一百零八将,这样整部《水浒传》也就读下来了。
二是聚焦式联读。学习《猴王出世》后,教师便可顺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孙悟空的不同称呼为核心开展聚焦式联读,寻根求源,勾连回目进行阅读,并梳理出孙悟空的成长轨迹,感受其历练成长的过程。由一篇引向一本的阅读,需紧扣学生认知的“趣味点”,在他们急不可待之时点一把“联读”之火,助燃“悦读”之苗。
(二)从一种到多样,活读原著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都是大部头小说。若机械运用一种方法阅读,学生很快便失去了兴趣,整本书阅读也就成了空谈。除本单元重点介绍的借助回目开展阅读,学生还可灵活运用多样方法助读名著。
可运用批注阅读。在文字精妙处、疑问处、启发处、留白处,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边读边思,边悟边品,这样读书有痕,且便于后续的交流,也有助于学生将阅读推向深处。
也可借助资料阅读。古典名著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其背景和叙述的故事年代比较久远,且涉及天文地理,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障碍,因此,收集相关资料帮助阅读很有必要。比如,阅读名著前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阅读具体章节时拓展相关的历史典故,读完整本书后引入后人评价,等等。这样,既搭建了助读系统,又为学生拓展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除了文字资料,还可引入影视作品,使章节和剧情相互观照,降低阅读难度,提升阅读兴趣。
还可运用图像化策略化繁为简,如用流程图梳理故事脉络,用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用人物名片具化人物形象。
总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喜好与名著的特点,灵活选用、组合方法进行阅读。
(三)从个体到联盟,趣读原著
个体和联盟是两种不同的阅读组织形式。个体是指独立阅读的学生个人,联盟是指根据阅读兴趣、任务组建成的多人阅读共同体。由于很多古典名著是大部头小说,加之古白话文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阅读古典名著对于学生个体的意志力而言是个大考验,联盟共读恰能弥补这一不足。
联盟共读的形式多样:可以同伴共读,同班同学或者邻里朋友组成“文学小圈圈”,定期或不定期共读、交流;可以亲子共读,居家时孩子与父母共读名著;也可以师生共读,教师适时作方法的引领。共读的方法也可多样:组织班级读书会,交流、分享阶段性阅读心得;选择精彩章节分角色、改剧本,表演课本剧;开设故事讲堂,以说书形式将精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读完原著后共同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丰富的共读形式和方法,既能保持学生持续阅读的动力,又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使其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外显,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小学阶段进行古典名著阅读,重在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唐晓敏.“连滚带爬”地阅读有价值[J].小学语文,2020(5):63-64.
[2]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6-7.
[3]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4]章琴.古典名著单元教学语文要素如何落实[J].小学语文教学,2021(8):16-17.
(浙江省建德市洋安中心学校 31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