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筋骨手法联合前屈牵引与放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2021-11-08喻欣荷刘国雄匡桥贵何兴凤
喻欣荷 刘国雄 匡桥贵 秦 佼 何兴凤 肖 龙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颈椎相关大、小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发生退行性变,使神经根受压,引起颈部、上肢症状及功能障碍。颈椎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7%~10%,其中CSR的发病率约占所有颈椎病的60%~70%[1],好发于中老年人,有发病率高、基数大等特点,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间接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2]。目前关于CSR西医给予口服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抗炎镇痛,但由于NSAIDs存在对胃肠功能有损伤等毒副作用,造成患者机体损害,不宜长期服用[3]。CSR 可归中医学“痹证”“项痹”等范畴。中医学认为“筋出槽,骨错缝”是CSR的关键发病病因之一[4]。《医宗金鉴》有“面仰头不能重,或筋长骨错”之描述,说明CSR的发生与筋骨失衡相关,颈椎的筋骨平衡可以维持颈椎的健康生理状态[5]。因此,治疗CSR需治病求本,注重调整筋骨平衡,缓解局部神经根受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改善僵硬、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本研究观察调筋骨手法联合前屈牵引治疗CSR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年龄50~70岁:治疗前1周没有使用过镇痛药物;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及《实用颈椎病防治指南》[7]诊断标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肩关节周围炎病者;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CS)者;合并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患有精神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重度骨质疏松者;重度骨质增生者;骨肿瘤者;中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医嘱遵从性差,随访依从性差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收治入院的CSR患者9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男性1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7.46±7.42)岁。对照组45例,男性17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5.94±8.5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疼痛评分和颈椎功能及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常规热敷、静脉滴注血栓通治疗基础之上,运用调筋骨手法联合仰卧前屈拔伸牵引运用调筋骨手法以达筋骨平衡。寻找筋结点:即感觉明显的疼痛点或条索状结节点;且于胸锁乳突肌近端寻找筋膜链反应点、压痛点等,用记号笔做标记。每次选点3~4处。施术:1)患者坐位,用法作用于颈项两侧斜方肌和颈项正中,以放松颈项部肌肉。2)用拇指按揉及弹拨法按揉弹拨颈部韧带、肌肉起止点处及风池、风府,部分颈段夹脊俞穴、肩井、肩中俞、天宗、曲池、合谷及颈部周围阿是穴与筋结点,各2遍,能耐受为度,力量由轻至重,速度宜缓慢。3)肘按揉肩井穴、筋结点,拿捏双侧肩井、筋结点。4)触诊颈椎关节紊乱、骨错缝,颈前屈15~30°且最大幅度侧屈。站于后侧方,一手拇指顶按患处棘突,余四指按于肩部,另一手托住下颌的同时朝施术者方向慢慢旋转扳动,旋转至感受阻力时,随即作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与此同时,顶按棘突拇指同时用劲向对侧推动,当可听到“咔嗒”响声,棘突有跳动感,立即松手。手法宜轻,结束后给予颈托保护。以上调筋骨手法每次时间约30 min,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仰卧前屈拔伸牵引(运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林定坤教授发明的简易颈椎牵引装置治疗,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720316913.3)牵引角度: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立于患者头侧,一手用虎口及手掌固定患者枕后,另一手小鱼际固定患者下颌,通过两手的配合发力,对颈椎进行手法牵引。先取中立位牵引,然后逐渐提拉增加前屈角度,边牵引边询问患者疼痛等症状的变化,症状减轻甚至消失时的角度即为有效牵引角度,角度范围一般为前屈20~45°,测量牵引角度并记录。牵引时间:应用简易颈椎牵引装置,按照上述确定的有效牵引角度行持续牵引,每次30 min,每日1次,牵引2周。牵引质量:牵引质量为5~8 kg,以患者舒适为度,通过牵引装置自带的测力计测量牵引质量,并记录。对照组给予常规热敷、静脉滴注血栓通治疗基础之上,运用调筋骨手法联合放血疗法。调筋骨手法同观察组。放血疗法:选取疼痛麻木的指尖放血。指尖予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针具选用0.30㎜×40㎜一次性使用针灸针,治疗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项目 1)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8]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从0~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烈。2)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对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估,总分为50分[9],分值越低患者病情越轻,分值越高患者病情越重。3)颈部关节活动度参考冷向阳主编的《骨伤科学基础》,正常情况,测量前屈、后伸35~45°(为方便取值,取40°)、左、右侧屈曲45°;左、右侧旋转60~80°(为方便取值,取70°),采用专用康复量角器,对治疗前后患者颈部关节的各方向活动度进行测量。所有观察指标采集时间点均为治疗前、治疗2、4、6、8、10、12及14 d后;评价时间点均为治疗前、2周疗程治疗结束后,疗程结束后半年随访。期间无终止、不良反应病例,无失访者,且无明显并发症。
1.5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进行疗效判定。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颈肩及上肢功能完全恢复,或者症状缓解≥90%。显效:症状明显缓解,上肢及颈肩功能基本恢复,症状缓解≥75%,<90%。有效:症状有所缓解,上肢及颈肩功能有所恢复,症状缓解≥30%,<75%。无效:上肢及颈肩功能未见明显缓解或者加重,症状缓解<3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成组设计两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NDI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VAS、N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NDI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NDI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4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VAS 6.23±0.76 0.92±0.53*△5.89±1.21 1.97±0.41*NDI 36.21±5.31 7.54±3.29*△37.98±4.74 18.34±4.16*
2.3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关节活动度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颈部关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度及左/右侧旋转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关节活动度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关节活动度比较(°,±s)
组 别 时间 前屈/后伸 左/右侧屈度 左/右侧旋转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50)对照组(n=45)14.12±4.13 36.45±4.17*△15.29±3.11 25.11±5.26*20.46±4.19 35.31±5.64*△19.14±3.67 23.19±4.21*26.16±3.89 56.42±3.47*△18.49±3.19 36.98±4.46*
3 讨论
CSR是因颈部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狭窄及慢性劳损等多种因素,致使颈椎关节的椎体骨、椎间结构及软组织等退行性改变,神经根受压,进而造成感觉和运动的功能障碍[11]。早期临床症状包括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上肢感觉障碍及运动功能异常等。晚期还可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丧失、肌腱发生无意识的活动及相关肌组织发生萎缩等问题[12]。本病多由劳损、年老体衰、外伤等病因病机,致正气亏虚,不能顾护卫表,外感风寒湿等邪气,留恋不达,流注关节肌窍,瘀滞脉络,经气不畅,气血阻滞,久则局部失于濡养,遂见颈项强痛,屈伸不利等[13]。
筋骨平衡是人体运动系统动态平衡的总称,当运动系统失衡时,则称为“筋出槽,骨错缝”,治疗主要以恢复筋骨平衡[14]。运用调筋骨手法以达筋骨平衡,于颈部两侧韧带和肌肉及相关穴位与筋结点施术,可解痉镇痛,促进颈椎部位血液流动,改善血液循环[15],清除肌肉组织代谢产物,达到强筋健骨作用,亦使深层组织、筋骨解除粘连,从而整复筋骨、纠正骨错缝,取得筋骨平衡效果。
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首先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林定坤教授提出的。在临床治疗CSR的过程中,林定坤教授发现通过调整颈椎前屈的角度可以明显缓解神经根性痛症状,从而采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疗法治疗CSR。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依据颈部的生理弧度调整牵引力方向,能够较大程度地增大椎间孔的间隙,最大程度减少椎间孔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有利于患者颈部症状的缓解[16]。仰卧前屈拔伸牵引限制颈椎活动,解除肌肉痉挛,纠正椎间关节的错位[17],消除肿胀,分解粘连,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的血液供应,促使颈部恢复其正常的功能[18]。
临床治疗结果对比研究表明,基于常规治疗基础之上,运用调筋骨手法联合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治疗CSR在临床疗效、VAS、NDI及颈部关节活动度方面效果更加显著。调筋骨手法联合仰卧拔伸前屈牵引治疗CSR比调筋骨手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的痊愈率更高,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疗效更加确切,并且简便实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广泛运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