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11-07马春梅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马春梅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大学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益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包容与互信,促进民族团结。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夯实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等路径,以期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使其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社会共有的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自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6-0032-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1],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我国文化自信植根的文化沃土[2]。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高校大学生始终是境外“三股势力”渗透破坏的对象,做好新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工作,构筑起坚强的思想防线,是新疆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新疆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體”的发展历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关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也关乎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文脉”的需要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范式、价值标准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实践与探索的智慧,更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料,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传承和大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赓续中华文脉、推进中华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应然选择。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肩负着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社会繁荣稳定的光荣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对新疆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忠贞不屈、前仆后继的伟大民族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伟大团结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锤炼拼搏进取品格,砥砺民族团结禀赋,培育更多适应新疆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3]。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五个认同”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丰富内容,蕴含着先辈们的思想精华,也包含着一代又一代人探索改造世界的智慧,在任何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永不褪色的独特价值[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新疆是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构成决定了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能使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正确认识多元荟萃的中华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五个认同”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真挚情感,从而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激发起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新疆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远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加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南疆,受本民族语言、文化价值观、家庭教育、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很难走出去,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空间狭窄、局限。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增强其文化知识基础,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理解力,增强大学生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机会,能有力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6]。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新疆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均在50%左右,通过对新疆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本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体梳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比较浅层,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此外还存在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传统文化经典书籍阅读量少,知识积累和储备较匮乏,传承意识不强等问题。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来源途径单一,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课堂,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等问题。三是高校专业课教师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不主动、不深刻,老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深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四是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还不完善。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作用发挥有限,社会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和整合,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一)夯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旨,就要具备一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具备理解和领悟中华文化丰富涵义的基本能力。要引导他们学习并推广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用实际行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以课堂教学为着力点,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教师应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课时比例,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时,利用語文通用知识、大学语文等各类课程教学,将诗词、成语、典故、名著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彻其中,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二是以提升运用能力为着力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电影配音、诗词大会等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提高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坚持以民族团结为主线,大力推进“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促进各民族师生交流、交往、交融,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筑牢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三是以思想引导为着力点,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氛围。要注重从思想上引导入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开展不同层面和形式的宣传动员,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克服思想上的畏难情绪,直面困难与挫折,增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动力[7]。

(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是培育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涵养和浸润功能,在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周、传统文化社团活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围绕经典著作、历史故事、传统音乐、民间技艺等开展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图片展示、交流分享等。二是强化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开展富有成效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三是开辟网络学习资源平台。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拓展学习途径,搭建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在线课程学习,通过播放视频、自主研学、贴吧讨论、推荐阅读、答题检测等多种形式,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饶有趣味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大力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触角,做到线上线下实时学习有效衔接。

(三)坚持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一是优化和完善课程结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开设数量,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拓展选修课的覆盖面,增加传统文化的容量,使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爱好选择课程。二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新疆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程度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影响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感到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要以实践导向改革授课方式,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思政课堂成为滋润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摇篮。三是强化专业课的渗透力。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还要打破学科藩篱,从每一门课程资源中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课程资源、学术资源转化成德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8]。

(四)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构建合力育人新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主体功能,形成内部联动有效机制。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主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纵向畅通覆盖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健全学习、调研、研讨、例会等制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把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目标考核体系,形成教育管理合力。同时构建以校报、电视、广播、网络、图书、板报为主的传统文化宣传体系,形成强大的舆论育人合力。二是提升家庭教育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形成家校互动运行机制。首先要注重家教,用良好的家教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其次要重视家风,结合各地开展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家庭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最后,要创建家校互动机制,引导家长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与成长,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深入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文化育人合力。邀请知名传统文化大师到校开设讲座、授课或传授技艺,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挖掘乡镇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让乡镇和社区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基地,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发挥好各类文化机构的作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为他们搭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顾友仁.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4] 李冠楠.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6.

[6] 林涛.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N]. 学习时报,2018-06-13.

[7] 黎昕.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光明日报,2018-07-12.

[8] 李悦.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 光明日报,2019-03-28.

(荐稿人:张晓芳,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