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智能课堂“四学”立意的基本样态
2021-11-05郑大明
郑大明
[摘 要]如何把最新的学习理念转变为最强的学习行为,是在以“首学、互学、群学、共学”为基础的学习机制中,最值得关注的教学设计技术。教学组织、教材研读、知识生成、素养发展、人格培育,都是高质量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以怎样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设计出智能化的学习活动,体现着教学实践者的智慧。
[关键词]智能课堂;教学立意;行为方式;基本样态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9-0001-02
课程改革二十年来,教师一直关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这两个问题,教学行为也由灌输式、启发式转为探究式,但效果甚微:即使没有全部灌输,看似有活动、有操作、有讨论、有交流,也不能排除学生是在教师的精心“导航”下顺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完成探究的。有个别教师还提倡把“课堂问答”的脚本事先发给学生演练,以此产生课堂交流的轰动效应,美其名曰“做托,也是启发思考的艺术”。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少学习的自我意识,缺少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问什么答什么,指什么做什么。也有一些教师过度使用“引导策略”,用碎片化问题“围堵”学生,还美其名曰“步步追思”产生“高层次思维”。其实这是被动学习,因为只要离开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强烈“追问”,学生面对新情境、新任务、新问题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如何改变这些现象?笔者在对智能学习的研究中发现,人工智能是机器“自动化”的标志,而人本智能是人脑“自觉化”的标志。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人脑的自觉化功能,切实从知识生成和问题解决两个层面,凸显儿童学习的基本过程;必须将“首学—互学—群学—共学”的学习机制应用于教学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因此,从目前的实践结果和将来的努力方向上看,以“四学”立意的课堂教学设计会出现如下递增性的样态。
1.0版:组织立意,落实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
教师刚接触“四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形式上,也就是从模式上去学习研究。先学其形,后学其神,这也符合教师学习和实践的基本规律。对此,要顺应教师的认知规律,以小组建设为核心,全力推广如下教学设计样态(如表1),帮助教师尽快完成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教學形式的转变。
2.0版:解读立意,落实教材研读主体的转变
教师组织以小组建设为核心的“四学”活动时,通常是以“贴标签”的方法设计“四学”的内容和方式。在教师初步掌握“四学”基本形式以后,就应要求教师在学习内容上多下功夫。每一“学”的设计必须列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无论是一组课文,一组例题,一套动作,一组练习,都必须全部分解成若干小任务,必须保证通过“四学” (如表2)完成对一组规定内容的学习。学正确,学明白,才能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
3.0版:训练立意,落实双基自主过手的转变
双基过手,是每一个教师希望的。如何立足“四学”,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来达到自我训练与互助训练相结合,从而获得应有的学习成效,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探索,利用“人与我”的相互关系实现了“听、说、读、写、算、思、创、做”等行为的双基过手设计目标(如表3)。
4.0版:生成立意,落实知识形成过程的转变
在教师初步掌握形式上贴标签和内容上贴标签的“四学”设计方法以后,可按照“知识模块”和“问题模块”在“四学”过程中的要求,完成外部的“知识结构”到学生头脑的内部“认知结构”的转变(如图1)。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教师难免会以“任务重、内容多、耗时长”为理由,压缩“四学”,只是选择“首学—群学—共学”或者“首学—共学”,美其名曰“灵活运用‘四学,不搞模式化”。然而,这又回到“问答式”和“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上了。因此,教师需要站上更高的层面,坚持以“认知模块”和“问题模块”为基础,以“认识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生成为目的来设计“四学”过程(如表4)。
5.0版:素养立意,落实学生成长路径的转变
素养,是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个人修养。在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观指引下,从整体发展学生公民素养、文化素养、人才素养的课程总体规划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科课程建设,教育工作者都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和汗水。“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这个国际教育的“四大支柱”要求教师在发展学生的“人格力、学习力、创造力”这三个关键能力上必须花费较大精力(如表5)。
表5 “四学”的学生素养发展设计
[首学 独立
意识 “我能行!” 每个学生的骨子里都有一种不服输的霸气。首学时,教师要提供独立学习的任务和材料,让学生独立面对新情境、新问题,学会自我观察,创新思考,自己动手,勇于担当,从而培育学生的独立人格。 互学 互助
意识 “我帮你!” 俗话说,只有站起来了,才能拉别人一把。学生在首学时有了自己的思考、认识和做法,因为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在互学的过程中,面对同伴的尊重、真诚、包容,他们自然会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既帮助了同伴,也被同伴帮助了,从而发展了学生的互助人格。 群学 团队
意识 “我出力!”荣辱与共,这是每个团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原则。群学时,面对大家的期望、质疑和辩论,每个学生都会有“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团队的失败不一定是我的失败”的体会。这种“1”的获得和“几分之一”的失去,形成“利益大风险小”的认知倾向,能激励学生继续为团队拼搏和奋斗。 共学 共享
意识 “我分享!”班级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从个人到小组,从小组到班级,经历了首学、互学和群学,无论是知识、方法、思维,都有了很大进步。这些成果既是每一个人的贡献,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每一个人都是学习的贡献者,也是学习的受益者,所以共学就是全班分享学习的成功与喜悦的时候。 ]
从个体与群体的生存意识与生存行为的形成来看,长期坚持“四学”,能使儿童人格逐渐完善,同时能使普通公民成长为高级人才。将以上版本的设计思想进行单一或者综合运用,不断推动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那么“教育四大支柱”的铸就将不会是一句空话。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