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2021-11-09姚志奇王彦敏
姚志奇,王彦敏,金 丽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1 包豪斯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工业革命对手工业的冲击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率先在欧洲爆发,催生了新能源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机器化大生产的到来,使传统手工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工厂制造替代作坊加工成为时代主力军。批量化、标准化、高效化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了劳动分工细化。原有造物中按照个人构思、选材、制作全流程的手工业加工制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设计师从手工制造业中独立出来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手工艺人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
1.2 工业生产对设计的呼唤
工业化追求高效标准,只有通过批量生产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为保证高效批量生产的产品能够功能稳定、使用安全、外观一致,以便流通到消费者手中时可以降低退货率和返修率,让企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严格制定产品设计、选材、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标准并切实执行。同时,批量化和标准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设计研发成为产业链中重要的环节,只有在批量生产之前通过有效构思、策划、规划、设想、计划,按照优选的设计进行打样试制,才能避免开机后的损失。
1.3 现代设计的诞生
人类自从使用和生产工具开始就伴随着造物,大到城市的营造、构筑物的建设,小到生活日用品和人体饰品的制作,都离不开设想和构思。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从加工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业是在工业革命后。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级的国际工业博览会,由于产品粗制滥造,没有之前慢工出细活时期的品质,导致展品受到上流社会、艺术家和广大民众的抨击。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出现了改良质量低劣产品的一系列运动,如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新艺术运动、荷兰的风格派等等。这一时期,以艺术家为代表的社会有识之士不断反思,就如何提供优质、有文化内涵、能融入环境和受民众欢迎的产品来服务人们的生活、提升设计在生产制造中的价值作了大量的思考与实践。1907年成立于德国慕尼黑的德意志制造同盟(DeutscherWerkbund),为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石。该组织的设计师遵循功能主义理念进行设计实践,以彼得·贝伦斯为代表的设计师设计了如电水壶、电风扇等大量的工业产品,同时设计了AEG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等建筑。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和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1887—1965)等都曾经跟随贝伦斯从事设计工作。他们抛开原有范式、柱式、图案等古典风格元素,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德国一直重视工业制造,当时计划开办一所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培养设计人才,以此振兴制造业。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创办包豪斯设计学校,后来汉斯·迈耶和密斯·凡·德·罗担任第二、三任校长。包豪斯所提倡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不断得到传播并迅速影响了全球的设计及设计教育。
2 包豪斯教学理念分析
2.1 包豪斯设计理念
1919年4月,格罗皮乌斯提出《包豪斯宣言》,确定了回到设计的本源,抛弃已有风格的抄袭,通过材料元素、工艺技术组合建造符合新生活的物件,这一综合设计观突出了创造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包豪斯提出3个基本观点:1)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1]。该观点体现出造物与设计的本源,认为设计不能将形式审美法则与时代的物质技术手段割裂开来,用新的物质技术手段去套老的形式风格是不对的,设计也不能脱离人的需求和生活地“为设计”而设计,设计应该找到根本。正如我国最早设计文献《考工记》提到的“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设计应该遵从功能、材料技术、审美的法则进行,不能脱离根本。
2.2 工作坊与设计师的培养。
为了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和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包豪斯教授艺术的形式导师和教授材料生产工艺的工作坊导师共同进行教学,把实体项目引入到教学中,建设了细木工和装配工坊、金属工坊、陶瓷工坊、雕塑造型工坊、壁画工坊、编织工坊及印刷工坊等工作坊,按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线,在学校生产了像瓦西里钢管椅、坎登桌凳等影响现代生活的设计作品[2]。
2.3 课程体系分析
包豪斯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养,学校教授有关平面、色彩、立体的构成规律,学生要进行材料、工艺学习,还要融合文学、音乐、电影艺术、医学、物理、数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促进设计能力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两大部分,如表1所示,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包豪斯将教学分为工厂实习和学校教学两部分,学生通过1年的工厂学徒,在“学徒”阶段进入工作坊要完成各种材料和工艺的生产加工训练,后期学生还会到建筑工地从事操作性的体力劳动,考核合格后升入学校学习。学校教学采用工作室制,重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所有的教员都称为“师傅”,师生们自己设计校园的教学楼,宿舍等空间,设计并自己动手制作家具和工业产品;教学过程采用“双导师”制,由设计教师和工作坊技师共同授课。
表1 包豪斯课程设置[3]
3 包豪斯的发展与壮大
3.1 布扎与包豪斯的比较
纵观前工业时代和工业时代西方艺术设计学科发展与设计教育的历史,可以看出,自从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和设计教育以来,主流的设计师培养模式为2种:一种为布杂体系(Beaux-Arts),一种为“包豪斯”体系,如表2所示。这2种体系对培养设计师和促进各国设计教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两者虽然都是以培养设计人才为目标和任务,但由于对设计思想理念认识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和实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表2 布扎与包豪斯简要比较
3.2 包豪斯在美国的影响
包豪斯于1933年在德国柏林被迫关闭之后,该校的大量教师和学生移民到美国,1937年格罗皮乌斯定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38年密斯·凡·德·罗任美国芝加哥阿尔莫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该校1940年改名为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大批有着包豪斯血统的设计师到美国任教和参与设计,包豪斯的力量不断壮大,开始与布扎体系分庭抗礼[4]。
3.3 国际主义风向全球的蔓延
在包豪斯理念的推动下,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力通过美国不断向世界各地传播,大量从欧洲来到美国的现代主义设计师结合美国富裕的社会状况,形成了影响更加广泛的新设计风格。国际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大师菲利普·约翰逊在游历欧洲结识了许多现代派建筑设计师后,1939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师从包豪斯毕业的马塞尔·布劳耶(1902—1981年);后来受到密斯·凡·德·罗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两人共同设计了著名的西格拉姆大厦,完美演绎了“少即是多”的密斯理念。国际主义风格不再追求现代主义的经济性原则,而是通过玻璃幕墙、金属等材料表现简洁、单纯的审美感受,形成了一种视觉符号,脱离了包豪斯现代主义的初衷。
4 启示与重新解读
4.1 包豪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
包豪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和人们需求的回应。它并非是一种僵化的设计观和方法论,而是根据当时人文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利用科学的方法论找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的解决方案。工业发展为大空间建筑带来功能性要求,而基于需求的发明能实现大跨度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需要建造多层、高层、超高层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如何解决采光、通风、防水、节能等问题也就成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需要面对的课题,因此钢材、混凝土、玻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包豪斯提出的理念是切合实际的创新,不同历史时期和自然人文环境下,设计者要按现实条件提出解决方案。面对如今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可持续发展问题,人文传统和现代生活的隔离,新材料新工艺和智能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问题,设计师应该沉下心来认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设计来改变现状,使物质技术和文化创意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4.2 现代主义不等于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既是一种哲学思考、也是一种艺术运动,也称功能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由包豪斯学派提出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多提倡突破传统,创造革新,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重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特性,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现代主义风格是在现代主义设计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时为了追求“少即是多”“简约而不简单”,以及新材料给人带来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等视觉和心理感受而形成的特有符号,已经偏离了现代主义提出的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理念,导致为了实现“效果”而放弃其经济性和现实性原则。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虽然当今社会物质已经空前发达,但超前消耗资源的设计,过度关注形式美感和风格传承,将使设计理论变得僵化而无生机,只有结合新时代才能创造新成果。
4.3 焕发新生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追求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改变。从布扎和包豪斯2种体系的产生、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来看,在以工业化为基础,信息化和智能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包豪斯提出的为大众设计的哲学观、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规律性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并没有过时,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豪斯设计学校虽只存在短短的14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一群人践行其理念也必然存在历史局限性,但时至今日,以包豪斯体系为基础,吸收布扎体系创造的优秀成果,共同面对时代问题,构建功能性、技术性、审美性、经济性一体化的设计原则,以及优化理性与感性结合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形成开放包容的教育教学体系将使包豪斯焕发新的生机。
5 结 语
正如我国最早的设计经典《考工记》中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一样,包豪斯正是顺应了时代需求,克服了种种限制条件并发挥当时的优势,利用材料性能和工艺技术特点,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作品,并基于此通过探索形成和完善了设计教学体系。今天我们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虽然和百年之前有所不同(比如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快节奏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等),然而,只要像百年之前的包豪斯的理念一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实际,开放包容,用积极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就能创造优秀的时代作品。包豪斯设计及其教育理念正如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成果一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设计和教育也应该与时代同进步,抓住内核不断改良和优化其表现形式,结合我国当下经济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使用理性的设计方法创造符合人们需求的设计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