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考真题,突破哲学认识论复习
2021-11-09安徽刘志勋
安徽 刘志勋
(作者单位: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
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轮复习,需要探究高考真题,把握高考命题方向,科学有效备考;下面笔者通过分析近三年全国卷的部分高考试题,来把握哲学中的认识论这一重要考点。
一、高考真题回顾
【例1】(2021·全国乙卷·21)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
③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
④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真理和认识过程的相关知识。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诗句中的用字均能反映客观事实,只是涉及什么样的字更能表达江南春景的美,不存在谬误,①不符合题意;对于诗句中用字的反复推敲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江南春景,这离不开王安石的文学素养,说明了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的结果,②符合题意;经历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最终“绿”字将江南春景表露无遗,引人入胜,这说明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③符合题意;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④说法错误;故选C。
【例2】(2020·全国Ⅰ卷·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 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 版方案较简单,主要包括病原学特点、病例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发现与报告、治疗等方面内容。第3 版方案细化了中医治疗方案等内容。第7 版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形成了包括13 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12 分)
【解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认识论原理分析“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旨在考查推理和论证、探究和建构等能力,渗透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材料中“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 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真理性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材料中“第1 版方案较为简单”“第3 版方案细化了中医药治疗方案”“第7 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诊疗实践为基础,并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深化。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诊疗实践为基础,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指导诊疗实践又不断接受诊疗实践检验的过程。
二、把握考点内容
1.全面把握实践
(1)实践的概念: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必须且只能是人的活动,但并非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人类的认识活动不属于实践,动物的本能活动也不属于实践;②从对象看,实践改造的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和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③从性质上看,实践是一种改造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④从形式上看,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②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物质;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社会历史性。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3.全面把握真理
(1)从“三个统一”角度理解真理的内涵:①真理是客观性与条件性的统一。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②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③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表现在检验认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从形式上说是主观的,它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4.认识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从主体看,认识受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从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新旧教材对照
2019年统编版新教材增加了以下考点:
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的含义与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③理性认识的含义与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四、易错易混辨析
1.正确理解认识的对象、来源、基础、目的、获得途径、认识规律
①客观事物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的来源、基础和目的都是实践;
③认识的获得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源于实践;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
④认识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相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
2.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范畴,与物质相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范畴,与实践相对应。意识与认识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②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真理是一种认识,但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是正确的认识;
③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况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形成体系的认识不能成为理论;
④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体系,就形成了科学理论,所以科学理论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不一定是科学理论。
3.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①含义不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②过程不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指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即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③意义不同。只有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人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按规律办事;而只有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才能发挥认识的指导作用,有效地改造世界,才能使认识本身得到检验和发展。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指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所谓真理的客观性,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异性,而这些具有差异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等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五、理论联系实际
1.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 )
①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
②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③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题分析】理性认识必须依赖感性认识,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树,不能说二者谁更重要,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性认识,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排除②;材料强调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尤其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激荡着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学史力行,要做到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还有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学好党史,就要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在实践中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切实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如何做到学史力行,知行合一。(10 分)
【参考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4 分)②征服新长征路上的困难,要从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不断在实践中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3 分)③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自觉树立正确的认识,开展好各种实践活动。(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