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研讨式教学分析

2021-11-05庄桂成李田

文学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庄桂成 李田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其教学易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致使教学理念落后,教法陈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应加强研讨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其具体路径表现为:在教改理念上,从讲授式教学到研讨式教学;在教改模式上,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在教改方法上,从知识传授为主到问题分析为主。研讨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单向度不同,在课堂上使研究与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文学语言的奥秘。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改革 研讨式

我国历来重视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育。从先秦至清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就以语言文学为重要内容。及至清末“西学东渐”后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语言和文学也是最早设立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因此该专业的课程教学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容易出现教法陈旧、教学理念落后等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学能够主动学习知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加强研讨式教学。下面以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从讲授式教学到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法据说最早源于德国,现已成为欧美国家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在课前创设问题,布置学生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发现真理,掌握知识和技能。从教育心理学来看,通过认识过程是可以掌握认知结构的,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认知欲望,从而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步开始独立“行走”,从“学会”走向“会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发掘学生创造的潜力,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占据主体地位。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只能充当课堂教学的“导演”,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演员”。这种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共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师生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和谐共进、教学相长。

一般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面对面讲授,从而达到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目的。誠然,这种忠实于教材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在教育史上也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现代的教育使命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进行大胆变革。事实上,传统课堂教学太过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教育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当代社会知识老化速度很快,过去陈旧的知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时代要求,所以学生必须要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具备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能够适应迅速发散、升级,甚至是裂变的知识发展”[1]。所以教育理念的变革势在必行,即从讲授式教学向研讨式教学的变革就理所当然了,而作为传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要想在新的时代继续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必须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向研讨式教学转变。

也就是说,通过研讨式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探讨中国语言文学知识殿堂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自我探索知识规律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另外,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在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以及课外查找资料的自学能力等,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甚至可以说,研讨式课堂教学正是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来达到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真正目的。

二.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

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创设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求知欲望。在研讨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对问题发表的各种见解,平等对待每一名积极参研讨的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研讨,使师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摸索着前进。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的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2]但是,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种“只管教”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在很多大学课堂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教师是一枝粉笔一本教材,学生是一支钢笔一本笔记,教师台上只管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只顾不停地记。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不停地背笔记,考完之后,所以背诵的知识与笔记,一起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也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最后结果是,学生在毕业时可能变成了学习的“板鸭子”。

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一定要从教师中心回到学生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例如,在“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鉴赏不同体裁文学作品时良好的审美心态和纯正的艺术趣味。我们可以在课前告知学生要解读的经典文学作品篇目,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自己去欣赏和体悟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相互交流,从别人的发言中来汲取知识的营养,达到对文学作品认知和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文学课堂成了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机械地记录一些条条框框的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学生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没有理会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微之处,没有以文学理论常识来深化审美体验,没有培养学生从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把握审美意蕴的能力。

古往今来,所有先进的教育思想都告诉我们,教师的善“教”是为了学生的会“学”,或者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所以,“最理想的教学艺术不是如何讲授得生动有趣,而是懂得如何启发和引导”[3]。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欧洲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平庸的教师只懂得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知道教人发现真理。课堂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讲授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教师应该指点他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大量劳动建成的现成大厦,而是指引他们如何去做砌砖的工作,从而带领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反复强调,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教学生学知识。与其把学生当作北京鸭填入大量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开发中国语言文化的宝藏。因此,在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中,我们与其告知学生一些名篇名著中的“闪光”之处,不如告知学生欣赏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去探究、去揣摩。

三.从知识传授为主到问题分析为主

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体现为如何把传统文化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研讨式教学不能停留于知识的传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对所要研讨的选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以“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为例,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应采取以课堂讨论为主,辅以适当练习的方式。课前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指定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基本熟悉所要研讨的对象,为学生的课堂讨论作为知识准备。课堂上,教师则以精选的经典文学文本为个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品味。讨论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该课程以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解读为单元,每单元安排学生的自我练习,充分突出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实践性。具体来说,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其一,发动学生课前阅读作品。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发动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提前预习,对要所要讨论和分析的作品有所了解,这样课堂讨论才会深入。特别是长篇小说或戏剧,只有先布置学生课前研读,课堂讨论才会深入。

其二,课堂精讲部分文学作品。为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能力,在讲授过程中强调以审美的方式读解文学文本,通过文学语言、意象等层面的辨词、会意、识味、涵咏,给学生打开一个文学审美的天地,让学生体会一种新奇感,唤起学生进行审美探究的兴趣。

其三,充分开展课堂教学讨论。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鉴赏,培养学生文学文本解析、鉴赏能力为目标,实践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程讲授到讨论、阅读和课程考试,均突出对鉴赏实践能力的要求。

其四,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而那些经过历史筛选的经典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开展经典作品解读实践,鉴赏不同民族和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研讨式课堂教学改变讲授式教學的单向度模式,使之变为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的双向度模式,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争取使每一名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甚至是“我会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对探索知识的尊重。“这种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定位,它要求学生象教师一样上台讲课,因而学习目标较高,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可激发其高度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以求达到目标”[4]。研讨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强调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迫使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风.教育理念与研讨式教学[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3):5.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J].乡教从讯,1928(1):2.

[3]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109.

[4]刘冰清.一种值得在大学推广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68.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文化多元视野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