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山区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归因与教育对策
2021-11-04巨祥来张海钟
巨祥来 张海钟
摘要:综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文献,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劣势和优势需要辩证分析,学界政界过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障碍,忽视了留守的优势,比如有吃苦精神、生活能力強、孝顺长辈、抗逆性强,致使出现标签效应。目前,因为经济疲软、农民工返乡,留守儿童数量正逐步减少,叛逆、厌学、自卑、孤独并不是留守儿童独有的心理特质。学生心理问题既有身体发育和学校环境的原因,也有家庭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对待农村山区留守初中生,需要挖掘优势,树立榜样;减少宣传,少贴标签;家校合作,加强亲子联系;建立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要配合政府部门,给与留守儿童更多社会支持和权益保护。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0-0015-04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进入城市打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群体。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共同关注的课题。我作为农村山区中小学教师,长期观察记录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自选课题开展研究,通过专家指导、查阅资料、对照分析,形成了农村山区初中儿童心理问题总结概括和归因分析报告。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年学术研究简述与辩证分析
(一)文献数量分析
查阅CNKI网,以留守儿童为篇名搜索,查阅到17219篇论文和报道,学术研究论文中,心理学9970篇,教育学4620,社会学2340篇,管理学210篇,法学38篇,医学26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37篇。经验总结论文12030篇,理论研究论文430篇,问卷调查研究报告340篇,临床研究报告23篇,叙事研究报告73篇,行动研究报告25篇,综述研究报告40余篇。工作报道、通讯随笔、领导讲话、政府文件等56篇。
(二)文献观点分析
通过研读文献,我们发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的热点,仅2020年就有相关论文1206篇发表。这些研究涉及: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焦虑感、幸福感、自信感、心理需求、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网络成瘾等心理内容;语文素养、阅读能力、教学策略、学业拖延、学业求助、文明礼仪、学习适应、亲子关系、隔代抚养、家庭教育、心理帮扶、德育工作等教育学内容;安全管理、福利政策、权益保护、管理策略等管理学内容;生存样态、社会支持、虐待风险法律教育等社会学内容。
(二)文献问题分析
综述这些论文发现,就心理学视角而言,留守儿童存在普遍的孤独感、焦虑感,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心理需求难以满足,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养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存在学习拖延、遇到学习问题无处求助;学习适应困难,文明礼仪教育不足;需要心理帮扶及福利政策;渴望社会支持和权益保护。但很多研究都是学校观察总结、现象描述分析,仅有的实证问卷调查结论不符合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规则,比如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因为这个量表仅仅适用于16岁以上人群,而且小学生根本不具备填写问卷的能力。同时需要注意,初中生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儿童,属于少年期,留守经历是否会对他们造成心理问题尚需研究。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现状与心理优势研究分析
(一)标签效应与心理内化
21世纪以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很多研究片面强调不利因素,有些论著夸大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的晕轮效应和标签效应。同时,这些研究缺乏理论分析和逻辑辩证,比如留守儿童存在这些心理问题,非留守儿童照样存在这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媒体宣传造成的心理内化,可能的心理机制是标签效应,即留守儿童并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特质,而是因为看到了电视网络宣传和学校社会贴标签,自我意识告诉他:我是留守儿童,我应该孤独、焦虑、需要关爱、需要支持;或者说我是留守儿童,因此反叛、拖延才符合我的身份,这样我就可以逃避学习[1]。当然这需要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证明。
(二)心理优势与下降趋势
通过文献资料整理发现,2010年到2017年,包含初中生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从2271.51万下降到1550.56万;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比例也在逐步下降,2018年全国摸底查出的679万留守儿童中,96%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 2019年的数据发现,这个比例下降到32.95%,其重要原因是城市经济疲软,农民工现返乡潮,造成部分留守儿童不再留守[2]。因此,研究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更多关注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有的研究强调留守儿童的优势,比如能吃苦、生活能力强、孝顺、意志力强等。其中,山东大学研究生时涛[2]的博士论文值得关注,他的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抗逆境、耐挫折能力比较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他认为需要将留守儿童研究的问题视角转向个人优势和资源优势视角。
三、农村山区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描述与案例分析
虽然民工返乡已经成为趋势,但我负责的山区学校,很多学生还是留守学生。我经过几年的观察和心理辅导乃至品德教育,发现我们所在的山区学校留守初中学生存在某些共同心理特质,比如叛逆、厌学、自卑、孤独等。
(一)叛逆心理重
初中年龄段的留守学生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强,有些不服教师、长辈的管教,出现叛逆行为。轻者对师长的教育阳奉阴违,重者桀骜不驯,与教师、长辈发生比较激烈的冲突。比如七年级学生甲,由于父母离异,他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将他视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随之而来的就是严格要求。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加、环境变化,使他心理压力过大,心情紧张,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
(二)厌学情绪强烈
农村山区小规模初中学校的留守学生,有的因缺乏管教束缚,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轻者贪玩懒惰,厌学情绪严重;重者沾染社会不良恶习,出现抽烟、喝酒行为,甚至发生偷盗抢劫等恶性事件。比如八年级学生乙,课后作业经常完不成,上课不是吵闹就是睡觉,导致其越来越跟不上学习进度。每次家长会后家长对其拳脚相加,他也感觉学习越来越无聊,更是不愿意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