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结节性皮肤病国际国内流行情况

2021-11-06杨治聪袁东波周仁江雷学平廖艳丽赵文静郭万里曾子鑫席章译0鲁志平阿木约都阳爱国

山东畜牧兽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结节性皮肤病疫病

杨治聪,侯 巍,莫 茜,尹 杰,袁东波,周仁江,郑 强,雷学平, 廖艳丽,周 泉,刘 霞,赵文静,刘 威,郭万里,曾子鑫, 席章译0,鲁志平,阿木约都,阳爱国*

(1.四川省眉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眉山 620000;2.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3.四川省青神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青神;4.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眉山;5.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眉山;6.四川省仁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仁寿;7.四川省丹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丹棱;8.四川省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茂县;9.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南充;10.四川省德格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德格;1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12.四川省甘洛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甘洛)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牛类“天花”,又称牛疙瘩皮肤病、牛结节疹和牛结节性皮炎,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的牛全身感染性疫病,以全身皮肤出现结节性病变为显著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农业农村部暂时将其列为II类动物疫病进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2019年8月12日,在我国新疆伊犁州首次确诊牛结节性皮肤病,该病传入后,可能会对我国的奶牛和肉牛养殖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近年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现状

1.1 国际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现状

1929年,LSD最早发现于赞比亚,1943年传入博茨瓦纳,然后往南传入南非,导致800多万头牛受到侵袭。1957年往北传入肯尼亚,与绵羊痘和山羊痘一并暴发。1972年持续向北蔓延至苏丹,1974年蔓延至西非的尼日利亚,1977年传入毛里塔尼亚、马里、津巴布韦、索马里和喀麦隆,病死率达20 %。1988年,首次传播到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埃及。1989年传出非洲大陆,向中东扩散传入以色列(1989年)、科威特(1991年)、巴林(1994年)、巴勒斯坦(1994年)、阿联酋(2000年)等国家。2008年,毛里求斯 (距非洲大陆2 200 km的非洲东部岛国)暴发该病。2006-2012年,该病持续在非洲地区多数国家呈地方性流行,并在巴林、以色列、黎巴嫩、阿曼、巴勒斯坦等部分中东国家散发,期间累计共有43个国家报告发生LSD,但总体扩散范围并未有大的增加。

2013-2016年,全球共有60个国家向OIE报告发生LSD疫情,其中非洲、亚洲和欧洲国家分别占63 %、25 % 和12 %,新增首次发病国家15个(其中欧洲、亚欧交界和中东地区分别为7个、5个和3个);2013年,土耳其、伊拉克、约旦、黎巴嫩首次发病;2014年,阿塞拜疆、伊朗首次发病;2015年再次出现跨洲传播,传入欧洲的希腊和俄罗斯;2016年,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阿尔巴尼亚、沙特阿拉伯、黑山共和国等发生该病。

2017-2021年,全球共有57个国家向OIE报告LSD疫情,新增首次发病国家13个,其中非洲冈比亚、贝宁2个国家,亚洲柬埔寨、泰国、不丹、中国、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叙利亚、孟加拉国、印度11个国家;2019年,该病传入我国新疆,2020年,在国内流行态势持续恶化,新增发病省份不断增多,动物防控压力陡然增大。2013-2021年,全球新发疫情28 382起,涉及存栏牛4 431.38万头,发病32.30万头,死亡15 491头,死亡率为4.80 %。

表1 2013-2016年全球发生LSD的国家(数据源自OIE)

表2 2017-2021.7年全球发生LSD的国家(数据源自OIE)

表3 2013-2021.7全球LSD发生情况(数据源自OIE)

1.2 我国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现状

据报道,1987年9月河南省扶沟、通许、民权等地曾发现黄牛皮肤上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结节、坏死、化脓等症状为特征的牛皮肤溃烂流行;2002年黑龙江省海伦市祥富镇也曾发生过奶牛疙瘩样疫情,但上述2例报道均未进行实验室确证。

2019年8月10日,我国首次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确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分离毒株、序列比对与俄罗斯发现的LSDV/Russia/ Saratov/2017(Genbank:MH646674.1)株相似率为99.42 %,介于疫苗株和野毒株分支之间。LSDV/Russia/Saratov/2017 株,分离样品采集地点距离哈萨克斯坦边境仅60 km,这些信息可为疫情溯源提供相关线索。截至2021年4月,期间我国公开报道了8起牛结节性皮肤病,涵盖7个省(平均发病率19.26 %、平均病死率2.71 %)。

根据2020年USDA数据,年末我国牛存栏9562万头,排全球第三;牛肉产量672万t,排全球第四;牛肉消费951.5万t,排全球第二。但是,我国肉牛养殖行业体量大,集中度较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以农户小规模养殖占主导,专业化程度及出肉量水平较低,肉牛整体养殖效率低下。10头以下的散户数量占比高于50 %,1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户占比不到20 %,西部地区养殖规模占全国养殖规模的36.8 %,世界平均肉牛头均出肉量为217.6 kg,而中国仅约为150 kg。2019年8月国内确诊首例牛结节性皮肤病以来,再次接连发生,新发疫情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威胁区域大,对我国薄弱的养牛产业是严峻考验,科学规范处置疫情并做好防控工作,保障养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2 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特点

2.1 牛为易感动物,病死率不高

牛是自然宿主,无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主要感染黄牛、奶牛、瘤牛和家养水牛,奶牛更易感,且对泌乳高峰期和年轻泌乳奶牛危害严重。绵羊、山羊及野生动物长颈鹿、长角羚羊、黑斑羚可被人工感染,其中绵羊和山羊感染后,接种部位有局部反应,但暂无报道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自然感染小型反刍动物;长颈鹿和黑斑羚可在试验性感染后出现LSD的临床症状;南非跳羚在皮肤结节样本中检测到核酸阳性。发病率5 % ~ 45 %,病死率1 % ~ 10 %。潜伏期实验感染动物从4~7 d,自然感染的动物可能长达45 d,《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8 d。

表4 2019-2021.7我国LSD发生情况(源自农业农村部官网)

2.2 传播途径形式多样,以感染动物移动和蚊子等节肢媒介传播为主

LSD传播途径形式多样,可通过媒介昆虫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哺乳传播、医源性传播等感染。LSD传入无疫国家的因素包括动物或人员移动、节肢媒介活动、车辆等,其中感染动物和节肢媒介的移动被认为是传入和扩散的最主要风险因素。早期研究表明,LSDV不能通过直接接触在动物间有效传播,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FAO研究表明,健康牛复养在发生LSD后清群的牛舍仍然会发病,受污染的饲料、水和用具等可间接接触感染。

研究表明,蚊(如库蚊和伊蚊)、蝇(如螫蝇)等多种节肢动物可通过机械途径传播 LSDV,多数媒介传播距离短(约10~20 km)、传播速度较慢(约2 km/d)。LSDV可通过精液传播,受感染精液可长时间排出 LSDV。在疫苗免疫或注射治疗时,受污染的针头会造成医源性的群内或群间传播。

2.3 季节性差异不大,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显著

LSD多零星散发,可受动物的调运或迁徙、免疫状况和传播媒介移动等因素影响。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疫病发生呈季节性,常见于吸血节肢动物繁殖的6~9月份流行,多发生于雨后。在报道的发病国家中,尽管有一定季节性变化,但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例如非洲和中东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土耳其局部地区甚至发生在冬季,季节性特征不明显。LSD 发生主要与温暖潮湿的气候、高密度的叮咬昆虫有关,降水量和昼夜温差均值也是 LSD 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农牧交错带、城郊结合部、灌溉区和农业区、湖泊周围是LSD的高风险区。

3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

3.1 临床典型症状及剖检病变

3.1.1 临床症状 易感动物体温高达41 ℃,持续7~14 d;厌食,不愿走动,精神委顿,泌乳奶牛产奶量显著减少;全身皮肤、黏膜出现直径10~50 mm大小不等的结节,以头、颈、乳房、腿部、阴囊、外阴、口鼻黏膜及尾部尤为突出,可聚成不规则的肿块,可波及全身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组织;口腔、消化道黏膜表面形成丘疹;鼻炎、结膜炎和唾液过度分泌;母牛流产与暂时性不孕;公牛罹患睾丸炎和附睾炎,暂时性或终生不育。

3.1.2 剖检病变 患病动物皮肤表面直径0.5~5 cm、深度1~2 cm的结节,累及所有皮肤层、皮下组织以及相邻的肌肉,并伴有充血、出血、水肿、血管炎和坏死;口腔、气管、生殖道和消化道黏膜(特别是皱胃)可能存在结节。消化道、呼吸道内表面有结节病变,咽、舌和会厌等消化道黏膜、鼻腔、气管和肺等黏膜出现痘样病变。淋巴结肿大、出血。气管粘膜充血,管内有大量黏液。心脏肿大,心肌外表充血、出血、斑块状瘀血。肺脏肿大,有少量出血点。肾脏表面点状出血。肝脏肿大,边缘呈钝圆。胆囊肿大,为正常大小的2~3倍,外壁有出血斑。脾脏肿大,质地变硬,有出血。胃黏膜出血,小肠弥漫性出血。

3.1.3 鉴别诊断 LSD重度病例症状特征明显,轻度感染易与牛伪结核性皮肤病、牛疤疹性乳头炎(牛疱疹病毒2型)、嗜皮菌病、牛丘疹性口炎、皮肤结核、荨麻疹和牛皮蝇感染等疾病混淆,应作鉴别诊断。

3.2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培养、透射电镜观察、免疫扩散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PCR等方法。

3.2.1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是LSDV检测常用方法,主要有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高分辨率熔解(HRM)曲线分析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法(RPA)。常用病原学样品有皮肤结节或结痂周围组织病料、破溃皮肤结节内黏液或脓液、口鼻拭子、精液,以及研磨后的皮肤活检组织、病死牛的实质器官组织等。常规PCR、qPCR、HRM、LAMP等分子检测方法,已实现了LSDV与其同属不同种病毒的通用检测和鉴别检测以及LSDV野毒株与疫苗株的区分。PCR方法用于LSD的早期诊断、移动群体筛查以及疫病的根除和进化等,检测实验感染的LSDV,最早在感染后2 d、最晚在感染后28 d的血液中均可以检测到病毒,在感染后第92天皮肤活组织中仍能检测到病毒。

3.2.2 血清学技术 抗体存在不仅是病毒感染、动物痊愈和病毒被清除后的表现,也是疫苗接种免疫应答的一种表现,因此血清学检测技术也是诊断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做到疫苗免疫与自然感染的鉴别诊断是关键。由于血清学交叉反应,LSDV 与绵羊痘病毒(SPPV)、山羊痘病毒(GTPV)基因组同源性高,产生共同的中和抗体,故血清学方法很难区分三者。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有病毒中和试验(VN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蛋白免疫印迹法(WB)、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分析试验(IPMA)血清学方法。OIE推荐应用VNT检测LSDV特异性血清抗体,也适用于LSD群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评价等。暴发期间,可用VNT、IPMA或IFAT等方法。

4 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建议

4.1 全面排查,摸清底数

辖区内肉(奶)牛养殖场(户)定期开展排查检视,摸清肉(奶)牛养殖场(户)数、存栏量、调运情况等情况,发现皮肤出现10~50 mm多发性结节、结痂,伴随肩胛下和股前淋巴结肿大,奶牛乳房炎、产奶下降等典型症状的,立即隔离并限制移动发病牛,及时开展临床鉴别诊断,有必要及时采样送检。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早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2 饲养管理,提升防疫水平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强化牛群饲养管理,提高牛群体质、增强抗病力和免疫力的同时,建立卫生消毒制度和合理免疫程序,选用敏感消毒剂对动物饲养场、设施设备、运输动物车辆、交易场所等实施定期消毒,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定期清理粪污处理池等孳生叮咬昆虫的场所,控制以血液为食的蚊蝇、蜱、库蠓等节肢动物在牛群中传播LSDV。疫苗免疫是控制LSD传播的最主要措施,必要时可采用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倍剂量)紧急免疫,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4.3 检疫监督,调运监管

动物检疫监管是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保障牛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严格执行检疫申报制度,规范产地检疫出证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严把动物屠宰检疫关,保证染病动物产品不流入市场。加强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明确活牲畜移动监管措施要求,促进活牲畜有序规范流通。对跨境、跨省调运活牛的检疫监督,要仔细查证验物,发现疑似病牛立即限制移动并就近隔离饲养,按照要求逐级上报。

4.4 规范处置,及时报告

按照《关于做好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农牧发〔2019〕26号)要求,对怀疑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及时采集病牛皮肤结痴等样品进行检测。对确诊疫情,立即扑杀发病及检测阳性牛,全面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做好同群牛临床监视,对养殖场环境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灭杀蚊蝇等昆虫媒介,未发病牛全部及时开展紧急免疫。疫情处置结束后,及时报告疫情处理和流调情况。

4.5 宣传培训,提高意识

自上而下,逐级分类培训的原则,以发放明白纸、编印挂图、开展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普及本病防控知识,提高兽医、牲畜养殖户、挤奶工、经营者以及屠宰等环节中高危人群认识水平和法律意识,增强人员防护安全意识,从而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让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疫病防控工作当中,从根本上科学地防范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确保一旦发生疫情,有力、有序规范处置疫情,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早处置。

猜你喜欢

结节性皮肤病疫病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运用中药对药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状浅析
超声刀辅助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观察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小结节性病变临床病理学分析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