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普斯特的合成工艺改进

2021-11-07周志慧蒋海婷王西芝王崇益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酰基氧基苯基

王 栋,钟 健,王 玲,周志慧,蒋海婷,罗 鹏,王西芝,王崇益**

(1江苏润安制药有限公司,淮安 223299;2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淮安 223001)

阿普斯特(apremilast,APST)化学名为(S)-2-[1-(3-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2-甲磺酰基乙基]-4-乙酰基氨基异吲哚啉-1,3-二酮,是由美国Celgene公司研发的一种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免疫细胞中的磷酸二酯酶-4的表达,使得磷酸腺苷增加,从而达到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1-2]。2014年,该药率先在美国获准上市,商品名为Otezla,是FDA首个批准用于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牛皮癣)以及银屑病关节炎的口服制剂[3-4]。

目前,阿普斯特的合成路线较多,其中,受专利保护的原研合成路线见路线1[5]。

Scheme 1 Synthetic route of apremilast(APST)reported in literature[5]

该合成路线首先将3-硝基邻苯二甲酸依次进行加氢还原、脱水反应以及N-乙酰化反应,得到3-乙酰氨基邻苯二甲酸酐(1);再将1-(3-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2-(甲磺酰基)乙胺经过手性拆分得到手性中间体(S)-1-(3-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2-(甲基磺酰基)乙胺-乙酰基-L-亮氨酸盐(2);最后将两个关键中间体进行胺化得到阿普斯特(APST),但总收率仅为16.9%。该路线中加氢工艺为危险工艺,反应物料具有高燃爆危险特性,存在安全风险;且完成该反应需要加氢反应釜,增加了该工艺实现商业化的难度。

随后有不少文献对该工艺进行改进,主要着眼于优化合成具有手性中心的化合物A2,方法有不对称合成法(以Ru为金属中心的手性催化剂、CBS还原反应、磺胺类催化剂等)[6-8]和生物酶催化法等[9-11]。

Jennifer等[12]公开并保护了另外一条合成路线(路线2)。

Scheme 2 Synthetic route of apremilast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12]

该路线首先将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4)和1-(3-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2-(甲磺酰基)乙胺(3)反应,得到2-[1-(3-乙氧基-4-甲氧基苄基)-2-甲基磺酰基乙基]-4-硝基异吲哚啉-1,3-二酮(5),再经过加氢还原、N-乙酰化制备出消旋阿普斯特,3步收率为56%,该路线与原研路线的主要区别在于,先进行胺化反应,完成两个片段的拼接,再依次完成氢化还原和乙酰化反应;Man等[13]也对该步氢化还原进行过类似报道,同样采用了加氢还原的方式,但存在高压危险、操作复杂等问题。

本文参考文献[12],并对氢化还原步骤进行改进,反应式见路线3。以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4)和(S)-[1-(3-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2-(甲磺酰基)乙胺]-N-乙酰基-L-亮氨酸盐(7)为起始原料,经过胺化反应得到(S)-2-[1-(3-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2-甲磺酰基乙基]-4-硝基异吲哚啉-1,3-二酮(8),再以甲酸铵作为氢源[14],氢氧化钯碳催化下,将化合物8还原成(S)-2-[1-(3-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2-甲磺酰基乙基]-4-氨基异吲哚啉-1,3-二酮(9),最后与醋酐完成乙酰化反应得到阿普斯特(APST)。

Scheme 3 Synthetic route of apremilast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

1.1.1 试剂3-硝基邻苯二甲酸酐(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S)-[1-(3-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2-(甲磺酰基)乙胺]-N-乙酰基-L-亮氨酸盐(工业级,中山奕安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甲酸铵(分析纯,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氢氧化钯碳(工业级,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乙酸酐(分析纯,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1.1.2 仪器IKA C-MAC-HS7磁力搅拌器[艾卡(广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EYELA DTC-41隔膜泵(东京理化器械株式会社);UltiMate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戴安公司);Avance HD-Ⅲ-500 MHz核磁共振仪(德国布鲁克公司);AB SCIEX Triple TOF 4600质谱仪(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Waters Q-TOF MicroTM质谱仪(美国沃特世公司);Mpa100全自动熔点仪(美国Optimelt公司);AutopolⅠ全自动旋光仪(美国鲁道夫公司);Elementar Vario ELⅢ型元素分析仪(德国Elementar公司)。

1.2 化学合成

1.2.1 (S)-2-[1-(3-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2-甲磺酰基乙基]-4-硝基异吲哚啉-1,3-二酮(8)的制备依次将乙酸100 mL、化合物4 25.8 g和化合物7 54.2 g依次加至250 mL的三口烧瓶中,加热至120℃,回流反应6 h,TLC监控原料反应终点。减压蒸馏出乙酸,用乙酸乙酯300 mL溶解浓缩物,依次再用纯化水150 mL、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50 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50 mL洗涤有机相,最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有机层,减压浓缩至干,得到化合物8(44.1 g,81.0%),纯度98.92%[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色谱柱Waters Xbridge C18(4.6 mm×150 mm,3.5µm);流动相A为水(用三氟乙酸调节pH至3.0),B为乙腈,梯度洗脱(0~8 min:A 90%→65%;8~25 min:A 65%→60%;25~30 min:A 60%→20%;30~31 min:A 20%→90%;31~40 min:A 90%);柱温3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0和230 nm;进 样 量10µL]。mp:108.1~111.0℃;ESI-MSm/z:449.10[M+H]+;ee为99.98%;+47.1°;1H NMR(500 MHz,DMSO-d6)δ:1.33(3H,m),3.00(3H,s),3.75(3H,s),4.03(2H,m),4.22~4.32(2H,d),5.82(1H,m),6.95~7.11(3H,t),8.09~8.31(3H,t);13C NMR(125 MHz,DMSO-d6)δ:15.12,41.64,48.40,53.40,56.00,64.36,112.26,113.18,120.56,122.92,127.64,129.19,129.38,133.46,137.06,144.92,148.36,149.54,163.22,165.96。

1.2.2 (S)-2-[1-(3-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2-甲磺酰基乙基]-4-氨基异吲哚啉-1,3-二酮(9)的制备将化合物8 44.59 g(1.0eq)加入至250 mL三口瓶中,加入乙腈50 mL搅拌溶清,依次加入甲酸铵13.15 g(1.5eq)和氢氧化钯碳4.46 g(10%),加热搅拌,待反应平稳后,补加甲酸铵13.15 g,继续搅拌回流4 h,TLC监控原料反应终点。过滤后得到滤液,减压浓缩至干,得到化合物9(40.61 g,97.6%),纯度98.50%(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色谱条件同“1.2.1”项)。mp:80.1~81.1℃;ESI-MSm/z:419.13[M+H]+;ee为99.97%;[α]20D+20.8°;1H NMR(500 MHz,DMSO-d6)δ:1.33(3H,t,J=6.5 Hz),3.01(3H,s),3.74(3H,s),4.02(2H,m),4.07(1H,m),4.37(1H,t,J=13.5 Hz),5.74(1H,d,J=7.0 Hz),6.50(2H,s),6.94~7.00(4H,m),7.08(1H,s),7.44(1H,t,J=7.5 Hz);13C NMR(125 MHz,DMSO-d6)δ:15.15,41.54,47.37,53.76,55.99,64.36,109.01,111.39,112.35,112.91,120.16,122.09,130.69,132.40,135.79,147.17,148.35,149.33,168.08,169.34。

1.2.3 (S)-2-[1-(3-乙氧基-4-甲氧基苯基)-2-甲磺酰基乙基]-4-乙酰基氨基异吲哚啉-1,3-二酮(APST)的制备 将化合物9 10.00 g和乙酸酐35 mL加入至100 mL三口瓶中,加热回流2 h,TLC监控原料反应终点。冷却至70℃时转移至茄形瓶中,减压浓缩至干,加入乙醇45 mL和丙酮30 mL,回流溶清后冷却至室温,搅拌析晶4 h,抽滤至干,滤饼在55~60℃条件下真空干燥4 h,得到白色固体即APST(9.32 g,84.7%),纯度99.97%(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色谱条件同“1.2.1”项)。mp:154.5~156.3℃(文献值:约156.1℃[15]);ESI-MSm/z:483.1[M+Na]+;ee为99.93%;[α]20D+29°(文献值:在20 mg/mL乙腈溶液中为+28.1°[15]);1H NMR(500 MHz,DMSO-d6)δ:1.34(3H,t,J=7.0 Hz),2.22(3H,s),3.05(3H,s),3.76(3H,s),4.06(2H,m,J=7.0 Hz),4.18(1H,dd,J=14.5 Hz),4.40(1H,dd,J=14.5 Hz),5.83(1H,dd,J=10.5 Hz),6.96(1H,d,J=8.5 Hz),7.02(1H,dd,J=8.5 Hz),7.11(1H,d,J=2.0 Hz),7.57(1H,d,J=7.5 Hz),7.78(1H,t,J=8.0 Hz),8.48(1H,d,J=8.5 Hz),9.70(1H,s);13C NMR(125 M Hz,DMSO-d6)δ:14.59,24.14,41.05,47.21,52.93,55.47,63.90,111.83,112.51,116.52,118.07,119.74,125.91,129.48,131.28,135.83,136.52,147.90,148.97,166.88,167.87,169.18;元素分析:C 57.34%,H 5.12%,N 5.97%(理论值:C 57.38%,H 5.25%,N 6.08%)。

2 讨论

阿普斯特合成路线众多,其中还原步骤均采用加氢加压的方法完成,本文对该步工艺进行了优化,用甲酸铵替代氢气作为供氢体,在氢氧化钯碳催化下,实现了化合物8中硝基的还原。该反应选择对化合物8具有较好溶解性的乙腈作为溶剂,催化剂用量为底物重量的10%,反应初始,先加入1.5eq的甲酸铵,开始搅拌升温,当温度达到70℃时,反应体系会快速放出气体,此时需关闭搅拌,待反应平稳之后,再继续搅拌并升温至回流,TLC监控原料反应完全之后,过滤回收催化剂,滤液浓缩至干即为化合物9,该工艺摒弃了氢化高压设备,降低了工艺对生产设备的要求;反应本身安全快捷,产物纯度高且几乎不含无机盐,适合工业化生产。各步产物结构均经比旋度、1H NMR、13C NMR和MS等确证,HPLC检测纯度均达到98%以上,与文献[12]相比,3步反应总收率由56%提高至67.0%。

本研究优化的工艺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具有生产成本低、反应进程快、操作便捷、危险性小等优点,为阿普斯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酰基氧基苯基
催化合成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催化剂
2-碘-3-(对甲苯磺酰氧基)苯基醚的选择性合成
QuEChERS提取-EMR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养殖鱼中的乙氧基喹啉
基于生物酶法的酰基化桑椹花青素的制备与特性
苯基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茶叶酰基化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苯基硅中间体对阻尼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花生酰基-CoA羧化酶基因ACC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1-(对甲苯基)-2-(三对甲苯基-5-亚磷酰基)乙醛的汞(Ⅱ)配合物的X射线晶体学、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研究
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三种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