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转变
2021-11-07张莉宜
张莉宜
摘 要:教师即研究者。为推动教师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转变,园所立足儿童视角,启发教师依据幼儿园需要开展深度融合和深度拓展的实践,借助马赛克方法和行动研究法,引导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强化技能、提升思维认知力,从而实现教师研究力的培养与园所教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儿童视角;马赛克方法;行动研究法;思维认知力
教师即研究者。为推进内涵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园所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锐意引领一线教师从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为推进教科研发展新思路,落实“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领,园所积极从现实出发,摸底园所教师心理,给予具体方向指导,并总结为方法论。
一、前期摸底
(一)将研究视为专门学问
对一线教师而言,她们对研究是存在畏惧心理,总觉着是专业人员的专门学问,即使园所开展了多次论文培训活动,也始终避而远之,对课题更是畏惧极深。当我们发出“教师即研究者”时,她们纷纷持疑惑或否定态度,抵触着研究任务。
(二)儿童观存在认知偏差
教师的儿童视角是指,教师的注意指向幼儿的观点经验、言语和行动。教师试图去理解儿童,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的经验世界,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创造出教师所认为的最有利于儿童的环境。而儿童自己的视角是指,儿童有自身关于其所生活世界的认知、理解和體验,儿童是自己本身,即儿童是积极的社会行动者,有着当下生活意义体验的生活者、社会文化的解释性再生产者、探究性学习者和权利主体。教师必须时刻反省——你以为的你以为的就真的是你以为的吗?在反省中,不断更新儿童观,树立儿童视角。
二、方向指导
(一)与幼儿园需要深度融合
1.从幼儿园需要出发,构建班本化课程
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有着自身独特的思路与路径,而班级也是如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班级为基点进行课程实施与发展,依据班级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共同兴趣,充分调动班级的各种资源,在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资源互动中,运用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识储备和教育智慧,与幼儿共同构建班本化的特色课程的动态过程。
教师是具有自我能动性的,能自主自觉地投身于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对班级幼儿的基本情况也是了解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创造性地创设课程,构建班本化的特色课程。园所也鼓励教师积极作为,给予创新空间和资源支持。
2.依据个人兴趣,把握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即儿童有自身关于其所生活世界的认知、理解和体验,儿童是自己本身。儿童是渴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渴望自己的想法被实现,其本身就是自主自觉的个体。教师可以结合个人兴趣,与儿童共同成长,推动儿童的发展成长。关于“儿童视角”的观念问题,教师必须要明确“儿童视角的理念是否很难落实在教育实践中?”、“在强调儿童视角的同时,成人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等问题的答案。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反省,方能将观念内化,充分把握儿童视角。
(二)儿童视角实践的深度拓展
1.关注研究的可信性
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关注研究的可信性,便是从实践出发,从儿童视角出发,让儿童成为研究的主人,研究者成为儿童的支持者,注重聆听儿童声音,并将儿童想法有机地转化为现实,即摒弃空谈研究的问题,在现实中回应或实现儿童的想法,具备可视化的证据或素材,以真切的改变说话。这方是研究的可信性的证据。
2.提高研究的深入性
儿童是研究的主体,循着儿童的视角,运用科学的方法,整体推进研究的深入。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推进者,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儿童的经验可能停留在某个层面上,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指引或支持,将儿童的经验有机地提高或升华。如鼓励幼儿观察和探究幼儿园的户外环境设施,指引她们加入到具体环境的研究中,她们会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反馈。
3.儿童视角的研究方法:马赛克方法
马赛克方法是由英国学前教育研究者克拉克提出,又被译为镶嵌法,即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混合,是一套旨在倾听幼儿对其周围世界看法的方法。
马赛克方法的具体内容:①自主摄影:儿童拿相机(研究者事先教授儿童基本的拍摄法),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自主拍摄;②儿童之旅:儿童带领研究者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参观,儿童扮演导游角色,自主决定参观地点和内容,并在参观过程中向研究者介绍参观时的所见所闻;③地图制作:儿童围绕研究主题制作相关地图;④图片选择:研究者为儿童提供一些有关研究主题的图片,请儿童选择他认为的最能表达研究主题的图片,并阐述理由;⑤魔法毯:研究者在一个光线柔和且安静的房间里,让儿童坐在毯子上观看与研究主题有关的幻灯片。
马赛克方法实施的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运用马赛克方法,引导幼儿表达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在方法运用的过程中,研究者主要扮演倾听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倾听幼儿,为幼儿使用某些研究方法提供技术支持;而幼儿则更多扮演的是表达者,充分地发挥主体性,展开对研究问题的探究。
第二阶段:多方交流反思,提炼儿童的视角。
儿童是这一阶段的中心角色。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多方交流的阶段。儿童自主拍摄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照片,积极收集各类素材,与同学、教师、环境等积极互动。同时开启儿童之旅和绘制地图等,让儿童介绍自己的所思所想。而研究者则随着儿童的视角收集相关的可视化素材,有意识地组装观点,重现儿童的世界,为下一阶段的调整提供素材。
此阶段重心在儿童视角上,研究者是素材的提供者,支持着儿童的表达,也自发地体悟儿童的内心世界。
第三阶段:基于儿童视角,对现状进行调整。
根据上阶段的研究结果,本阶段从行动研究层面进行调整。具体操作是,保留幼儿所认可的,改变幼儿不认可的。
马赛克方法强调的是,让幼儿在课程建设或园所发展中积极发声,研究者从主导者变为支持者,聆听幼儿的声音,理解幼儿的需求,并有意识地落实在教育实践中,使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人,并参与到课程的发展与建设中。
4.儿童视角落于实践的整体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行动和研究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即情景的参与者根据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研究,追求实际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实施策略
(一)明确研究的重要性,培养成长内驱力
自强者,不息也。教师要提升研究力,必从认识研究的重要性开始。研究,并非与论文或课题等同,它应是一种思考方式或认知理念,即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发现问题,以科学的方法推进问题的解决,吸收相关的理论知识或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究,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当教师认识到成长的紧迫性,成长与研究有着密切关系,那教师便萌生成长的内驱力,自发地参与研究、投身研究。这才是最为核心的部分。
(二)关注教育的日常性,养成问题发现力
那问题从何而来?便是从生活中来,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来。教师要时刻保持研究心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观察儿童,捕捉儿童的敏感点和疑惑处,适当地回应和支持儿童,从而推进研究的深入发展。
问题发现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是研究的源头,教师养成问题发现力,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辨析问题、考究问题,从而明确研究的方向,选择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升科学研究的敏锐度和方向感。发现问题,再辨析问题,从而选定研究价值高的问题,方能真正提高研究深度和形成有效的创新性成果。
(三)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提升思维认知力
一线教师习惯于完成具体任务或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停留在事务表面,缺乏对工作整体的布局思考。而中层也会习惯于将战术分解为具体计划和任务,掌握有方法论和思维模型,却也缺乏对战术的制定和问题的重新定义。每个层级都有着各自的局限,要实现突破,必要提升思维认知力。
所谓“屁股决定眼界”,即岗位对应责任,也对应认知层次。当教师具备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有意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便在工作中敢于质疑、善于发问、坚持研究,从而由内而外地关注思维层次,提升思维认知力。
【本文系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食农教育助推保育队伍成长的园本化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GH38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讀[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32-35
[2]陈晓红、李召存.马赛克方法实现儿童参与研究的好方法[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6):78-81
(作者单位:东莞市凤岗镇第二幼儿园,广东 东莞 5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