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2017-02-28王根梅
王根梅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教材的关系密切,要实施好教学首先必须研究教材,而要研究教材就必须坚持儿童视角的价值取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会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性,进行大量的素材堆积和繁多的活动体验,看似热闹的课堂,但学生并没有得到扎实有效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这样的课堂安排大大削弱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得到内化,更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眼里。因此,教学素材的选择需要教师潜心解读,把握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择取资源。
关键词:小学品德;资源;儿童视角
一、让我们做回儿童——站在学生角度选择资源
“课程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因此站在儿童的角度选择课程资源是品德资源选择之首要原则。
1.找准学生的关注点
【片段】一位老师执教《战争何时了》时,为了呈现战争的残酷与对人类的摧残,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飞机扔下的一枚枚炸弹,溅起的泥土四处散射开来,被击中的士兵被抛向空中。半空中的炸弹云一层层地上升,慢慢散开。两三分钟的视频看完,老师问学生的感受,“这炮弹云简直就是变幻莫测”“看得出这炮弹的威力的确不是吹的”……学生的这些感受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反思与改进】本片段中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很显然是失败的。为什么一个个悲惨、残酷的战争场面,学生却看得兴致勃勃,聊得津津有味呢?细细思量,不难发现是老师选择的资料中学生的关注点与本课的主题有了偏差。看着那一层层慢慢散开的炮弹云、那四处飞溅的“泥花”,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这儿了。
在另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时,她首先出示了班级中不同孩子的灿烂笑脸,然后聚焦到这些孩子的眼睛。看着这些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双眼,不由得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紧接着,老师又出示一张张儿童的忧郁、发愁、哭泣的脸。问学生:“这些又是怎样的脸?”然后聚焦他们的眼睛,“你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了什么?”继而老师把这些脸的图片慢慢地放大,让大家看到他们的全身和周遭。老师深沉痛诉:“正因为这些残酷的战争,使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是失去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悲伤、绝望笼罩着这些与原本与你们同龄,与你们一样有着朝气,有着憧憬的孩子们……”学生的神情一下子凝重了。所以说,找准学生的关注点,能让课堂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南辕北辙。
2.把握学生的经验库
【片段】《世界真奇妙》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各国服饰不一样的奇妙,运用了看电视剧剧照中的服饰,让学生猜是哪个国家的。老师分别出示的是《甄嬛传》剧照、韩剧《拥抱太阳的月亮》剧照和一部印度剧的剧照。老师让学生看着剧照猜猜图片中是哪个国家的服饰。学生一脸茫然,被叫到的学生没有一个答对,而且猜的过程也花费了很多时间。
【反思与改进】老师想引用热门的电视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择身边生活中的资源来组织教学。这本是一个不错的创新。但由于老师选用的都是成人看的电视剧,学生平时基本上不看这些,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根本答不上来。
同样一位老师在《世界真奇妙》中奇妙的服饰时,创设了一个“各国儿童过六一”的情境。在欢快的音乐中逐一出示各国儿童盛装的图片,随机介绍各种服饰。老师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各国的服饰都有各自特点!”“这么多的服饰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紧接着老师又出示一张被挡住上身的格子裙的图片。师:“这个孩子都被别人挡住了,看不清脸。你猜猜,穿着这格子裙的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然后揭示:苏格兰男人穿格子裙。这时“奇妙”的感觉自然在孩子们心里萌发了。
3.遵循学生的思维链
【片段】《动物植物和我们》教学中,老师列举身边伤害动植物的事件。插入一段微课视频《蚂蚁寻食》,讲述一个学生捉了一只蚂蚁玩,见到老师来之后马上扔了蚂蚁,然后狠狠地把它踩死。接着出示了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图片。老师的原意是想让学生明白任何有生命的动植物,他们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不能随意破坏,剥夺。视频还没有结束就有学生嘀咕了:“蚂蚁是害虫,干嘛不可以踩?”
【反思与改进】孩子的思维往往存在于一定的局限性,在他们的眼里,任何对人类有着显性和隐性伤害的动植物,不管伤害性的大小,他们统统都该死。同样的道理,孩子的思维也是单面性的,他们不知道从辩证的角度来说,对我们某方面有害的动物往往在另一些方面对人类却是有益的。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想法,老师硬把大人的想法强加于他们,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课后老师去向刚才那个学生了解情况,原来孩子家里不久前刚好遭受了一次“白蚁之灾”,于是全家进行了一次“灭白蚁”的运动。所以,在孩子看来这些蚂蚁本来就是“该死”的。在后来的教学中,老师把“蚂蚁”改成了“蚕宝宝”。对于那些辩证的现象,那些“任何生命都得尊重”的理解,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长,他们以后就容易理解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先从爱护身边可爱的小动物开始,懂得尊重生命,这就足够了。因为这是由他们现阶段的思维能力所决定的。
4.符合学生的水平线
【片段】在《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交警”这一职业的辛苦与重要,安排学生体验指挥交通的5个常见手势:直行、左转弯、右转弯、靠边停车。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乱成一团,甚至可以说是闹成一片。
【反思与改进】为什么活动体验的效果大大远离预设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与目标背道而驰呢?细分析一下,那就是老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没有充分考虑进去。交警指挥交通的手势原本就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是第一次刚刚学,一下学习5个动作当然有些困难了。基于以上分析,老师将5个动作变为2个动作。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缩小了活动所需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接着特制了“小交警”臂章,另外还邀请了一位动作比较到位的学生做示范。由于此次考虑到活动的示范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的手臂好酸哪!”“我都快坚持不住了!”“交警叔叔每天都做这样的动作,那一定更辛苦了。”这些话语充分展现了体验活动的成效,本环节目标也达成了。
二、让我们解放儿童——利用学生本身开发资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课程内容有重要意义。”其实,除了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的资源,学生本人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在这几次的培训中,也有好几位执教者巧妙地利用课前、课中或课后学生本身的资源成为课堂上的亮点,也对学生产生了不可言喻的影响。
1.动手创造资源
【镜头1】《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中,老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培育豆芽的实验。学生经过一周的时间与豆宝宝亲密接触,然后在自己悉心的照顾下,每天感受着豆宝宝的成长。在上课时,老师又让所有学生都把自己培育的豆芽宝宝带进课堂。
学生在课前种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植物长大的不易,已经有了要爱惜植物的感受。然后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与动物植物朋友之间的故事。正因为孩子们已经培育过豆芽,因而在课堂上很多学生说了自己是怎样培育豆芽的,以及看着豆芽宝宝怎样一天天长大的,说得井井有条。
课后,老师又建议学生把自己培育好的豆芽放在教室里美化环境,孩子们脸上一个个洋溢着自豪感。
这一系列的精彩都源于学生动手创造的资源利用得恰到好处。
【镜头2】在《秋天的果实》一课中,老师则把这堂课提前在国庆长假后,同时布置学生在长假期间由家长带领去乡下老家参观田野,参加农活劳动,收集秋天的果实。上课时,学生把秋天“搬”进了教室,有水果、蔬菜、坚果……学生通过摸一摸、闻一闻、夸一夸等活动,感受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因为有了前期实践劳动的感受,学生在汇报时特别精彩。
2.体验内化资源
【镜头】《世界真奇妙》一课教学中,老师用了“世界之最”。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与梵蒂冈从人口与面积上显著的差距,是这样处理的:请一个学生站起来拿着全班学生的名册点名。点过五六个孩子后,老师说:“你这样点名的速度大概是每秒钟1个。我们中国13亿多的人口,如果你1秒钟点一个人的名字,那么点完13亿的人口,那年你就是50岁了。而梵蒂冈的人口只有我们学校学生的一半。你看同樣是一个国家,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的人,而梵蒂冈却是这么几个人。你说奇妙不奇妙?”接着引出全世界共有22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和地区。
在此环节中,老师很好地利用学生数数的资源和学校学生数的资源,把13亿、1000这些抽象的数字进行了具体化。然后在比较中,亲身体验到世界上国家大小差距这么大,把一些客观的资源都内化到学生的感受中去了。
3.巧抓利用资源
【镜头】二年级上册《我就是我》一课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听课老师,请老师评价。听课老师给予了热情的表扬,孩子得到夸奖后就径直走了。执教老师连忙提醒:“客人老师给了你这么高的评价,你应该怎么做呀?”学生恍然大悟,立刻向客人老师道谢。这时执教老师笑眯眯地说:“能对别人的辛勤付出表示真诚的谢意,这就是更可爱的你!”
这是一位聪慧的老师,她敏锐地抓住了“学生没有道谢”这个生成资源,教导学生要养成感谢的好习惯,那也是可爱的自己的一个方面。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的品德教学亦然。因为儿童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而资源选取和开发是小学品德教学的核心和亮点。因此,站在儿童的视角,对我们品德教学的资源进行选择和开发,会让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春意盎然。
参考文献:
刘金鍉.学生思品教育全书[M].长城出版社,2010.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