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及课堂类型

2020-09-26潘香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单元课型范式

潘香君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大单元教学是一次教学的升级。大单元教学具有关联性、非均衡性和生长性特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形成的常规性层序课型、专题式探究课型、体系化联通课型和结构化模型课型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数学 大单元 课型 范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基于课程目标,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数学课程进行适当改革,抓住国家课程的结构和体系,依据教材进行大单元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本就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聚焦同一内容但是学习课时不固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根据知识点将一个单元分解成若干课时逐一教学,编排体系有逻辑,每课时的知识点很清晰,但是教学过程显得单薄,数学还是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覺。而设计具有数学味的大单元教学虽然是基于传统的教学单元,但却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整体设计,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与方法体系,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跨界融合、打破时空、联通异域,是师生乃至家长共同参与开展的丰实的学习探究活动。将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有效统合,让学生真正站在数学学习的中央,使得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浸润式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

小学数学中的“大单元”教学是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可以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有机结合,因此大单元教学有其重要使命,也具有一定特征。

1.关联性

小学数学中的大单元教学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充分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联系,也会让学科彼此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调用已有知识、方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将学习内容置身于网状的学习资源中,使其与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才会产生亲切感,激发好奇心,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积极的自主学习者。

2.非均衡性

在大单元教学中,学习内容一般是在常规课堂中进行,也有一部分内容需要拓展空间,延伸至家庭或社会,如学校的场馆、超市,城市的博物馆,校外的课程基地等。基于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学习时间也不是课堂固定的40分钟,依据实际情况可长可短;学习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开展问卷调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开展实验研究等。

3.生长性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设计,能够助力师生在课程教学中向上生长。大单元教学的整体关联设计及教学的灵活性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真正以“生”为本,通过课程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最佳效应点。大单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他们找寻适切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建构完善的知识与方法体系,在合作与探究中培养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生长。

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课堂类型

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分布在教材的各单元中。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我们根据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整合相关资源,整体设计单元课时,呈现不同的课堂类型。

1.常规性层序课型

有的单元内容在整体设计时按“整体感知课—课堂合学课—练习拓展课—复习梳理课”这样的思路推进,这就是常规性层序课型。

在《脑科学与课堂》一书中提到,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视野或者“整体图”来指导学习时,我们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以前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能更好地说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2]。因此,在常规性层序课型大单元教学中,首先设计一节整体感知课,先让孩子置身于一片森林中再认识每一棵树,对本单元的学习有全面了解,对深入理解和记忆很重要。整体感知课根据实际内容可以是完整的一节课,也可以是20分钟的前置课。当学生对整体有初步的认知后,再一起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更关注在感知课中产生的疑惑或是感兴趣的内容,突破认知边界,学习新技能,生长创新思维。课堂合作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可以按教材内容递进,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单元内整合,合理安排课时。练习拓展课基于教材练习及时巩固,同时又基于实际生活适当拓展,提升综合运用能力。最后进行单元复习梳理,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后交流分享、相互启发、不断完善,从而建立网状的认知体系[3]。

例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内容,传统单元安排3课时:认识千克、认识克、练习五。在进行大单元设计教学后,我们基于原先的内容安排进行整合,如表1。

在这一大单元教学中,所用课时不变,但是内容进行了整合、拓展。周末在家长陪伴下,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走进超市、菜场,寻找“千克和克”的身影;并且在这个单元开启之时,笔者就告知学生学习完这一单元后将开展“1千克”挑战赛:比一比谁能够徒手拎出约1千克物体,学生在空余时间会主动练习这一项技能。挑战赛不仅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帮助他们形成量感。这样的整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的表征、交流能力得到训练,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感与数学精神。

2.专题式探究课型

专题式探究课型是专注学科特色、聚焦学科课题的研究,融合传统单元内容设计,可以分为文化渗透课、新知学习课、实践体验课、练习分享课。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知识价值,更有人文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数学所特有的文化教育价值。在专题式探究课型中,文化渗透课基于教学内容以及研究专题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文化、传统文化等内容;新知学习课聚焦教材学习核心知识,渗透数学思想,夯实四基;实践体验课则是基于教学内容结合场馆、课程基地等资源,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的实践体验课;练习分享课则是基于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练习,并结合实践体验分享感悟。

例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元、角、分”,在开展大单元设计时,我们结合学科组的市级课题“小学数学融入财商教育的实践研究”融合设计(见表2)。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我们聚焦认识人民币的学习重点,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大多是用微信、支付宝、刷卡等方式结算,学生接触钱币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教师应整合资源拓展教材,渗透货币文化,链接财商知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做中学”“在玩中学”。第一课时的“货币的初步认识”基于学生的好奇疑问,主要介绍货币的发展史、货币的用途,简单了解目前世界的通用货币,然后聚焦人民币认识特征。第二课时是整合原本的第一、二课时内容,重点探究进率,学习简单购物。第三课时先开展实践体验课,学生拿着仿真钱币模拟购物,在付钱、找钱的过程中学会计算,是知识学习类及能力锻炼类的财商教学活动。第四课时结合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适当练习,并让学生分享活动感悟,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表达能力,同时养成健康、正确的消费习惯。

3.体系化联通课型

体系化联通课型是基于教材内容纵向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学习中获得的经验、方法迁移运用到同类新知识的学习思考中。大单元设计时可将整个单元内容划分为前置课、探究课、练习课、生长课。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教学中,我们就按体系化联通课型来设计大单元教学(见表3)。

将圆置于平面图形中思考,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且已经探究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学会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有的学生甚至通过平时的数学小实验探究过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学生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来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及面积,但是由于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所以需要唤醒他们的记忆,撬动他们主动认知的积极性。因此,大单元教学中的前置课应运而生,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思维导图先梳理知识与方法脉络,在点拨引导、合作交流中完善经验。磨刀不误砍柴工,前置课的铺垫是为了更好地开启新知识的学习。在新知学习时,采用数学实验方式开展探究,学生能快速进入深度思考中,生成合理丰富的课堂资源。在探究圆的面积时,学生不仅想到转换成长方形,还想到转换成三角形,并借助实验工具验证展示(图1)。

在体系化联通课型中最受学生喜欢的是生长课,即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最感兴趣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打破学科边界、突破地域限制,志同道合的同伴组队合作研究,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潜能共同解决问题。本单元中的生长课是“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基于学校魅力数学馆中的方轮车开展的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五个研究小课题,分成五组寻求不同学科教师及家長作为导师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研究。在展示交流中每位学生侃侃而谈,绽放研究的光芒。这样的生长课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激情,给予他们绽放的舞台。

4.结构化模型课型

结构化模型课型顾名思义,是在单元体系内建构模型,包括建模课、用模课、拓模课、梳理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渗透模型思想,并激发学生主动运用。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在大单元设计时就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化模型课,我们将之整体设计如表4。

学生在整体经历这一单元的学习时,引导他们主动地构想模型、建立模型、运用模型、拓展模型,从而能够在这样的课型中真正感悟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建模教学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学生不仅仅止步于知识与方法的层面,而且能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形成应用数学模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真正走进数学的“核心”。从而让数学“模型”的魅力吸引学生爱数学、懂数学、会数学,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积淀核心素养的过程[4]。

大单元教学是一次教学的升级,让学生对数学世界的认知变得丰厚,在多元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温度、厚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不同范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他们在充满奇趣的数学旅程中尽情探索,在通往真实世界的道路上,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心,真正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赖艳,符英.小学数学“四课合一”单元教学一体化设计原则[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10).

[4] 李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大单元课型范式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谨言慎行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