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实效激励的提升策略
2021-11-07周文华
周文华
摘 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采取合理的方式激励学生已经成为高中班主任教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关注到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学生的有效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提高自信心,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为此,高中班主任教师必须更新个人的教育教学观念,要合理的采取激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自觉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之中。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激励教育;提升策略
引言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高中班主任教师必须关注到对学生进行激励的重要意义,事实也充分的证明了激励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班主任教师,只有充分提高激励学生,采取实效激励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更加认同,以免学生产生抵触感和不想合作的倾向。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推动激勵工作的有效性和常态化,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激励下获得个人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并以此来提高班主任的激励效果。
一、高中班主任时效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阶段对学生的激励是教师必须关注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在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但是其中的一些政策和导向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方面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在采取激励政策的时候,班主任教师不仅要关注到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升,也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与教师合作,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与班主任教师的沟通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也能采取更好的方式实施道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多样化学习能力的提升。班主任教师要着力完善激励组织,使班级激励工作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当前阶段激励工作大部分是由班主任教师进行的,而班主任教师的一些行为和思想会产生偏差,这就影响了激励工作的有效性。此外,在激励机制和注册制度方面,也存在着落后的景象。
二、充分发挥动机策略的重要性
要想实现有效的激励教育,班主任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首先就应当做到全心全意的对待学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班主任教师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将自己看做班级的管理者或课堂教学的主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情感的引导下积极的与班主任教师沟通,当然,班主任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处境,要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和多样化发展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激励方式的选取上,采取动机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能时刻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
要想有效的利用实效激励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班主任教师就要改进和创新传统激励教学的方式。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压力,教师如果只是以理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学生往往无法深入感受到教师的激励,激励政策也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教师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要在课后时间积极的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状态和真实处境,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也能表现出个人的积极性,激励政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除此之外,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依据,教师要选取班级内一些课堂表现或在某方面有长处的学生作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向该学生学习,从而丰富激励政策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激励方案。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时期,与实际奖励相比,精神上的奖励是更为重要的,班主任教师要认识到荣誉性奖励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采取物质奖励的同时,在言语和行为上给学生足够的激励。对于班级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在班级内召开一定的表彰大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获得的荣誉。通常来说,一个小小的鼓励就会让学生继续努力,并使激励政策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班主任教师必须采取情感沟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充分意识到激励政策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励政策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多样化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培森.高中班主任激励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0):129.
[2]张来桢.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7(27):174-175
[3]李隐富.管理中运用情感沟通方式的问题与作用[J].中小学教育,2016(1).
[4]张如芳.浅谈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J].未来英才,2016(13):140.
[5]董珊均.现阶段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实施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