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图式:文言文“小初一体化”教学的支点
2021-11-07杨小琴
杨小琴
摘要:认知图式是指知识的框架和结构,是记忆中表征知识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借助认知图式中的内容图式、思维图式、言语图式,可以在学生大脑中形成认知结构、心理模型,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深度学习,为学生跨入初中的学习奠定基础,能有效提升阅读的质量。
关键词:认知图式;文言文;“小初一体化”教学
小学统编版教材中,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文言文增至15篇,明显增加了文言文的阅读量。全新的教学内容,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小学的文言文教学如何为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认为,借助认知图式中的内容图式、思维图式、言语图式,可以在学生大脑中形成认知结构、心理模型,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深度学习,为学生跨入初中的学习奠定基础,能有效提升阅读的质量。
一、勾连主题,拓展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是“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又被称为“主题图式”。我们在阅读课文时,通常会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对文章主题的熟悉程度,是理解文章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内容图式掌握得越多,就越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学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储存能力及回忆信息的能力就越强。
(一)勾连已学,从“一篇”走向“系列”
统编版教材中文言文的主题都形成了系列,有的是记录名人故事,或赞颂他们的聪明才智,或赞颂他们勤奋好学,或赞颂他们的真挚情谊;有的蕴含深刻的哲理,用于警醒世人,读来让人意犹未尽;有的取自神话传说,让人感受神话的魅力,表达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勾连“已学”,从一篇走向“系列”,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经验。
《杨氏之子》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一个九岁男孩,面对客人孔君平幽默的调侃,不失礼貌地机智应答的故事。文章把杨氏子巧妙的回答描绘得惟妙惟肖,突出了人物的聪颖智慧。学习这一篇文言文时,可以让学生勾连之前学过的《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说三个少年的共同之处,举一反三,从“一篇”走向“系列”,形成与主题关联的群文阅读。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如能关注新旧知识的勾连,就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形成新旧认知图式的共振、重构,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
(二)勾连未学,从“系列”走向“一篇”
勾连同一主题,形成群文阅读,在构建知识模块后,如果能引导学生将所学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即学习同一主题的另一篇文言文,学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新知,主动构建新知识体系,形成批判、理解、整合、创造等学习能力,进而有效地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后,学生知道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一个人说话不能前后不一致”。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七年级上册的《穿井得一人》,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的大意: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有了水井后,就不需要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了,故言“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结果这话传成了“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同样是告诫人们注意说话,这一则寓言是要告诫大家什么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在迁移运用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在由“系列”走向“一篇”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实现与初中学习的联结。
二、关联阅读,激活思维图式
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成分,是智力活动的关键要素。在教学中,通过局部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在多读、质疑、深思中,边阅读边思考;可以将整体学习和局部探究合成一体推断分析,再阅读,再理解。如此發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对比学习,加深阅读理解
对比学习,是指把不同的文章或不同的语句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学习,可以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可以是新知识与新知识的比较,达到辨别差异的目的;可以是旧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达到加强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
2.分析归纳,提升阅读品质
任何的思维都要经历“最初的综合—分析—再次的综合”三者协调一致行进的过程,从而建构整体的知识结构,获得相对系统完整的认知模块。因此,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时,要始终让学生经历这样几个阶段:先初步了解文章意思和文章主题;接着,在老师的带领下逐句理解各个句子及各段的意思,形成知识要点;最后,教师紧扣关键词句,运用阅读反思和批判进行分析归纳,提升阅读质量。
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让学生体会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是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句子,经历逐步分析归纳的过程。一是扣住“方”“少选之间”等表示时间的词,以及钟子期的赞美,读懂钟子期听得懂琴声;二是抓住“高山”“流水”这两个意象,读懂钟子期听得懂伯牙的心声;三是分析归纳像钟子期这样懂得伯牙心意的人可称为伯牙的“知音”。在这样层层推进、逐步分析中,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理解文章的难点,进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授人以渔”,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奠基。
三、灵活运用,创新言语图式
语言图式是认知图式的基础,是关于语音、字形、句式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是学习者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不必过分强调文言文的词汇、句式、语法,需要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具有阅读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浅尝辄止,以读促知
文言文有别于现代文,在翻译文言文时,有时需要学生“添一添”,有时需要学生“换一换”,有时需要学生“改一改”。其中,倒装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小学阶段,让学生认识倒装句、了解倒装句、学会翻译倒装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
例如,六年级下期《学奕》一课中有这样一句:“惟奕秋之为听。”这是一句倒装句,应该是“惟听弈秋之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教师无须过度讲解,可以多次范读,让学生跟着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注释、联系语境,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在将文言文翻译至现代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倒装句,并告诉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时,遇到不能顺畅翻译的句子,可以辨别一下是不是倒装句;遇到倒装句,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用“换一换”的方法加以理解。
2.仿写例句,以写促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能。模仿文言文中的基本句型、句式进行仿写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可以在初步感知文言文语言图示的过程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在《伯牙鼓琴》一文中,钟子期是这样称赞伯牙的琴声的: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其中,“魏巍”“汤汤”是叠词,增加了文言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伯牙鼓琴还会“志在什么”,让学生做一回钟子期,仿写句子,赞美伯牙的琴声。课堂上,学生的仿写兴趣很浓厚,有的说“皎皎乎若明月”,有的说“袅袅乎若轻烟”,有的说“潺潺乎若流水”,有的说“萋萋乎若芳草”。在这样仿写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还感受了文章中琴声的动人、人物情谊的深厚,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后续学习文言文时,要多多关注文本中的叠词,在语言积累和实践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学习文言文。
借助认知图式理论学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可以在小学阶段帮学生建构起文言文学习的图式,积累文言文学习的相关知识,培养文言文学习的相关能力,为文言文学习开辟一条新途径。而这一新路径,能有效助推学生今后在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最终达到小初文言文学习一体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匡兴洪.文言文翻译“六字诀”[J].课堂内外(初中版),2008(09).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