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在玻璃体腔注药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2021-11-07施铁琴侯建兰

临床护理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眼球视网膜次数

何 颖 刘 梅 施铁琴 侯建兰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发展,我国老年眼科患者的人数持续上升,其中黄斑变性、黄斑水肿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已成为导致患者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1]。随着医疗影像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玻璃体腔注药术被广泛应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中。该治疗方式不受血眼屏障的限制,药物起效快,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2]。但在玻璃体腔注药术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尤其术中眼球固视自我控制能力。在临床治疗中,老年患者理解能力以及眼位配合能力较差,从而增加手术难度,影响手术效果[3]。我院将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应用于玻璃体腔注药术老年患者中,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月我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55岁;经检查具有玻璃体腔注药术适应证;单眼患病;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合并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等无法接收指令配合治疗;有手术禁忌证;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6~76岁,平均(61.82±4.91)岁;患眼位置:左眼17例,右眼13例;疾病类型:黄斑变性8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6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7~75岁,平均(62.04±4.67)岁;患眼位置:左眼18例,右眼12例;疾病类型:黄斑变性7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5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眼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眼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分别于术前3d及术前30min进行训练,患者取舒适坐位,身体放松,闭双眼,护理人员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撑开患者术眼眼睑,右手食指放于患者眼正前方30cm处做出指示,患者眼球进行上、下、左、右、前方转动,后在前方、外侧、下方固定眼球保持 1min以上,重复以上动作反复训练,直至患者能完全掌握眼位转动方法,并可熟练转动眼球、固视,同时保持头部、躯干不动。如患者听力稍有障碍,可通过触摸头部发出指示。

1.3 观察指标

(1)术中眼位调整次数和手术时间。(2)头面部偏移率、眼球旋转偏移率及角膜损伤率。(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眼压增高、眼部感染以及出血等。手术时间指异物剔除开始至剔除结束所用时间;眼位调整次数指从手术开始第一次置于标准头位、眼位后至手术结束过程中因眼位改变而进行调整的次数;眼球旋转偏移指术中出现的自主眼球旋转运动或向鼻侧、颞侧偏移而使手术操作受到影响;头面部偏移指术中出现的下颌上抬、下收或面部左右偏移。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眼位调整次数和手术时间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眼位调整次数和手术时间的比较

2.2 两组头面部偏移率、眼球旋转偏移率及角膜损伤率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头面部偏移率、眼球旋转偏移率及角膜损伤率的比较 n(%)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n(%)

3 讨论

玻璃体腔注药术在操作过程中需在眼球局部浸润麻醉条件下进行,由于眼外肌不需要麻醉,麻醉的深度较浅,患者自主意识存在,在治疗过程中眼球可自主运动[4]。虽采用医疗器械将患者的眼球及头部固定,但由于患者的眼球转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的进展[5]。同时,本次研究对象为老年患者,其语言理解能力较差,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此外,部分患者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耳聋,对眼位的配合能力较差,严重影响手术效果[6]。

曾登芬等[7]研究表明,术前眼科模拟训练可增加患者术中配合意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认知力。本研究将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应用于玻璃体腔注药术老年患者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调整眼位次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中若通过口述指导患者体位,多数患者不能较好地掌握,如嘱患者睁眼理解成张嘴,或者术中用力闭眼,头位、眼位配合不到位,增加手术操作风险[8]。但通过术前反复强化练习眼位注视训练,使患者能掌握基本技能及配合技巧,有利于患者体位固定,有助于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完成手术,减少术中眼位调整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使医生快速准确进行手术[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头面部偏移率、眼球旋转偏移率、角膜损伤率分别为20.00%、23.33%、16.67%,低于对照组的76.67%、86.67%、56.67%(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分析原因:术中患者较好地固定头位及眼位,可防止术中因眼位偏移或眼球转动导致的角膜损伤,同时减少术中反复操作对角膜的机械性损伤,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10]。在指导患者术前眼位注视训练的同时,可强化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11-12]。因此,临床治疗中要充分认识术前眼球注视训练的重要性,同时评估患者术中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实施相关护理干预。

综上所述,术前眼位注视训练应用于玻璃体腔注药术老年患者中,可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减少术中眼位调整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损伤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该方法安全有效,可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眼球视网膜次数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抓人眼球
如何防治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抓人眼球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视网膜脱离相关知识,你了解多少?
最后才吃梨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视网膜脱离能治好吗
“上帝”视角回顾2017年:8张照片震撼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