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治郁针法联合头针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血清5-HT和BDNF水平影响
2021-11-08郑全成曾令慧黄新贻符永鋆
郑全成,张 宇,曾令慧,黄新贻,符永鋆
(1.三亚市中医院,海南 三亚 572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 100700;3.海南省中医院,海南 海口 570203;4.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 海口 570311)
脑卒中后患者往往伴有抑郁(PSD)等神经精神疾病,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常伴有睡眠障碍、食欲紊乱等症状[1-2]。目前西医常采用口服抗抑郁药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副作用较明显,停药后容易反复。卒中后抑郁在中医上属于“郁证”范畴,病机为肝气郁结,化火生痰,导致患者心神失养,引起情绪低落,从而形成焦虑、抑郁等[3]。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改善抑郁症状[4]。本研究探讨通督治郁针法联合头针疗法治疗PSD的疗效及对血清5-HT和BDNF水平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PSD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3.19±6.51)岁,平均病程(67.68±12.35)d。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3.07±6.43)岁,平均病程(67.50±12.27)d。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均符合抑郁的诊断标准[5],主要症状为心境低落,并伴有至少有下列4项:①疲乏感或精力减退;②无愉快感,兴趣丧失;③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④自觉思考能力下降或联想困难;⑤自责、自我评价过低;⑥失眠、早醒等症状;⑦反复出现自杀行为、有自伤及想死的念头;⑧性欲减退;⑨体重明显降低或食欲降低。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型:主症为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抑郁善忧、情绪不宁及失眠健忘;次症:不思饮食、失眠、健忘、胸胁部胀闷、面色萎黄及大便不调[6]。
1.3 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型,患者目前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②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③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失语、认知功能障碍者;②属于非抑郁性精神疾病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给予头针疗法,取穴位置: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和额旁3线。患者保持端坐位,采用华佗牌毫针(0.3 mm×40 mm)进针,与皮肤呈15 °向后进针,刺至帽状腱膜下,进针深度为30 mm左右,每个位置针刺1针,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每个穴位行针30 s,留针时间为30 min,1次/d,每周治疗5 d。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督治郁针法,取穴:膻中、神庭、太溪、百会、太冲、神门、四神聪、肝俞、内关、肾俞和心俞,患者保持坐位,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毫针(0.30 mm×40 mm)进针,针刺百会和神庭穴时,与皮肤呈15 °针刺,深度为30 mm,得气后高频捻转补法,时间为30 s;膻中、太冲、太溪、神门和四神聪直刺进针,进针深度约为15 mm,得气之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捻转时间为30 s;然后患者保持俯卧位,肾俞、心俞、肝俞穴向内侧斜刺进针,进针深度为20 mm,捻转1 min后出针,直到彻底止血之后结束治疗,1次/d,每周5次。两组持续治疗4周。
1.6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①治愈:抑郁症状消失,能够进行正常社会活动,生活能够自理,中医症候评分减少≥90%,HAMD评分减分率≥75%;②显效: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能处理大部分日常生活,70%≤中医症候评分减少<90%,50%≤HAMD评分减分率<75%;③有效:抑郁症状消失,生活自理能力恢复一部分,30%≤中医症候评分减少<70%,25%≤HAMD评分减分率<50%;④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中医症候等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7]。
1.7 观察指标
1.7.1 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前后对患者症候进行积分,主症为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抑郁善忧、情绪不宁及失眠健忘5项;次症为包括不思饮食、失眠、健忘、胸胁部胀闷、面色萎黄及大便不调等6项。主症每项为2分[7],次症每项为1分,总分为16分,评分越高症候越严重。
1.7.2 HAMD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HAMD评分评价抑郁状态,评分>24分为重度抑郁,评分越高代表抑郁状态越严重[8]。
1.7.3 NIHSS评分 采用NIHSS评价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9]。
1.7.4 采用Barthel量表评价ADL 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好[9]。
1.7.5 ADL评分 血清5-HT和BDNF水平,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5-HT和BDNF水平。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HAMD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HAMD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HAMD评分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评分、HAMD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血清5-HT和BDNF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5-HT和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5-HT和BDNF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5-HT和BDNF水平比较
3 讨论
在中医上PSD是“中风”“郁证”的一种合病,发病部位主要为脑部,脑是髓海,肝主疏泄,心藏神,肾主骨生髓,脾主运化,大部分卒中后患者由于久病卧床,气机失于调达,日久则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损、髓海失养和肾精匮乏而抑郁,所以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是调神理气和疏肝解郁[10-11]。隋朝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记载:“督脉出两目上颠,故与厥阴相会也。”督脉与肝经存在直接联系。对照组患者给予头针疗法,额中线在脑海前庭,是神庭穴之所在,针刺具有疏郁、开窍和宁神的功效。并且额中线属于督脉经穴,是督脉脉气之所发,总督全身之阳脉,是阳脉之海,针刺具有健脑调神的功效;额旁1线属于足太阳膀胱经,针刺该穴主治失眠、冠心病等;额旁2线位于前发际神庭穴旁,是阳维脉与足少阳交会之处,是足少阳胆经脉气之所发;额旁3线位于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并且前额属于阳明,阳明经多血多气;所以针刺以上穴位具有解痉止痛、宽胸理气和调畅气机的功效[12-13]。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通督治郁针法,肖伟等[14]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遵循“督脉通、脑窍聪、诸经通”的原则,提出通督治郁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旨在调节脏腑功能及机体活动、通达脑髓,选取神庭、百会、太冲、膻中和四神聪等督脉腧穴,针刺之具有理气解郁和通督调神的功效。针刺神庭穴具有开窍、疏郁和宁神的功效,与百会穴相配可通督调神、行气解郁;膻中与督脉腧穴相配具有协调阴阳和宽胸理气的功效;神门是心经的输穴和原穴,针刺之具有镇静安神和补益心气的功效,属于治疗“神志病”的要穴;春秋战国时期《灵枢·五邪》中记载:“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内关是心包经络穴,具有宽胸理气和宁心安神的功效;神门穴与内关穴相配能够起到清心安神、补益心气、行瘀血和通心络的功效[15]。太冲、太溪、肝俞、肾俞和心俞是脏腑原气所留滞之处,针刺之能够调节脏腑之气血,起到解郁安神和疏肝理气的功效。针刺以上诸穴共奏开窍醒志和疏肝理气的功效[16]。
本研究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较低,提示联用通督治郁针法能够改善中医证候。治疗后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HAMD评分和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HT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PSD患者分泌减少,从而产生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17-19]。BDNF用于营养神经元,且促进损伤突触的再生,其水平在卒中后患者中显著下降[20-23]。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5-HT和BDNF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本研究应用头针疗法具有解痉止痛、宽胸理气和调畅气机的功效,在此基础上联用通督治郁针法,具有开窍醒志和疏肝理气的功效,可增强临床疗效,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有助于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PSD患者采用通督治郁针法联合头针疗法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