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度量与分析
2021-11-09赵子竣涂文清
曹 敏,赵子竣,胡 雪,涂文清
(1.自然资源部城市国土资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广东 深圳 518034;2.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 言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场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发展其提供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和持续发展的能量来源[1],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的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2],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各国的共识。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及169项子目标[3],它是千年目标的一个延伸,目的是综合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
国内对于SDGs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环境治理等重大发展议题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起来。陈军等研究提出了基于统计和地理信息的跨学科综合评估方法,撰写了浙江省德清县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报告,为区域SDGs践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3]。沈明等结合地球大数据,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构建了美丽湖泊综合评价体系[4]。徐晶和张正峰从生产、生活和生态关系角度,在SDGs框架下,构建了新的土地可持续评价体系[5]。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和城镇化水平最高、城市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6],在产业革命和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人口、社会和环境资源各方面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区,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具体指标,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4个方面构建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及其时空特征。
1 研究区域及数据获取
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包含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和上海市,共有41个市,面积为35.8万km2,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先发展地区(图1)。本研究采用的经济社会类和资源环境类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主要使用了中国宏观经济、中国区域经济、中国城市等数据库,以及《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此外,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来源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图1 研究区域
2 SDGs指标体系构建
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别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4个方面,结合SDGs目标构建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将其分为四个子系统,选取的SDGs指标如图2所示。
图2 SDGs指标选取
考虑到指标本土化问题和地级市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基于SDGs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经济子系统选取了8个指标,社会子系统选取了8个指标层,资源子系统选取了5个指标层,环境子系统选取了5个指标层。
表1 基于SDGs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考虑到不同指标之间的符号、范围、正负情况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标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三类统计指标:正向、负向和适度指标[7]。正向指标是指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负向指标是指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阻碍作用;适度指标是指当指标过大或过小都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该指标应当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本文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负向和适度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公式分别见公式(1)-(3)。
(1)
(2)
(3)
权重是评价指标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程度,为使指标数据更加客观反应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本文采用熵值法对指标客观赋权[8-10],计算步骤如下。
(4)
(5)
(6)
(7)
式中,x′ij为第i时间(或城市)、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n年份(或城市),m项指标;Pij为第j项指标下第i年份(或城市)所占的比重;Sj为第j项指标熵值;wj为第j项指标权重;Vi为第i年份(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值。
3 SDGs时空特征分析
3.1 可持续发展能力时序特征
长三角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如图3所示,3个省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低于其他两个省。上海市在2009年之前城镇化建设高,基础设施完备,社会子系统综合得分高,同时上海注重环境保护,PM2.5含量得到控制,环境子系统综合得分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于三省。2009年之后,三省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城市建设得以提升,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综合得分提高,三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2011年超过上海市。
图3 1999—2018年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特征
本文采用市级指标体系,根据公式(7)计算1999、2002、2006、2010、2014、2018年长三角地区各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运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各个类的差异最大化,将其分为5个层级,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1999—2018年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东高西低的态势,上海、南京和杭州一直为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上海居长三角地区首位。上海市是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是长三角的“龙头”,具有多种政策倾斜,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科学创新的“五大中心”,对周围地区有巨大的带动辐射作用。
图4 1999、2002、2006三年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格局
图5 2010,2014,2018三年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格局
由图4和图5可知,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一直居于长三角地区首位,位于第一层级,但是上海市的综合得分有所波动。南京市、杭州市和苏州市也位于第一层级,不同于上海市,南京市和杭州市的综合得分都呈上升趋势。第二、三层级城市多为上海、南京和杭州这3个市附近的城市和沿海的城市。第四层级城市多为江苏苏北地区和浙江的台州、金华、衢州。第五层级城市多为安徽省内城市,如安庆、六安、宿州等城市,主要是由于经济不够发达,经济子系统得分低。宿州市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中综合得分连年最低的地区,但是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为探讨长三角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聚类和异常值分析,聚类空间分布如图6所示,长三角大部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聚类呈现不显著特征,中东部部分地区呈现高-高聚类,西北部部分地区呈现低-低聚类,20年间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聚类空间格局情况没有太大的变化。1999年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等城市为高-高聚类,如图6(a)所示。2018年只有苏州和上海为高-高聚类,如图6(f)所示,聚集不显著的地区增多。
图6 长三角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聚集图
4 结 语
本文结合SDGs具体目标,采用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4个原则,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市域尺度的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并计算出其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并分析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时空特征。得到如下结论:
(1) 对比长三角地区内三省一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省一市呈波动上升趋势,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于其他两省。
(2) 长三角各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格局表明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呈“中东部高,西北部低”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