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对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效果研究
2021-11-07刘雯雅商玲燕
刘雯雅 商玲燕 谢 慧 刘 勤
近年来我国口腔种植学发展十分迅速,种植牙的良好修复效果使牙列缺损或缺失患者的不适感减轻,提高了生活质量。种植技术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是种植体在口腔内的存留时间,研究显示[1],在手术后5~10年约有10%的患者可在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发生边缘性炎症,即种植体周围炎,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充血、肿胀、化脓以及周围袋形成等,可引起骨量丧失、种植体松动,导致种植失败,给生活质量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种植术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腔护理,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关键。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将广谱抗生素盐酸米诺环素应用于种植术后局部感染的预防[2-3],但种植体周围炎是慢性进展的炎症反应过程,盐酸米诺环素是否可以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目前相关研究极少。本研究探讨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对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行种植修复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在本院行种植修复术;全口牙周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或牙周疾病已得到良好控制;上部结构修复时种植体骨整合良好,未发现种植体周围炎症;无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无相关药物过敏史及烟酒、嚼食槟榔等嗜好。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入组前1 个月内应用过非甾体抗炎药、大剂量抗生素等药物;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3~58岁,平均(36.20±4.34)岁;种植体40枚。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35~60岁,平均(36.65±5.30)岁;种植体40枚。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即刻修复后的治疗 两组患者均采用非埋入式愈合的方法,即在种植体植入后直接接入愈合基台,完成后给予常规种植修复术后护理,包括口腔知识健康宣教,指导其注意口腔卫生,重点描述种植体周围炎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方法,于骨整合后完成上部结构修复,首先进行超声洁治术,对牙龈上下进行洁治,采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牙周袋,在此基础上,实验组于种植体周围和切口内推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直至溢出牙周袋,留置约30min,术后1周、2周、3周时均再次推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分散片75mg/次,2次/d,联合奥硝唑片口服,0.5g/次,2次/d,连服3d,之后改为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含漱,术后第1周早晚各含漱1次,每次在口腔停留2~5min,术后第2周1次/d,术后第3、4周均为2次/周,连续治疗4周。
1.2.2随访期间的治疗 术后3个月进行永久修复,并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至门诊复诊,进行清洁维护,检查种植体骨结合、牙龈组织的状况。两组每次复诊均采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牙周袋,在此基础上,实验组采用局部推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留置约30min,对照组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含漱。如随访期间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立即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进行局部治疗,每周1次,以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牙周指数 超声洁治术后由同一位医生使用牙周探针对两组种植体龈沟的牙周指数进行检测,包括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和探诊深度(PPD),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再次进行探查。(1)mPLI:以龈缘和牙面未能探查到菌斑软垢为0分,可探查到点状分布的少量菌斑软垢为1分,可探查到带状分布的菌斑软垢为2分,可探查到大量菌斑软垢,且覆盖牙颈面和牙冠为3分[4]。(2)mSBI:以20g压力沿着龈沟进行探查,以未探查到出血为0分,以探查到点状出血为1分,以探查到线状出血但未溢出龈沟为2分,以探查到溢出龈沟的出血或自发性出血为3分[4]。(3)PPD:采用牙周专用探针,测量龈缘至牙周底部的深度,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2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 每次复诊评估患者种植体周围黏膜情况,统计两组术后12个月内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
1.3.3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采用中文版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49)[5]评估两组种植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功能限制、生理疼痛、心理不适、生理能力受限、心理能力受限、社交能力丧失、身心缺陷7个维度,共49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从“无”、“很少”、“有时”、“经常”、“很经常”依次计为0、1、2、3、4分,分值越高表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随防期间牙周指数变化的比较,表1~2
表1 两组随访期间mPLI和mSBI的比较
表2 两组随访期间PPD的比较
2.2 两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总发生率为5.0%(2/40),其中1例种植体周围黏膜炎,1例种植体周围炎;对照组总发生率为20.0%(8/40),其中3例种植体周围炎,5例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14,P=0.043)。
2.3 两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表3
表3 两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分,
3 讨论
3.1 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机制
目前,种植修复技术已得到快速发展,成功率相对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该技术仍受到一系列并发症的制约,其中种植体周围炎是导致种植修复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6]。该并发症的发生以种植体表面菌斑聚集为启动因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引起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免疫功能失衡,从而抑制骨细胞在种植体表面的重新附着进程,使种植体与牙槽骨之间的骨结合过程发生障碍,最终导致种植失败的发生。因此,对于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应从源头进行遏制,给予正确的护理方法,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严格控制牙菌斑生成至关重要。
3.2 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的价值
3.2.1延缓牙菌斑和出血进程,有利于种植体骨结合 种植体感染以厌氧菌为主,盐酸米诺环素属于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其具有强烈的抗菌作用,可有效抑制革兰阴性菌、厌氧菌、螺旋体等病原体的活性,且耐药性较低,常用于牙周炎的敏感菌治疗,通过局部作用于种植体附近可发挥局部缓释的作用。另外,该药还可抑制胶原酶活性,抑制牙周组织的破坏以及骨质的吸收,并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7]。既往对于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主要采取口服抗生素以及含漱液含漱的方法,多项研究显示其良好的效果[8-10]。本研究在常规种植修复术后口腔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口服抗生素以及复方氯己定含漱的方式预防术后感染和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实验组采用局部推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的方式,结果显示,两组mPLI、mSBI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表明种植修复术后种植体周围牙菌斑和出血的情况会持续存在,并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实验组PPD各时间点与基线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术后12个月PPD较基线水平显著上升,表明患者种植体部位在术后12个月时出现松动的情况较实验组明显。对照组采用口服抗生素则需全身代谢途径方可奏效,抗菌活性有所下降,且可能产生耐药性。实验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 mPL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可发挥其缓慢释放抗菌药物的特征,更有利于延缓种植体处牙菌斑的形成。实验组术后12个月 PPD和mSBI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表明局部用药更有针对性,可减少出血,有利于种植体与牙槽骨之间的骨结合过程,减少骨质的破坏和吸收。
3.2.2降低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实验组随访12个月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与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漱口液含漱比较,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可通过其更为显著的局部抗菌效应,延缓牙菌斑的形成和出血发生的进程,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有利于骨细胞在种植体表面的重新附着,降低种植体与牙槽骨之间骨结合障碍的发生风险,最终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OHIP-49评分均较种植前显著下降,且术后12个月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可在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基础上,改善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与口服抗生素和含漱液含漱比较,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可延缓牙菌斑形成和出血进程,降低种植体与牙槽骨之间骨结合障碍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提高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