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

2021-11-04闫鹏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0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闫鹏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多。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缺少良好的关爱和指导,容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其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影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因素,并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0-0012-03

一、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 18 周岁以下未成年人[1]。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 万,规模增长极为迅速。许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长期的分离使他们想要得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缺乏感情交流,亲子关系相对疏远,进而产生负性情绪,例如愤怒、失落、焦虑、担忧等。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特殊的人格特质[2]。

人格发展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格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张建育等[3]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是具有积极稳定的人格特質。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儿童阶段可分为四个发展期:儿童期(1.5~3岁),主要面临矛盾是“自主与害羞的冲突”;学龄初期(3~6岁),主要面临的矛盾是“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主要面临的矛盾是“勤奋与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主要面临的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这四个阶段的发展对人格定型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留守儿童在这四个关键时期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造成负面影响[4]。

桑标等使用卡特尔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Children Personality Questionare,CPQ)对农村小学生进行调查,把学业成绩分为良好、不良两组,对学生的人格因素进行比较,发现学业不良组在聪慧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上得分显著较低,而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因子得分显著较高。三个次级因素中,学业不良组的适应焦虑性和神经过敏性得分较高。说明影响学业水平的除了智商这一因素外,权宜敷衍、责任感差、不能自制、矛盾冲突及烦恼忧虑、敏感疑虑、紧张焦虑等人格特质也会造成影响。不良人格因素除了会引发儿童的学业不良和行为问题外,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本身也可能对不良人格因素起着强化的作用[5]。

二、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充分的父母关爱,相比非留守儿童,易形成不良人格特征,部分学者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诸多研究。

(一)监护人类型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最常见的是单亲监护和祖父母隔代监护,少部分是上代亲友监护及同辈或自己监护。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32.67%是父母都外出,由祖父母照料。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他们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很多困难,这样的留守儿童几乎无法从家庭获得学习方面的支持。同时,大部分照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生活还需自食其力,在担负照顾孙辈任务同时,还肩负照顾全家生活的重担。他们可以在生活上照顾好留守儿童,但是无法替代父母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再加上他们受教育程度低,由祖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会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问题[6]。

高亚兵[7]使用SCL-90量表和卡特尔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CPQ)对1379名农村学生测量后分析发现,隔代监护留守儿童有较多的消极人格特征,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呈现出低分特质,而兴奋性、忧虑性、紧张性、焦虑感、神经过敏等因子显示出高分特征,而单亲监护和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差异较小。刘小慧等的研究发现,与父母监护的非留守儿童相比,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因子上得分上高于非留守儿童,和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二)父母哪方外出

父亲或母亲长期外出对小学和初中生个性发展影响都很大,在卡特尔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多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或母亲外出因素对高中女生人格因素影响较大;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人格特质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与父母关系较好的学生会有较好的人格特质[12]。

胡昆等[9]对67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监护人为母亲的儿童在抑郁上的得分要低于监护人为父亲、祖父母的儿童。孩子对母亲外出非常敏感,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自律性等方面显著低于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母亲在小学、初中阶段之前的任何时候外出,孩子都会表现出不良人格特质,并且这在男生女生中都表现出相当一致的趋势[12]。

父亲角色对于儿童可以在三个方面产生重要的作用,学习上给予辅导监督,心理上给予力量感、安全感,使孩子自信、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父亲缺失给男女留守儿童在人格的不同维度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其共同点是父亲缺失的留守儿童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对男性儿童人格发展带来更多的不良影响,使留守儿童表现得较为冷漠、孤独、不合群。研究还发现,父亲缺失对低年级儿童造成的影响更大,早期与父亲分离比后期的分离负面影响更大[10]。

(三)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本身就不完整,这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缺失,他们特别希望能够从替代父母的亲人那里获得民主的、积极的教养,进而拥有一个健康的教养环境。监护人的教养方式若较多惩罚、严厉,或者过分干涉和保护,过分偏爱、拒绝和否认,则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因子分越高,他们越会出现冷漠和敌对。当教养方式充满情感温暖和理解,他们人格上表现就越外向,喜欢冒险,乐观随和 [11]。

(四)同伴关系

首先,同伴关系是留守儿童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往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互动频率极低。父母关爱的缺失使留守儿童缺乏支持感,同时其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受到威胁,而同伴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补偿作用,满足留守儿童归属和安全的需要。那些没有朋友的留守儿童,其人格相对于有两三个朋友和有四个以上朋友的儿童均表现出严重的不良特质[12]。

其次,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留守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发展心理学认为:同伴可以帮助儿童在遇到烦恼与困惑、紧张与焦虑时,得到宽慰、同情并能够宣泄情感,缓和情绪,这对儿童人格发展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最后,同伴交往为留守儿童提供行为榜样。如果让儿童与那些更为成熟的儿童在一起,他们就会变得更加注重合作,更多地采取建议或商量的方式而不是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如果能够经常跟慷慨、乐于分享的儿童交往,他们会变得更加慷慨,学会谦让、分享。

三、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家庭

由于不懂得教育的规律,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因此,要纠正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让孩子可以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观念,让家长意识到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整个家庭的发展,因为那是以孩子的美好前途为代价的。鼓励父母中一人外出,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尽量保持家庭教育的相对完整。

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状况、学业水平、日常表现等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同时加强心理沟通,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学校

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并且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学校教育的补位显得非常重要。学校自身的特点使其对农村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之有现成的教学设施、教学人员,农村学校无疑是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格教育和心理辅导最理想的场所。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班级氛围,让留守学生体验到集体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团结融洽的集体里生活,可以使留守儿童情绪稳定,降低其行为问题的發生率,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留守儿童,教师甚至可以部分替代妈妈的角色,对儿童的个性进行塑造。同时,重视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个性的塑造作用,通过成立学习研究小组、生活互助小组、建立课外兴趣小组等渠道,加强留守儿童之间以及其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爱护、温暖与帮助,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减少其不良行为的诱因。对于双亲均不在家的留守儿童,教师应多鼓励和支持,适当调整他们对学习的期望,建立自信,逐渐适应学校生活。

对于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应有专人关注其生活状况,特别是在周末、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多关心他们,减轻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体验到学校和老师的关心。

(三)社会

县和乡级人民政府应该建立留守儿童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协调当地与留守儿童相关的部门和组织,针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定期走访和调研,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数量及入托、入学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定期跟踪随访,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学校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各种关心留守儿童的活动,切实解决他们的各种实际困难。

四、小结

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众多农村父母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增多。目前,留守儿童群体仍比较庞大,其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就是具有积极稳定的人格特质。为了促进留守儿童形成健康人格,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关爱他们,为他们打造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李明尧,李全彩.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徐州市睢宁县的研究为例[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82-88.

[2]蒋玉红,孙业桓,杨林胜,等.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365-367.

[3]张建育,贺小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8):932-933.

[4]贾盼盼.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对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启示[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66(12):70.

[5]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6]高修银,赵华硕,金英良,等.4-6年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6):1871-1875.

[7]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8(8):917-919.

[8]段成荣,吕利丹,郭静.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37-49.

[9]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994-996.

[10]陈小萍.父亲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学绩、自尊及人格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王菲,陈素梅.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2(4):28-30.

[12] 王挺,江苏省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