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散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2021-11-07周乐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有效路径阅读

周乐

摘要:以《四季之美》的教学为例,探寻散文教学的有效路径。教学中,组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再读一读,在文本中走上两个来回,去体会文章描绘的景象、表达的情感及作者的个性特征。这样的阅读,真正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触摸到作者的心灵。

关键词:散文教学;阅读;有效路径

《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散文名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分别截取黎明、夜晚、黄昏、早晨的一瞬,描绘出四季之美。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浅近,营造出恬淡、沉静、幽深的意境。

阅读这篇文章,应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四季之美”。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沉浸文本,体会意境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以读为主线,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一、初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四季之美》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清少纳言非常善于描写,往往用几个短语、一组意象,便勾勒出一瞬的美景。初读课文时,抓住这些精美的短语,反复朗读,展开想象,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生字难词,又能为品读文章、欣赏美景做好铺垫。

【片段1】

出示短语:

鱼肚色的天空  微微的红晕  红紫红紫的彩云

漆黑漆黑的暗夜  蒙蒙细雨的夜晚  朦胧的微光

点点归鸦  成群结队的大雁  比翼而飞  窠里

凛冽的清晨  熊熊的炭火  闲逸的心情

师:课文中有一些生字短语,谁能读正确?

(请学生分行朗读短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学习多音字“晕”、生僻字“窠”)

师:仔细观察这些短语,你发现在结构上,它们大多有个共同点。

生:它们基本都是说一个物体,然后前面的词语是修饰它的。

师:有了这样的修饰,就能把这个事物描绘得更生动、形象了。在读这些短语的时候,如果一边读一边想着它描绘的样子,一定可以读得更美!

请学生边想象边朗读。关注“红紫红紫”“漆黑漆黑”等叠词的表达效果;以轻柔舒缓的语调读出“蒙蒙细雨”“朦胧”的感觉;对比“点点归鸦”“成群结队”的不同景象,读出不同的节奏与重音;关注“凛冽”的偏旁,感受清晨的寒冷。

这篇文章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便是多用形容词修饰事物,将其特征描绘得形象而具体。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将这样的短语集中呈现,重点朗读理解,以便给学生更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学这个板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展开想象,重构画面,进而练习朗读。如读“红紫红紫的彩云”時,引导学生想象彩云那绚丽而浓烈的颜色,并将其与“红紫的彩云”做对比,感受叠词的强化效果。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再读“红紫红紫的彩云”时,自然就更有韵味了。理解“比翼而飞”的词意又是一个难点,先请学生谈谈自己想象中“比翼而飞”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大雁是翅膀挨着翅膀地飞行,接着追问:“有什么样关系的人才会靠得这么近呢?”学生借助形象的画面,不仅很自然地记住了这里的“比”是“挨近、靠近”的意思,还感受到了其中温馨的情意。

小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理解文中的关键短语,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既能扫清阅读的障碍,又为深入品读文章、感受四季之美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品读,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少纳言描绘四季景色,虽然视角独特,但所写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文章语言浅近易懂,五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凭借已有的阅读能力,感知画面,大致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阅读,边读边想,边想边画,读出自己的体会。

【片段2】

师:走进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你一定会被其中的美景所吸引。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就像刚才读这些短语一样,一边读一边想象它的样子。阅读的时候可以做点批注,写下这些美景给你的感受。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并做阅读批注)

师:哪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体会?

生:夏天的夜晚特别迷人。(师: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萤火虫在飞舞。

师:你介绍的是漆黑漆黑的夜晚或者是细雨蒙蒙的夜晚。它们本身美吗?(生:不美)但是,点缀上这些萤火虫呢?

生:变得有趣一点了。

生:就有了一种朦胧美。

师:这样的夜晚也就显得更加迷人了。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秋天的景色也很美。风声、虫鸣,会让人感觉到田园风光的美。

师:是的,你看那归鸦、大雁,的确是一幅乡野生活的画面。你觉得点点归鸦为什么要“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呢?

生:也许它们是在外面辛苦了一天,想早点回家。

师:是的,家是温暖的港湾。

生:它们有可能捉到了虫子,要回家给自己的孩子吃。

师:家里让它牵挂。

生:天黑了,它们想早点回家,所以急急匆匆地回去。

师:那些比翼而飞的大雁,可能是什么关系?

生:可能是妈妈和孩子,在外玩了一天回来了。

生:也可能是兄弟俩。

师:早晨一起飞出去,现在一起飞回来。

生:它们还可能是一对夫妻。

师:是的,大雁是对爱情特别忠贞的一种鸟儿。人们常说的“比翼双飞”就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谁来把这温馨动人的黄昏朗读出来?

品读《四季之美》,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在上一次学习活动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将文字转换成形象可感的画面。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沉浸文本,读出自己的想象与感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并没有孤立存在的“景”,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一定承载了她独特的情思。阅读作品,正是应该去感受作者的这些情思。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理解力不同,阅读所得也就各不相同。对学生而言,画面容易想象,情感却较难体会。因此,在交流阅读体会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紧扣文中的关键意象加以联想、体会。如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将归鸦、大雁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感,想象它们的身份、形态、心理活动等,从而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温馨”凸显出来。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朗读自然入情入味了。同样,将“凛冽的清晨”与“熊熊的炭火”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再联系起炎热的夏天,吃一块冰激凌的体验,学生立刻体会到了,那就是“闲逸的心情”。

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关注学生的阅读所得,但更注重的是学生阅读体验的过程。因此,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品,再进行广泛的交流,让每个学生的理解基于文本,又独具个性。比如,关于夏天的夜晚,有人感受到的是朦胧之美,有人体会到的是宁静之感,有人关注的是萤火的浪漫,不一而足。关于这一段的理解,我们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在阅读,在体会,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三、对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四季之美》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还是传达的情思都极具独特性。事实上,美是非常丰富的,而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怎样引导学生感受“这一篇”的独特之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选择了对比阅读的方法。

【片段3】

师:刚才,在大家的品读中,清少納言笔下的四季之美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段描写春景的话,一边读一边想象它描绘的情景。

(出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师:朱自清所描写的这幅春景,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热闹。(师:哪里感觉到的?)蜜蜂、蝴蝶在不停地飞,还嗡嗡地叫着,让人觉得很热闹。

师:这是你听到的。还有呢?

生:我感觉生机勃勃、百花盛开,各种颜色的花都有,五彩缤纷的,让人觉得很有生机。

生:我感觉到花香扑鼻,因为文章里说到了“花里带着甜味儿”。

师:同学们读懂这段话了!回头再看清少纳言所写的春天,你发现它有什么独特之处?

生:清少纳言描写春天,没有写一般人喜欢写的鲜花、小草,她写的是天上的云。

师:她选择的视角比较独特。

生:一般人写春天,都是写白天看到的美景,她写的是黎明。

师:的确很少有人选择这个时间欣赏春天。

生:我们写春天,一般都是写它生机勃勃的特点,但是清少纳言写得却很宁静。

《四季之美》是一篇颇为独特的文章,它营造出了一种沉静幽深的美感。这种感觉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学生能够捕捉到,却未必说得清。教师适时出示朱自清先生的《春》的片段,唤醒学生对春天的普遍记忆——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有了这处对比,清少纳言审美的“独特”便显而易见了。于是,《四季之美》舍常取异的独特视角,所表现的宁静、幽深、安详的意境,也就更容易被学生体察。教师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美都是“独特的一个”,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会有不同的美的体验,正如那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四季之美》通篇写景物,然而透过景物,顺着情思,我们能感受到其后的“人”。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自己体会到的情感为线索,去体会“你觉得清少纳言是个怎么的人?”从她看天色变幻,感觉到她是一个很有耐心情感细腻的人;从她写萤火闪烁,感觉到她是一个浪漫有趣的人;从她偏爱归鸦大雁,感觉到她是一个温和柔情的人;从她写冬日闲逸,感觉到她是一个知足而乐的人……

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我们发现《四季之美》不是难读难教的文章,而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好教材。教学中,组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再读一读,当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两个来回,文章描绘的景象、表达的情感,甚至作者的个性特征,都一一出现在我们眼前。而这样的阅读,真正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了。

参考文献:

陈先云 .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 小学语文 ,2019(05).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有效路径阅读
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